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说到“捡漏儿”,个人认为要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作品自身价值,二是稀缺性。价值是基础,但光有价值也不行,“物以希为贵”,需求大,供给少,价格才能上去。这个“价值规律”大都明白,问题是:怎么能淘到稀缺本。

在实体书店淘书,往往满眼琳琅,却难淘到溢价书,“捡漏儿”并不容易。主要原因:大多书店书品更新得很快,每三个月都要周转一次,卖不掉的,就退回供应商了。没有库存书,新出的书基本捡不到漏儿。

我最近有幸遇到两个大的实体书店,捡了不少“漏儿”!窃喜之余,总结这两个店的共同特点:都有大量库存书,库存书多了,一定能捡到漏儿。因为这些书出版早,有些印量本来就少,只有三、两千本,甚至一千本,经历若干年后,市场存量更少了,自然就溢价了。

为啥这两个店有大量库存书?两个店还有一个共同点:均为兼营图书。店面大,但并不专门经营图书,有的以文化传播公司的形式出现,有多种经营,或许图书只是装点门面,或作为交流、聚会场所,并不指望图书挣钱。因而买大量的书放在那里,老板不在意买得快不快,也不搞网络营销。自然,这些店成了我们捡漏的“地儿”。

晒晒几种“漏儿”,浅析一下成因:

1,《美国史》(图一)这套彩色插图版《美国史》上下两册,市场存量很少,九品以上的价格都在三百以上,新品达六、七百元。与定价相比,翻倍了,这本书是美国教材,质量没得说,但肯定不是什么稀缺品。可到了我们这儿,印得少,价格便窜上去了。前些日子在一个实体店淘得几本,有一本稍损,按废品15元到手,结果网上卖300多,几套书很快售出。近日又到这家店,发现了一个大“秘密”,角落里竟然有高高一摞儿,有几本全新未拆封的,这摞儿书还都没上架呢!心想,没事溜达过来,慢慢地淘吧,反正这些书在实体店卖得并不快。

2,《筹海图编》(图二)这本书名字不大好懂。看内容是一部讲海防的书,明代郑若曾著,知名版本学家李致忠点校,看李致忠的名头,书不会差。郑若曾是王阳明的弟子,参与沿海抗倭,总结经验,绘制海防图,编写了这本书。涉及古代沿海山川地理,和抗击日本入侵,既有史料价值,又有现实意义,也许是这本书溢价原因之一吧。

3,《扬州历史人物辞典》(图三)出版早,印量少,定价低,溢价好几倍。

4,《两汉三国学案》(图四)这本书是清代唐晏写的,是对两汉三国时期经学历史的总结研究,内容宽泛,有新意,学术价值高。清末皮锡瑞写的《经学历史》是一本著名的目录学书,首次系统介绍经学发展史。这部书主要介绍汉代经学,汉代经学兴盛,又称“汉学”,与宋代经学“宋学”相对。清代学者总体反对“宋学”,倾向于向“汉学”寻根。这部书溢价,恐在于其学术性。

5,《先秦诸子思想研究》(图五)这本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朱志凯,应该是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关于诸子百家的研究文章很多,没有一定价值,恐难溢价。

6,《顾廷龙全集》(图六)严格说,这本书不怎么溢价,市价与定价相当。但对顾廷龙先生,有一定特别情感,他是位版本目录学大家,手头有本他和潘景郑先生合著的《明代版刻图录》,是我经常要翻着的,之后又买了些二老的相关书籍,所以看到这本全集,有亲切之感,觉得这样的作品价值高,受众又不多,肯定有保存价值。

7,《西夏书校补》(图七)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收集整理大量不常见的史料文献,中华书局以整理史籍见长,这些书的文献价值和整理水平毋庸置疑,这些书又属“小众”,印量也不会多,有一定溢价空间。但目前溢价的仍属少数,这部《西夏书校补》即是,溢价很多。琢磨原因,或许是关于西夏的史料稀缺?这套书之前买了一套,但其中有一册不是同批印刷,虽然内容页码吻合,但这一册,书脊颜色有差异。幸运的是,在另一个店里,又淘到了完整的一套。

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中,也有个别溢价的,我淘到了本《丁卯集笺证》。

8,《容斋随笔》插图本(图八)

这本书是中华书局“中华经典随笔”丛书一种,要说《容斋随笔》,版本太多了,单是中华书局就有多种,但偏偏这个插图本溢价很多,翻了好几倍!是因为有插图?个中原因尚不很清楚。这套丛书中,《扬州画舫录》也有溢价,其它几种就不行了。

9,《王常月学案》(图九)这个陌生的名字,是齐鲁书社出版的“全真学案”丛书之一种。这套丛书大多都溢价了。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关于全真道教的学术研究,属于“小众”产品,这种类型的学术研究著作,恐相对稀缺。

如何看待捡漏王(说到捡漏儿)(1)

如何看待捡漏王(说到捡漏儿)(2)

如何看待捡漏王(说到捡漏儿)(3)

如何看待捡漏王(说到捡漏儿)(4)

如何看待捡漏王(说到捡漏儿)(5)

如何看待捡漏王(说到捡漏儿)(6)

如何看待捡漏王(说到捡漏儿)(7)

如何看待捡漏王(说到捡漏儿)(8)

如何看待捡漏王(说到捡漏儿)(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