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学伟
《山海经》是记载华夏民族融合的史诗级古典,她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结构,可以举一反三,互相佐证,成点成线成面,还有记载地方言、人物位置变化等暗线加持,环环相扣,形成整体结构上的准确性。可找出你想要的每一个地望,并且是绝对正确,唯一性、排他性的地望。特发此文,以证明笔者破解这个结构,同时也证明《山海经》是周楚联合溯源考证的,是华夏最宝贵最真实的历史。
《山海经》的伟大之处,是设计了一个关联结构,恒古防伪防篡防误。离开这个结构的论证,即使长篇大论,也不可能是完整和正确的。
《中山首经》起自薄山是终南山,总体向东,较特殊。《中山二经》起自蒿山称注山,《中山三经》起自萯山,即剑门关,就在秦岭南部,今天的汉水南岸这一段山脉,标准的东西走向。《中山经》描述得特别详细,两山之间的距离才几公里,这在山经上是详之又详。总的长度四百四十里,计140公里。
《中山三次经》以萯山之首①,曰敖岸②之山,其阳多㻬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③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④,其状如茜如举。有兽焉,其状如白鹿⑤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注解:
①今米仓山即是萯山,首山剑门山,是《中山三次经》之首敖岸之山。
②故剑门山即是敖岸之山。《一统志》:大剑山,在保宁府剑州北二十五里,蜀所恃为外户。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敖),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张孟阳《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伊。
③神熏池,是浸玉的天然水池。据当地老辈人讲,米仓山大峡谷以前的名字叫龙潭子,内有大小碧潭18个。
④北望河林,即是汉水边的树木。米仓山第二山,北望曲河,是原来的“天池大泽”,称“曲河”,现在的汉中平原,汉水中间的源头,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考察队发现在遥远的地质年代,古汉水诞生于长江之前,它发源于大秦岭中西部的甘肃天水市齐寿山(古名嶓冢山),早先已有人在略阳和宁强一带发现古河道遗迹,后来确认是古汉水的河床,西汉水是古汉水的上源。
⑤秦岭有一地名称白鹿,说明原这里真有白鹿,陕西有白鹿返祖现象。
《后汉书》记载的“陇西、汉阳、张掖、北地、武威、武都,自去年九月以来,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杀害民庶”。说的就是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略阳、宁强、勉县一带发生大滑坡,不久后“天池大泽”消失,而在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发生溢流侵蚀,西汉水成了嘉陵江的一部分。
“又东十里(3.2公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土单】渚,禹父之所化,中多仆累、蒲卢。【鬼申】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囗,其鸣如鸣玉”。
注解:青要之山,应是黄帝密都。南望【土单】渚,即是四川盆地未成陆的沼泽地。禹父所化,应是禹父葬地。造字时把禹父称为鲧,即是此意,也说明禹的亲生父并不是鲧,禹是被鲧收养的孤儿,禹漂流到下游被治水的鲧救到,故有“鲧死三年复生禹”这个神话化说法。
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又东十里,曰騩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㻬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注解:下图很明显,米仓山即包括整个《中山三经》。以上所载都可以在今天的米仓山找到对应地貌。要什么有什么。当然,这里关系禹治水,关系不周山,关系云梦泽……
凡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婴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鸡瘗之,糈用稌。
二0二二年十一月于潮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