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晋公演结束,中国戏曲学院首届晋剧本科毕业生毕业在即这意味着百年晋剧首次拥有了教育部正规学制的本科毕业生有业内人士称,晋剧首届本科生可以说是山西有史以来第一批整建制培养的戏曲表演高端人才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晋剧代表名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晋剧代表名字(百年晋剧有了首届本科生)

晋剧代表名字

随着京、晋公演结束,中国戏曲学院首届晋剧本科毕业生毕业在即。这意味着百年晋剧首次拥有了教育部正规学制的本科毕业生。有业内人士称,晋剧首届本科生可以说是山西有史以来第一批整建制培养的戏曲表演高端人才。

众所周知,山西是戏曲大省。44朵“梅花”、158朵“小梅花”,数量之多稳居全国之首,是山西的品牌。

但与此同时,随着我省文化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戏曲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日益凸显:一方面人才断代,另一方面,大部分演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难以在艺术上更好地突破。

2010年,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发展战略,实施山西文化人才振兴计划,更好地发展、繁荣山西戏曲事业,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生源基地,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配合中国戏曲学院组织开展春季招生工作,通过严格的专业测试和文化高考,来自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华夏之根艺术团、山西省晋剧院、太原市晋剧院实验团以及部分民营剧团等单位的30名考生脱颖而出。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介绍,中国戏曲学院和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合作培养的首届晋剧本科生,是中国戏曲学院建院60年来的一次尝试,是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办学以来人数最多、行当最齐全的一个班级。9个行当,30名学生,其中戏曲表演26名,戏曲音乐4名。

据介绍,晋剧本科班是中国戏曲学院开办多剧种专业以来首次实行“2 1 1教育教学模式”的班级。即用两年时间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文化课教学任务,教授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等中国戏曲规范严谨的舞台程式,聘请京剧、昆曲、粤剧等各大剧种名家教授各剧种的经典折子戏;用一年时间,在晋剧艺术教育基地——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学习;用一年时间,撰写毕业论文,排演经典折子戏和大戏。

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是本科班的第三个学年,按照“2 1 1教育教学模式”,他们回到了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学习,跟随王爱爱、田桂兰、冀萍、郭彩萍、姬荣生、武忠、史佳花、孙昌等26位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系统学习晋剧唱腔与念白。

“可以说,晋剧界各行当的名家都来为本科班授课。”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副院长安亮山说。这些艺术家们,多数年过半百,甚至年逾古稀,为了晋剧本科班,他们又重新走到教学一线,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舞台经验、演出体会和独门技巧传授给学生们。

鲜为人知的是,很多晋剧名家都是“晋剧皇后”王爱爱亲自邀请的。“就是想把最好的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发扬光大晋剧艺术。”

现年77岁、有着晋剧“第一丑”之美称的姬荣生,曾经一度因为晋剧丑角不被重视,下定决心“归隐”。随着晋剧本科班的成立,他再度出山,除了课堂上亲自传授,下了课还要带徒弟回家面授,或者公园“开腔”。“从国家到省文化厅到学院,上上下下都很重视,学生们学习热情也很高,为了晋剧丑角,我愿意尽全力。”

确实如此。本科班30位学生全部免费学习,费用由国家承担;省文化厅从有限的经费中给每生每学期发放3000元生活补助,此举史上少有;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也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为本科班“开绿灯”,努力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本科班的毕业公演在今年的5月、6月,于京、晋两地汇报演出,30名学生悉数亮相。他们以青春靓丽的妆容、扎实精湛的技艺、端庄大气的表演,赢得在场观众和戏曲同行的喝彩,一时间好评如潮。

观看完演出后,王爱爱欣慰地感慨道:晋剧艺术后继有人!学生王鹏饰演经典折子戏《丑配》中朱陶一角,其精彩的表演得到老师姬荣生的肯定:“属超常发挥。”

公演后的王鹏,内心波澜起伏。2010年,已经35岁的王鹏,毅然决然中断事业,和同在太原晋剧艺术研究院的妻子李洁一起报考晋剧本科班,考上后,喜忧参半。夫妻俩靠双方父母接济完成了四年学业。

年近不惑本科毕业,王鹏却说:“这四年是我艺术生涯中最有意义的四年。我相信,人生将因此而改变。”

学习做琴师的李晶也大有收获,四年间,他学会了拉13出经典折子戏,能完整拉下来一部大戏——晋剧优秀剧目《打金枝》。

其他同学也在学习、创作、实践、演出等不同层面上取得长足进步,学会了六七十出经典折子戏,如《戏叔》《跑城》《丑配》《烤火》《算粮》等,还排练了晋剧优秀剧目《打金枝》。

安亮山说,晋剧本科班的教学探索是对戏曲高等教育方式的成功创新,使山西戏曲高等人才的培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将为繁荣山西戏曲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宋立功说,从几次教学实践和毕业公演可以看出,本科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做一名晋剧名角的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把这些学生聚拢在一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中有很多人会成为晋剧顶梁柱。

宋立功的想法有一定的代表性。田桂兰、姬荣生、孙昌等一批晋剧名家都热切希望“晋剧本科班不要散”。

在6月10日中国戏曲学院首届晋剧本科班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上,田桂兰甚至激动地现场发问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院长李培勇:“晋剧本科班不要散,李院长你能不能做了主?”

“总的原则是不散不流失。”李培勇说,“具体执行办法要相关单位和部门一同研究制定。同时,我保证,学院会尽最大努力。”

5分钟的发言,田桂兰三次呼吁“不能散”:“成立青年团太有必要了。”

孙昌就是上一代“青年团”中成长出来的晋剧名家,曾参与晋剧本科班的招生、入学、教学和演出等。他深知,戏曲艺术人才的成长、成才有其特殊规律,建议我省相关单位和部门以首届晋剧本科班为班底,成立一个“青年团”,让这些学生尽快挑梁接班,成为名角,使我省龙头剧种晋剧的传承后继有人。

晋剧名家郭彩萍建议,山西戏曲“四大梆子”都应该培养本科生。“应该再招一批年龄小点的学生,继续培养,更好地传承山西戏曲艺术。”

“培养这批本科生,对于晋剧传承也许不能解决大问题,但至少我们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周龙表示。

记者万玲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