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人们总是盼望着赶快“立秋”,立秋以后虽然从节气上来说进入了秋天,但立了秋就一定就凉爽了吗?

为什么夏至要三庚入伏(夏至三庚数头伏)(1)

在民间,人们往往用“三伏”来确定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入伏”意味着高温天气的开始,“出伏”意味着高温天气的结束。

“三伏”是区别于二十四节气以外的“杂节气”,虽然“杂”,但人们也很关注。在农村有这样一句气象谚语:“夏至三庚数头伏,立秋首庚即末伏”,人们通过它来确定每年的“出伏”及“入伏”时间。

2020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出伏”时间是:8月24 ,三伏天总长40天。

为什么夏至要三庚入伏(夏至三庚数头伏)(2)

这些时间具体是怎么推算的?谚语中的“庚”又是什么意思?且听我一一道来!

古代五行理论认为,夏属火,“十大天干”中的“庚”属金,而“火克金”,所以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里“庚日”要“藏伏”起来。

“入伏”的具体时间就是从夏至日那天起,按“天干地支来纪日法”来数,遇到第三个带“庚”的日子为止,这一天即为“入伏日”。

为什么夏至要三庚入伏(夏至三庚数头伏)(3)

例如2020年的夏至日为6月21日,通过万年历查得当天为“乙未日”,再通过“干支循环表”往后推演,第一个带“庚”的日子为6月26日的“庚子日”,此为“一庚”。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庚日”的周期也是10天,7月6日(庚戌日)为“二庚”,7月16日(庚申日)为“三庚”,这一天即为“入伏日”。

为什么夏至要三庚入伏(夏至三庚数头伏)(4)

“三伏”中规定“头伏”、“末伏”都为10天,中间的即为“二伏”天数。那么7月26日就进入了“二伏”,通过“立秋首庚即末伏”来确定末伏时间。

今年立秋日为8月7日(壬午日),8月15日的庚寅日为“首庚”,这一天为末伏首日,经过10天,8月24日为“出伏日”。

通过以上推算可知,7月16日至7月25日为“头伏”;7月26日至8月14日为“二伏”;8月15日至8月24日为“末伏”。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