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其发展趋势,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哲学的基本派别根据什么划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哲学的基本派别根据什么划分(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其发展趋势)

哲学的基本派别根据什么划分

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其发展趋势

青冬

世界哲学史,即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史。

哲学是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古代文明便产生了较为系统的哲学,并形成世界三大哲学传统:以中国哲学为代表的东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作为西方哲学来源的希腊哲学。三大哲学传统内部均派别林立,纷繁复杂,彼此互相对立、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系、互相融合,阵线模糊不清。

直到十九世纪后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才明确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或者说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中,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根据对这一基本问题所做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对立的两大哲学阵营: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凡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物质是本源,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古今中外,所有哲学派别均涵盖其中,无一例外。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或者说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精神能否反映物质?这属于认识论范畴。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认为思维能反映存在,精神能反映物质,二者存在同一性,坚持从物质到精神的认识路线,则属于可知论,又称为唯物主义反映论。凡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将思维和存在对立起来,认为认识是心灵的创造,主观臆想的产物,坚持从精神到物质的认识路线,则属于不可知论,又称为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上述基本问题的科学概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使对立的两大哲学阵营彻底划清了界线,明晰了两千多年来哲学史上纷繁复杂斗争的焦点及实质,为鉴别各种哲学思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二者何为本源,何为派生,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从而形成哲学上两大对立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凡认为物质是世界本源,物质决定精神的,换言之,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又有三种形态:一、自发唯物主义(包括朴素唯物主义、实在唯物主义),二、机械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科学唯物主义),三、辩证唯物主义。

前两种形态的唯物主义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其代表人物有英国培根、托兰德,德国费尔巴哈,中国有荀子、王安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孙中山等。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吸收了其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吸收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将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引入其哲学体系,贯彻到历史领域,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凡认为精神是世界本源,精神决定物质的,换言之,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就是唯心主义。

就形态或形式而言,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意识当作世界本源,认为人的思想是头脑中固有的,世界上的一切均是意识的产物。其代表人物古代有中国的孟子、王阳明,英国的贝克莱,德国的康德,奥地利的马赫等。现代派别五花八门,归纳为两大思潮:一是唯心主义的科学主义思潮,包抬法国孔德的实证主义,生理学派的新康德主义,奥地利的新马赫主义,美国皮尔士、杜威的实用主义,英国罗素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逻辑实用主义(又称分析实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等。二是非理性的人本主义思潮。所谓人本主义是对神本主义而言,主张摆脱外在虚幻世界而回到人的内心世界,但贬低科学,抛弃人道主义,乞灵于非理性主义,认为单个人的自由意志是超乎现实生活之外,不受客观规律的约束。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流派有:德国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主义,德国的法兰克福批判哲学,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独立于意识之外,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之本源。客观唯心主义即神本主义,不过是上帝创世说的变种而已,是哲学化的宗教或宗教哲学化。代表人物及流派有中国古代的董仲舒、朱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的托马斯,德国的黑格尔等。近代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新托马斯主义流行于欧美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徒之中,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马利坦、吉尔松,美国的哈林顿、柯林斯,德国的洛兹、德费兰斯,奥地利的威特尔等。人格主义主要流行于基督教徒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福留耶林、布莱特曼,英国的凯尔,德国的施泰恩,法国的穆尼埃,荷兰的康斯坦等。

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各流派热闹纷呈,不过是各执一端,片面对片面,自相矛盾,危机四伏,困难重重。为了摆脱困境,各流派只好寻找出路,归纳其发展趋势不外有以下三条:

一、与宗教合流,复活中世纪经院哲学,旧瓶装新酒,调和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调和宗教与科学、信仰和理性,将宗教人性化,鼓吹“以神为中心人道主义代替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在唯心的基础上建立广泛统一阵线,以对抗辩证唯物主义。其主要流派是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

二、各流派之间相互渗透或融合,取长补短,继续招摇过市,迷惑世人。

三、向辩证唯物主义渗透,寻找彼此之间的所谓“结合点”。归结不外两种方式:其一穿靴戴帽,披上马克思主义外衣,美化抬高自己。其二将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和科学性割裂开来,“修改”“补充”马克思主义,挂羊头卖狗肉,借机贩卖自己的私货。

综观西方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从反面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无往而不胜。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思想解放大潮,无可辩驳地证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必将进一步证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无比正确。

孔子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即“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

所谓“中庸之道”,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伦理思想和思维方式方法论。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允执其中”(《尧曰》)“过犹不及”(《先进》)。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德性,这属于伦理范畴。不偏不倚谓之“中”,无过无不及叫作“庸”,孔子把不偏不倚、介于“过”与“不及”之间称为“中庸”,又称“中时”、“中行”、“ 中道”,则属于思维方式方法范畴。

孔子对辩证法、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较之西方哲学更全面、准确而深刻,堪称辩证法的经典之作,不过那时不称作辩证法,不称作对立统一规律,而称为“中庸之道”。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朱熹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四书集注.中庸》)。《中庸》释中庸之道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以上诠释,十分明了。《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1章)意思是说: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当它尚未表露出来的时候,与心性合一,无所谓偏倚,这叫做“中”。适度地、毫无过分地、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这叫做“和”。世界本来是中和的,和谐的。保持适中,是天下万事万物之根本;保持适度,维护和谐,是天下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由之路。惟其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若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天地的运行就会各按其位,社会的发展就会按部就班,物各就其位,人各得其所,万物生长茂盛,事业兴旺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用“中庸之道”重新诠释对立统一规律,既不片面强调对立斗争,也不片面强调统一,而是力求做到不偏不倚、完美和谐的统一,从而更加符合客观辩证法,达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这就牢牢地把握住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精髓,更接近于客观真理,从而避免了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化。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古典哲学以新的生机,提升了其科学性,再造中国新文化,使中国传统哲学在新的时代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使之具有普遍意义和恒久的生命力。

与中庸之道相关联的是孔子的“和”的思想。“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和”是指不同事物或要素之间的同一,即对立面的统一,融合,从而产生新质,或曰新的范畴。“同”是指相同事物或要素的简单相加。“和”具有深刻的辩证思想。孔子甚至把“和”作为伦理准则,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子路》)“君子矜而不争”(《卫灵公》),“君子无所争”(《八佾》),“温、良、恭、俭、让”(《学而》)。《中庸》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处理社会矛盾,处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方法,一是对抗、斗争、武力解决;二是缓和、化解矛盾、和平解决。在中国,历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在“和为贵”思想指导下的和解,求同存异。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不无关系。孔子关于“和”的思想,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孔子的“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将孔子尊为大圣人,原因即在此。

世界历史,尤其是现代和当代历史,从正反两方面无可辩驳地证明,“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是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精髓,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万全之策,是推动人类社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强大的思想武器。若用于思维方式,就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化;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就可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

世界发展趋势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而向政治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

全球化的最终结果是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而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统帅,是灵魂。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

未来哲学发展方向是东西方哲学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相融合,提升其科学性,再造新文化,使之具有普遍意义和恒久的生命力,并必将引领世界思想的新潮流。一旦这一哲学思想被世人所公认,一个持久和平和谐的新世界必将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