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1)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2)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3)

看花其实也是一种社交活动。邻里之间可以唠唠家常,吃点心喝茶,小孩们凑凑热闹,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体系,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的一种形式。现在的人容易忽略这一点,我们希望重新让大家觉得,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刘孜现在想来,看花是一种形式。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4)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5)

演员,设计师,Zi品牌创始人,刘孜在多重身份的转换之间,不停追问——在我们纷乱繁杂的世界,科技高度文明,商业不断进步,背后其实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去解决?是不是只有回归到自然界中去侦查,才能去解决人自身的问题?

继2019年Zi 概念店成功举办广受喜爱与好评的艺术展“同屋有猫”,Zi正式宣布,于2020年7月26日推出“与自然共生”艺术展。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6)

「与自然共生」艺术展7月26日至9月26日Zi 品牌概念店阿那亚小镇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7)

每一个人都步履匆忙,直到突发事件的来临打乱步调,人们或许才惊觉,在效率、进步、迭代等等刺激夺目的词汇背后,有着诸多已被悬置太久的问题。

“与自然共生”艺术展的诞生,来源于一系列遭遇事件后的设问,它们或许并不存在正确答案。另一方面,展览的植物主题的源起,也和策展人刘孜与自然植物的回忆相关。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8)

展览本身也好似一株植物,它发芽、抽枝、长叶、开花......拥有独一无二的生长周期。这一次,薄雾馆time邀请展览策展人刘孜,听她娓娓道来,“与自然共生”艺术展那些重要的生长节点。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9)

疫情期间长时间被困在家里,让刘孜有了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一些事情。对于“与自然共生”展览的初衷与灵感,她在“Zi生活方式”微信号中分享了许多。

每天在窗外看着院子里从严冬到初春,似乎能感知到一场雨敲打树叶,花苞如何一点点生长。刘孜说:“那段时间的状态对我很有触动,刹那间让我觉得想要走出去,想要去感知自然和我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也不是人是抽离于自然之外,而是和它和谐共生。”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10)

在纷乱繁杂的世界,科技高度文明,商业不断进步,背后其实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去解决?是不是只有回归到自然界中去侦查,才能去解决人自身的问题?

和自然的日渐疏远,让我们忽略了很多。刘孜解释到,比如,我们所有人都知道,植物有生长周期,但是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往往忽略掉这一点。我们的焦虑很可能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尊重自然法。人人都要快,不快的人就成了异类,种种焦虑大概就来自于此吧!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11)

另外,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长背景。有的植物生活在热带雨林,有的生活在一半干旱一半雨季的非洲。植物的生存环境越恶劣,生命力越强。“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当我身处在荒野的植物园,看到实物之后,才意识到,自然的特性和规律,其实真实地作用在自己身上,心里释然了。这大概就是人特有的适应生存、适应环境的能力。”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12)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13)

通过发掘植物的美,也让刘孜更加确认,美是不同个性呈现出来的东西,美不是单一的。植物拥有的绝不是千篇一律的美,每一个都有它丰富的个性,它自己的姿态,就是独一无二的美。正是它真实的形态、性质的流露,让人们走到感受美的意境中去。

“可以说,植物给了我很多启发,通过植物,我仿佛能来到一个更高的维度,让我能看到感受到更多。我就开始有了做这个与植物有关展览的idea。”刘孜说。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14)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15)

每次做展,Zi品牌都想去找到不同艺术家,做不同形式的情感表达,让人们更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身处的世界。刘孜说,希望大家在领悟自由的欢愉中关照外部世界,同时也会去映射到我们的精神世界。

在这次展览具体的呈现过程中,主创团队也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转折。从最初定下“与自然共生”的展览主题后,大家反复开会,围绕该主题找到视觉和设计的语言线索。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16)

在疫情之后,刘孜表示自己的世界观发生了一些方向上的变化——不再是西方的对物质世界不断追问源头的方式。“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我蛮有触动的。而孔子讲‘道不远’,不一定只有在人的世界中才能找到直指人心的法门。”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17)

而镜子恰恰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造就的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与周遭事物和谐共融的关系。人需要与外界进行感知、面对和相处,才可以做到佛家里说的放下我执。刘孜因此而想到,不如用镜像作为线索贯穿整个展览的设计语言,为布展找到了一个表达的切入点。

确立了植物主题和以镜面为线索的视觉语言,展览团队开始进入作品从无到有的创造阶段。对于大家的分工,刘孜说:“这次我们合作的设计师荒野和杨舒,都很有自己坚持的东西。两个有想法的人,在有限时间内让一件作品从无到有,我自然就成为了中间的一个平衡点。”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18)

比方说,户外作品的方案,从方案成形到最后落地,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中间也出现过不少分歧,遇到很多现实困难,比如作品配重、作品结构、材料工艺、场地限制等等问题。最后大家放弃了在阿那亚最大的广场上做这个装置,选择在一片离店更近的圆形广场上进行。展览为期两个月,作为策展人,刘孜的任务之一,就是保证在不出现任何安全隐患的前提下,让作品既能和主题吻合,又能在实际中成功实现。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19)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20)

在有了做这次展览的想法之后,刘孜立即开始了解和搜集设计师、插画师、艺术家的资料,也看了很多人的作品,了解他们如何表达自己与植物的关系,对植物的情感等等。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21)

最后决定和荒野和杨舒合作,刘孜表示:“还是因为我能在他们做的东西中看到爱。他们的东西,没有特别多的商业元素,并不是说商业不好,只是商业逻辑在这次展览里并不合适。他们的东西里也没有别人的影子,没有台湾style,日本style,那些东西,学得再好也是别人的。比如荒野的东西,你可以说他没有style!可他的东西里那股倔强的劲头,别人学不来,特别打动我。我能捕捉到他们作品里的‘精气神’。”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22)

“人有时会遇到一些特殊的经历,比如说,当身体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脑垂体里分泌出来的物质,传递的信息,我觉得都会和平常不大一样,思考的问题也不一样。”

疫情之后刘孜开始琢磨这些,同时开始沿着另一个方向提问、思考——怎么才可以让自己心无挂碍?怎么才能让自己可以真正放松和放下?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23)

大自然给人的很多东西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就像阿那亚的海,它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当遇到一切像潮水般涌来的突发事件对人进行冲击,人除了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还应该怎么办?

在刘孜看来,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与它共处。“接受、共处、共生,告诉它,你们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与之共生吧。”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24)

策展人就像是导演,有了一个idea,但剧本不是他的,演员也不是他自己,他需要把为他所用的素材放在一起,集中呈现出一个大家共同完成的作品。

刘孜告诉我们,这次“与自然共生”展览的创意更多不是从学术方向去推进的。“我更希望用一种大家都听得懂,感觉得到,一种这种平等的方式去做展。”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25)

在目前这样一个互联网背景下,策展人首先有了这个idea,围绕它去设计展览、设计话题、设计传播,吸引更多有类似情感表达的人参与进来,一起参与讨论互动,一起贡献更多的想法。展览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通过展览打开更多元的视角。就像这次展厅里的植物,它们展示的不是花房里的千篇一律。如同刘孜所说:“我希望我们的展览也可以成为一种更生动、野生、个性化的方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打开对这个世界感知的另一面。”

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盛夏的阿那亚海边)(26)

延续着对于的关注,

并不想通过眼球经济吸引大众。

聚焦一些“自然野生”的,

或许是相对比较小众的一群人,

一群有才华的设计师艺术家们的表达,

刘孜说:

就像是转角遇到的一种美,

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