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益生菌相比,益生元作为食品添加剂具有贮存期长,对酸或热稳定性强,有良好的口感和质感,可以耐受消化道内酸、蛋白酶及胆汁消化的特点经过20多年的深入研究,益生元在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降低肠道pH、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哪种益生菌含有益生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哪种益生菌含有益生元(他与益生菌有何不同)

哪种益生菌含有益生元

与益生菌相比,益生元作为食品添加剂具有贮存期长,对酸或热稳定性强,有良好的口感和质感,可以耐受消化道内酸、蛋白酶及胆汁消化的特点。经过20多年的深入研究,益生元在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降低肠道pH、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益生元的发现

益生菌的应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益生元的发现要推迟很多。20世纪80年代日本科学家发现低聚果糖等寡糖类碳水化合物食用后可以逃逸小肠的消化,完整进入结肠,促进结肠中双歧杆菌的增殖,增加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产生量,抑制卵磷脂酶阴性的芽孢梭菌等有害细菌的数量,以及降低蛋白代谢后腐败类代谢产物的含量,有利于机体的健康。

随后,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完成了低聚果糖的人体试验,证明低聚果糖具有刺激结肠双歧杆菌生长的功能。由此,开启了益生元类功能食品的时代。

1995年,Gibson和Roberfoid 将这种可以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增殖的物质命名为益生元(prebiotics),也称双歧因子(bifidus factor)。其定义是:益生元是指在消化道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成分,进入结肠后可选择地刺激结肠中一种或几种有益细菌(通常是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生长,进而发挥对宿主有益的作用。

2017年《自然综述》杂志中对益生元的定义做了最新版的修订。修订后的益生元定义为可以被宿主微生物选择性地利用,从而对宿主起到健康促进作用的底物(可简单理解为对益生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益生元对宿主部分的健康促进作用

1.在消化道系统中抑制肠道中病原菌的生长,提高肠道免疫等;

2.在心血管系统中降低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等:

3.在精神系统中可以产生对脑神经、能量代谢和认知有调控作用的代谢产物:

4.在骨骼系统中改善矿物质的生物利用度等。

怎样认定一种物质是否是益生元

益生元选择性地促进肠道中有益细菌的生长,这是益生元概念的核心。因此,益生元必须是细菌生长的底物,被细菌分解利用后促进其生长。

如果人体和动物实验能证明服用一种底物后,宿主临床症状的改善是通过改变肠道微生态的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就可以认定该底物具有益生元的功能。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是益生元功能验证中的必需证据。

目前公认的益生元主要包括:

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 乳果糖、菊粉、聚葡萄糖等。

益生元的安全剂量

由于益生元的功能是通过作为有益菌的底物促进其生长而实现的,益生元的使用剂量就成为是否能真正起到益生元作用的关键。正确的益生元使用剂量是提供益生元功效的前提,过高剂量的使用可能会引起胃肠胀气、腹痛、肠鸣或者腹泻等临床不适症状。

益生元的推荐剂量是经过多个实验室的反复临床试验获得的,与益生元的种类相关。

成年人低聚果糖的日推荐剂量为12~15g;

成年人低聚木糖的推荐剂量为2~4g;

成年人菊粉的推荐剂量为15g。

特别要指出的是,除了乳果糖以外的其他益生元在我国均属于功能食品的范畴,不能作为药物使用。乳果糖是横跨药物和功能食品的寡糖类产品,使用剂量是关键的因素。作为缓泻药物使用的乳果糖剂量为30~60g/d;作为益生元使用的剂量为每日小于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