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观《红楼梦》(十六) ——秦可卿与宋玉的巫山神女,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秦可卿与宋玉的巫山神女?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秦可卿与宋玉的巫山神女(秦可卿与宋玉的巫山神女)

秦可卿与宋玉的巫山神女

冷眼观《红楼梦》(十六)

——秦可卿与宋玉的巫山神女

(刘文霞原创)

中国四大美男之一的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人,曾经侍奉楚顷襄王(楚怀王之子),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和《神女赋》等。

早年因看了一部有关屈原的话剧,我对宋玉没什么好感,随着对古典文学的深入研究,我才发现,原来宋玉并不是像那部话剧里所说的那样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宋玉其实是个很爱国的人,在种种悲惨遭遇下,他始终想要拯救自己的国家。

宋玉出生在楚国没落,家国不幸的时期,宋玉和屈原一样,总想通过自己的才华拯救楚国。“屈原喜犯颜直谏,宋玉好微辞讽谏。”楚襄王虽然欣赏宋玉的才华,却不喜欢他像屈原一样好谏。宋玉侍奉楚襄王不久就因谗言被放逐到云梦之田(今临澧一带),穷愁潦倒,落魄江湖。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倾全国兵力,以名将王翦为将,率六十万大军大举进攻楚国,次年,杀楚国名将项燕(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于蕲,楚国灭亡。

公元前222年,风华绝代的宋玉,在楚国灭亡后悲凉地死去,曾经璀璨的生命,如花一般凋零,如星一样陨落。他因写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句子,成为“悲秋”的始祖,对中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圣杜甫闵惜宋玉,写下“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的诗句。诗仙李白夜宿巫山下感怀宋玉,写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的诗句。

晚唐诗人李商隐更是继承和发展了宋玉开创的感伤主义传统。宋玉的“悲秋”、“伤春”、“风流飘逸”和“多情”,被李商隐“掇其哀愁”、“猎其华艳”。

《红楼梦》通篇都充溢着宋玉的“悲秋”和“伤春”之情。太虚幻境“薄命司”的对联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宋玉的《招魂》词句极为凄婉,对后世伤春传统影响很大。《招魂》中有句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红楼梦》中贾家有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四春;宝玉(情哥哥)在太虚幻境品的茶是千红一窟(千红一哭)、宝玉在太虚幻境饮的酒是万艳同杯(万艳同悲);秦可卿去世时托梦给凤姐,赠她两句话:“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情情(林黛玉)在芒种(春夏之交)这一天葬花并边哭边唱《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伤春之情溢于言表。

《红楼梦》中情情(林黛玉)还写过一首《秋窗风雨夕》,师从“悲秋”的始祖宋玉,抒发了悲秋之情。“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宝玉写《芙蓉女儿诔》之前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

这段话中的“远师楚人之法”,“楚人”就包括了屈原和宋玉在内,《大言赋》、《招魂》和《九辩》都是宋玉的作品。也就是说《红楼梦》所有诗文词赋中最长的一篇《芙蓉女儿诔》,也是远师屈原、宋玉、庾信等人的笔法写成。

《红楼梦》早期的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一回的章节末尾有这样一段批语[……默思作者其人之心,其人之形,其人之神,其人之文,比宋玉、子建一般心性,一流人物。]

早期为《石头记》(《红楼梦》)作批语者读《红楼梦》,默默思索《红楼梦》作者的心、形、神、文,认为其能够与宋玉、子建(曹植)相匹。

《红楼梦》是用楚人屈原(湘累)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成。宋玉和子建(曹植),李商隐,辛弃疾以及《红楼梦》作者曹頫等人,继承和发展了楚人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传统,香草美人传统被一代又一代怀才不遇的文人继承和发扬光大。

我们来看《红楼梦》中那个谜一样的秦可卿与楚人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之间的相同之处,就可知《红楼梦》主要是效法楚人屈原、宋玉之笔法写成。

宋玉的《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

读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我们知道巫山神女有三件令人难忘的事:<1>巫山神女向楚王自荐枕席。<2>巫山神女是美貌异常的仙女。<3>楚王昼寝在梦中和巫山神女有云雨之事。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也具有巫山神女的这三个特征,我们来逐条分析秦可卿与巫山神女的共同点。

<1>.《高唐赋》中巫山神女向楚王自荐枕席;《红楼梦》中秦可卿向宝玉自荐枕席。见《红楼梦》第五回的原文——

(宝玉)既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秦氏听了笑道:“这里还不好,可往那里去呢?不然往我屋里去吧。”宝玉点头微笑。有一个嬷嬷说道:“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秦氏笑道:“嗳哟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呢,就忌讳这些个!上月你没看见我那个兄弟来了,虽然与宝叔同年,两个人若站在一处,只怕那个还高些呢。”宝玉道:“我怎么没见过?你带他来我瞧瞧。”众人笑道:“隔着二三十里,往那里带去,见的日子有呢。”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从上面这段原文可以知道,秦可卿提议让宝玉去她房中午睡,宝玉点头微笑,于是秦可卿带着宝玉进入她的房中躺在她的床上。《高唐赋》中巫山神女向楚王自荐枕席;《红楼梦》中秦可卿拐弯抹角地向宝玉自荐枕席。

<2>.巫山神女是美貌异常的仙女;秦可卿也是美貌异常的仙姑。秦可卿对宝玉说“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这是暗示她自己是神仙,宝玉就是躺在秦可卿的床上,由秦可卿带入太虚幻境的,也是在秦可卿的房中从太虚幻境回到贾府的,秦可卿在太虚幻境中是警幻仙姑之妹,秦可卿和警幻仙姑都是美貌异常的仙姑。

宋玉在《神女赋》中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巫山神女的美貌——“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方。振绣衣,被袿裳,秾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作者曹頫特意写了一长篇赋来赞美“神仙姐姐”警幻仙姑的绝世姿容——“……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巫山神女的美让越国第一美女毛蔷举袖遮面,让有着沉鱼之名的西施双手捂脸,不敢与之争艳;警幻仙姑之美让有着沉鱼落雁之容的西施和王嫱(王昭君)自愧不如。作为警幻之妹的秦可卿,生的袅娜纤巧,乳名兼美,意思是兼有钗黛之美,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立在怡红院外一哭,连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都不忍听,纷纷飞起远避;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秦可卿却兼有钗黛之美,那秦可卿之美貌,也足以让有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的西施、王嫱、貂蝉和杨贵妃自愧不如了。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是美貌异常的仙姑;《红楼梦》中的警幻和秦可卿也是美貌异常的仙姑。

<3>.楚王昼寝在梦中和巫山神女有云雨之事;宝玉昼寝在梦中和秦可卿有云雨之事。见《红楼梦》第五回的原文——

宝玉听了,唬的忙答道:“仙姑差了。我因懒于读书,家父母尚每垂训饬,岂敢再冒‘淫’字?况且年纪尚小。不知‘淫’字为何物。”警幻道:“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说毕便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阳台巫峡之会。数日来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

综上所述,可见《红楼梦》中的秦可卿是脱胎于楚人宋玉的巫山神女,《红楼梦》中宝玉昼寝在梦中和自荐枕席的秦可卿有云雨之事,是效仿楚人宋玉的《高唐赋》楚怀王昼寝和自荐枕席的巫山神女有云雨之事写成。

子建(曹植)写《洛神赋》,第一段就是“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曹植写《洛神赋》,开篇就声明自己是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也就是说曹植是被宋玉写的《高唐赋》和《神女赋》触动感慨,才写了《洛神赋》。同曹植写《洛神赋》一样,《红楼梦》作者曹頫写宝玉昼寝在梦中和自荐枕席的秦可卿有云雨之事,也是被宋玉写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中的楚王神女之事触动感慨写成。

宋玉的《神女赋》是紧承《高唐赋》而作,《高唐赋》写神女与楚之先王楚怀王交合之后,令楚国谷物丰收、人口繁衍,国家强盛,随后宋玉在赋文中鼓励楚襄王往会神女,希望借此达到政治清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以及令国君楚襄王身心强健、延年益寿的目的;然而《神女赋》中神女却拒绝与梦主交合,继而情意未绝地痛苦离别,人神殊途,却是表达了作者宋玉理想的幻灭。

曹植(子建)的《洛神赋》是效仿楚人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写成,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曹丕)”,最后也是与宓妃人神殊途,抒写了抱负的不得施展与无由效忠王室的抑郁心情,也表达了作者曹子建理想的幻灭。

《红楼梦》不敢点明宝玉昼寝和秦可卿有云雨之事是效仿楚人宋玉的楚王神女之事写成,是因为《红楼梦》作者寄托心意的那个君王不是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而是废太子胤礽之子弘晳。弘晳是和乾隆争夺皇位者,乾隆四年,发生了“弘晳逆案”,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将堂兄爱新觉罗·弘晳(废太子胤礽之子)圈禁于景山东果园内,除宗籍,改名为四十六,三年后,弘晳死于禁所。乾隆皇帝是制造文字狱的高手,所以《红楼梦》作者在文中不敢点明《红楼梦》的写作意图,而是写得迂回曲折、闪烁其词。世人不解,多把《红楼梦》当成风月小说来读。然而《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

其实,《红楼梦》作者怕世人实在读不懂年幼的宝玉为什么会和侄儿媳妇秦可卿在太虚幻境有云雨之事,还曾用一些词来告诉人们:秦可卿和宝玉在太虚幻境有云雨之事是效法楚人宋玉之笔法写成。

《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姑在太虚幻境将秦可卿许配给宝玉之前所说的话是:“……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后来警幻仙姑秘授以宝玉云雨之事,将宝玉推入秦可卿房中,将门掩上自去。“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阳台巫峡之会。数日来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

“巫山之会、云雨之欢、阳台巫峡之会”等词,都来源于楚人宋玉的《高唐赋》楚怀王和巫山神女之事,可见秦可卿和宝玉在太虚幻境有云雨之情是效仿《高唐赋》楚王与神女有云雨之情写成。

警幻携宝玉、可卿闲游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这一段,则是效仿宋玉的《招魂》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写成,是此去处不宜久留之意。

宋玉的《高唐赋》主要表达了通过与神女交合可以令楚国政治清明、谷物丰收、人口繁衍、国家强盛的神话观念。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脱胎于宋玉的巫山神女,然而秦可卿却在《红楼梦》一书中稍纵即逝,莫名其妙地死去,早早谢幕。

《洛神赋》中曹植写道:“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是借人神之道殊来抒发自己尚在盛年就不被朝廷所用,是理想的幻灭。《红楼梦》中神女化身的秦可卿死去也是表达了《红楼梦》作者曹頫理想的幻灭。曹頫的美政理想是康熙皇帝的嫡孙爱新觉罗·弘晳做皇帝,但弘晳败于乾隆皇帝之手,在乾隆四年被乾隆皇帝革爵圈禁,乾隆七年,弘晳死于圈禁地——毗邻皇宫的景山东果园。

秦可卿的死去,是隐寓废太子胤礽之子爱新觉罗·弘晳之死,秦可卿死后躺在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樯木棺材里,连四王八公都来参加她的葬礼,是因为秦可卿隐寓弘晳。

《红楼梦》是效仿楚人屈原(湘累)的《离骚》,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成。东汉文学家王逸所著的《楚辞章句·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於君……”

秦可卿是美人,与《红楼梦》书中的其他美人(不分男女)是同一类人,也隐寓同一类人。秦可卿房中有《海棠春睡图》,宝玉的怡红院有一棵绿垂碧缕,葩吐丹砂的西府海棠(女儿棠)。后来贾芸又送给宝玉两盆白海棠,探春、薛宝钗、林黛玉作咏白海棠的诗,都以白海棠自寓。秦可卿兼有钗黛之美,是钗黛合一,香菱有东府里蓉大奶奶(秦可卿)的品格儿,史湘云通过“云散高唐”与秦可卿连在一起,晴雯与林黛玉同为芙蓉花,迎春的绰号“二木头”与林黛玉的判词“两株枯木”相照应,袭人与林黛玉都出生于花朝节,薛宝钗与林黛玉又是钗黛合一……曹雪芹将《红楼梦》中的香草美人用线索串连在一起,共同譬喻明君贤臣。

薛宝钗的住处蘅芜苑里种着《离骚》、《文选》中出现过的各种香草。《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在蘅芜苑议论那些众人不识的异草:“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薜荔藤萝,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蒳姜荨的,也有叫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作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未及说完,贾政喝道:“谁问你来!”而这正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红楼梦》是用湘累(屈原)在《离骚》中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成。

《红楼梦》中的香草美人是引类譬喻的关系,他们共同譬喻明君贤臣。

《石头记》结尾晴雯被逐出大观园病死,香菱和迎春分别被当家的奶奶和丈夫整的性命不保,都是影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兄弟相煎)——爱新觉罗·弘晳被他的堂弟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整死。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戚蓼生是乾隆朝人,也是少数看懂了《红楼梦》的人,他在《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的序中,将《石头记》作者比作盲左(左丘明)和腐迁(司马迁),左丘明是《左氏春秋》的作者,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可见《石头记》也像《左传》和《史记》那样是一本史书,只不过《石头记》是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就像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