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底,A股各大上市公司都发布了2021年财报,其中的江淮汽车全年总营收403.11亿元,同比下降6.05%;实现净利润2亿元,同比增长40.24%。
单纯从数据上看,盈利2亿元,似乎还算说得过去,但实现扣非后净利润为亏损18.84亿元,这个内行人都看得到的差距,很清晰的说明了江淮汽车连续第5年出现的扣非净利润亏损的情况。算上2017年——2021年的5个年头,合计亏损已经超过60亿元,不管有人唱赞歌,还是人为的涂脂抹粉,公司亏损、连续的颓势,是不争的事实。
财报中难得有2亿元的盈利,还得算上为蔚来代工的收入。也就是说,在多年的自主研发和生产后,江淮汽车靠给其他品牌代工,才算勉强扳回一些亏损的业绩,有沦为代工厂的危险。这家曾经的国产汽车龙头企业,成立58年后走到了时代的节点,业绩下滑、销量不如意,产品质量也问题不断,发展新能源受挫后,还能崛起否?
历经58年的风雨历程,原本该在新能源变革中一马当先,缘何被其他新晋品牌挤压和超越,江淮汽车这些年究竟做错了什么?
一、品质上的缺陷
近10年中国国内汽车品牌强势崛起,其中的比亚迪、吉利等品牌都比江淮晚,但这些车系的发展却出现碾压江淮之势,而且在口碑和品质上都远胜前者。江淮汽车一度抓住了乘用汽车的浪口,在SUV井喷的市场中推出了和悦、同悦、瑞风S3,月销量破万,体现了灵敏的市场嗅觉。
可惜,如大多数国产车一样,徒有其表,换汤不换药,只在外表做简单的改装和创新,品质上却停留在卡车类型的实用上,功能单一,并未做到轿车和SUV领域的舒适兼多功能。企业试图用商用车的思维复制乘用车,在低价的同时对质量的把控不够,价格集中在10万元以下的车系虽然获得了二三四线城市的欢迎,但很快各种售后问题接踵而至,让品牌口碑名声扫地,过多的质量问题,很快就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
二、靠政府补贴绝非长久之计!
作为国内首批研发新能源、并率先发售的车企,江淮汽车并未很好的利用好这股东风,在新能源赛道上领跑。相反,积极推进新能源的江淮,在几个回合后,就沦为了陪跑者,直至落后其他车系。
前些年一直在卡车、尤其重卡方面颇有建树的江淮,在转型新能源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型SUV上,一度获得不错的红利,但很快,产品结构单一的缺点就限制了其向更宽的领域发展,市场萎缩后,一系列的问题迎面而来,令其猝不及防。
2016年前7个月的销量占比为7.25%,SUV的比例占据了75%,虽然有增幅47%,但以MPV为代表的瑞风S3增幅仅为4.4%,曾经的小型SUV的优势已经在缩小,逐步减少。这时候的江淮汽车并没有“穷则思变”,反而是靠政府补贴的25亿元在财务上显示利润8.58亿元;相反,如果没有这笔补贴,亏损16.42亿元,已是实打实的结果。
- 继任的高层毫无作为
用“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来形容今天的江淮汽车,绝不为过。当初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自主品牌,却在一顿神一样的操作后,成为大众、蔚来的代工厂,靠别的企业“施舍”来求生存,江淮的苟延残喘可见一斑。而当初坐拥全系产业链的江淮,又是如何把自己送进火坑呢?
2012年之前的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在二十几年的任期内,创下连续15年增速超过50%的业绩,将一个年产500辆的汽车小厂,发展到年产50万辆的大企业,销售从3000万增至366亿元。2012年,安进继任,9年间江淮汽车每况愈下,除了从重卡转型到轻卡,其他方面似乎全面陷入停滞,颇有“江郎才尽”的意味。一味的求多,但他的举措堪称灾难,产品多而不强,质量更是一塌糊涂。9年任期内把江淮汽车一手送进死胡同,错失了最好的发展周期,然后“功成身退”。2021年项兴初接手,此时的江淮汽车已在多条赛道中落伍,想重新崛起,谈何容易?
结语:面临多路围剿中的江淮汽车积重难返,几十年的底蕴在最好的发展机遇前几乎消失殆尽。如今到了破釜沉舟的关键时刻,要么大胆改革、打破当前格局获得新生的契机;要么在代工中苟且偷生,安心接受自己陪跑的命运,最后沦为其他品牌的兼并蚕食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