各位朋友,有没有发现,在跃起的鲸身上总是能看到很多灰白色的斑点,甚至这些斑点都成了鲸的标志,但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寄生在鲸身上的藤壶,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藤壶发育过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藤壶发育过程
各位朋友,有没有发现,在跃起的鲸身上总是能看到很多灰白色的斑点,甚至这些斑点都成了鲸的标志,但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寄生在鲸身上的藤壶。
很多人以为藤壶是植物,但是其实它是一种有着石灰质外壳的节肢动物,常形成密集的群落,它们是甲壳纲蔓足类的重要代表之一, 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类海洋污损 生物 。
藤壶可以笼统分为“无柄”和“有柄”两类。譬如藤壶科(Balanidae)的成员,它们柔软的身体被多块石灰质外壳围绕,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座微型的“小火山”;而茗荷科(Lepadidae)成员的石灰质壳板则由肥硕而柔软的柄连接和支撑。藤壶在每一次脱皮后,它们会分泌出一种黏性极强的胶质,把自己固定在礁石等硬质平面上,一些藤壶为了更好生存,直接把自己种在了一些海洋动物的皮肤上。
比如鲸藤壶的幼虫,很早就长出了底部的基盘,上面带有如膨胀螺丝上的花纹——依靠这些花纹,鲸藤壶得以埋入鲸皮肤的部分,然后它们又继续长出辐射状的壁板,并且彼此联合,从而将鲸的皮肤组织包覆在它的壁板之内,进一步加强锚定作用。除此之外,它们还依靠其壁板继续向鲸的皮肤深处“挖掘”,从而让自己牢牢地嵌在鲸的皮肤内。
鲸藤壶的结构和其嵌入鲸皮肤的方式
鲸藤壶最喜欢扎根在鲸鱼的头部,鲸的头部,就好像游轮的头等舱——由于水流直接的冲击,这里有着最为丰富的食物供给。
但无论是粘附在礁石上,还是动物皮肤上,这样的生存方式也让它们无法自由活动,所以经常被别人误以为是植物。
藤壶虽为雌雄同体,但多为异体受精,在温暖的海洋环境里,一般全年均可繁殖,而在较寒冷的环境中,生殖则表现出季节性。无法移动的藤壶,是如何进行啪啪啪的呢?
藤壶不会移动,要繁衍生息,实现交配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挑战。通过那样“香妃引蝶”的方法,藤壶会释放化学信息素,吸引更多的同种幼虫在身边落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得到交配繁衍的机会。不得不说,“年下养成”在生物圈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繁衍选择。
为了可以繁殖,进化出来了超长的丁丁,藤壶的丁丁可以延长至体长的8倍,这是目前动物界中相较于自身比例最长的生殖器,换算成人类的话,不仅可以绕腰论,还可以当衣服裹了。
而且藤壶的丁丁可以自由改变长度,大小,在繁衍的季节,藤壶会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是做父亲,还是做母亲,如果决定了做母亲,那么它将卵释放到贝壳里,然后释放迷人的信息素。
而决定做父亲的藤壶丁丁可以伸长到体长的八倍,它们也会释放化学信号来接收雌性信息素发出的信号,然后找到释放信息素的雌性,将基因射入对方的外套腔,让卵受精。
交配之后,藤壶的丁丁会退化,并在下一个交配季节再重新生长出来。另外,外界环境还会影响藤壶丁丁的样子。有研究发现在更需要对抗海浪干扰的环境中,藤壶的丁丁基部直径更大(也就是说,更粗);而如果藤壶个体之间距离稍远的话,则藤壶的丁丁会比大家挤在一起的情况长得更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触及到交配的对象。
最让科学家感到奇怪的是太平洋鹅颈藤壶,科学家在观察鹅颈藤壶的时候发现,即使它的丁丁伸长了8倍,还是离对象太远了,可是每次对象都能够怀孕附近也没有隔壁老王啊,扮演“雌性”角色的鹅颈藤壶也没有自体受精啊。
后来,科学家经过了仔细研究,发现藤壶将黏稠的基因排放入海的行为相当有规律,因此有可能在涨潮的时候,海水涌到雄性藤 壶上方,将精子团块带起,随后输送给下方的藤壶个体。
这项研究推翻了过往科学家对藤壶的固有认知,对生物研究的意义都非常重大。总结来说,科学家对于藤壶繁殖行为的研究,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学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除此之外,藤壶的浮游幼体是一种优质饵料 。对藤壶的生殖系统进行研究, 也可为养殖业发展一种优质饵料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研究较少,可以说正需要这方面的详细资料。
除此之外,对藤壶生殖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好了解其构造,如今,随着对藤壶附着成分的深入研究,抵抗附着的涂料也被开发出来,以减少航运经济损失。同时,因为藤壶对污染海水的敏感性和富集重金属的能力,科学家试图利用它们来检测海洋环境。
参考论文:
1、王艺磊《纹藤壶和鳞笠藤壶雄性生殖系统的初步研究》
2、堵南山编著.甲壳动物学( 上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279—296
3、任天《 藤壶繁殖》
4、Christine Dell'Amore《National Geographic Barnacles Leak Sperm Into Ocean, Upending Mating Theory》
5、严涛,曹文浩,严文侠,董钰《一种大批量培养网纹藤壶金星幼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