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1)

【 宗 谱 】

什么叫宗谱:

宗,本义为祖庙。《说文》释:“尊祖庙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所谓别子,是指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这里可释为别子本代称其上为祖,而别子之后裔称其上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宗”的含义,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还不为宗谱,这就是宗谱区别于家谱的地方。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2)

什么叫族谱?

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他们“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它的谱系则是族谱。从整体意义上,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什么叫家谱?

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又“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谱牒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至汉,以“世本”为书目,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至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如: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按正史《隋书》载,首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家谱”冠名一书的为“杨氏家谱状并墓记”。隋之后,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所以,有说以“家谱”为名始于宋代,是不确切的。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什么叫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这下的一个独特分支。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徙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3)

什么叫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目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以家乘。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牒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如:付梓一大乘,发某公支下一小乘。乘,成了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

什么叫郡谱?

郡,是自春秋至隋唐时地方行政区域名,类似现代的省(区、市)级别。所谓郡谱,是本郡各姓氏集合的谱牒。与地方志不同的是郡谱是收录表述姓氏的专著,如:《袁州诸姓谱》、《洪州诸姓谱》等。也不同于家谱,家谱是本族一姓,郡谱是本郡多姓。另还有通国氏族方面的专著,如姓氏典,是集合全国各姓的通谱。

什么是官修谱?

所谓官修,是为指由皇室或官府公修的谱牒为官修谱,即若上层社会那些士大夫一类的修撰私家传乘,也须官府的审定认可。应该说官修谱牒是上层社会的产物,同时,也为上层社会服务。一般认为自战国至隋唐是官修谱的主流时代。只是自宋起,私修谱才大量出现,而由皇室为代表的官修谱,实际上一直延续到清亡才终止。

什么是私修谱?

所谓私修谱,是相对官修谱而言的民间修谱,它包括宗谱、族谱、家谱。在中国历史上,唐宋之间这段时间,在谱牒的修撰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上层社会的帝王皇室士大夫为主体的官修谱迅速向广大基层民众为主体的私修谱扩展。尤以五代之乱以后,谓“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一些原本无业、无身份的地方豪强进入了士族阶层,其撰修谱牒也随之而变化,谱牒不再成为上流社会的专利。加之宋欧阳修和苏洵二公对谱牒的贡献,他们各自创制了一套完整的谱式,这两种谱式既规范了谱的体例,也推动了家谱的发展。这就是明代学士丘濬结论的“唐以前官修族谱,宋以后私家自修,首自庐陵欧阳氏和眉山苏氏二家,明士大夫家亦往往仿而为之”。这种“仿而为之”的私修谱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传统谱牒文化。

宗谱、族谱、家谱有何联系和区别?

原则上宗谱、族谱、家谱是记载人名、世系、生殁、事迹的谱牒。但从宗、族、家的早期含义看,“继别为宗”,除嫡长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纳入的这种谱牒为宗谱。而族谱虽意义大致与宗谱相同,但由于分居、远迁等原因,虽也将旁支纳入谱内,其远迁的旁支并没有完整地纳入,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这种谱牒属于族谱。至于家谱,“谓一门之内”,其所记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系为主体,只留与本家传承收藏,例凡这种谱,应属家谱。上述三种谱牒虽有差别,但因上溯远近不一,或传袭旧谱名,故后世也大多统而称之。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4)

从家谱标准格式来看,有“谱名、谱序、谱例、谱论、恩荣录、相赞、姓氏源流、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谱系本记、族产、契约文约、坟茔、名迹录、任宦记、年谱、艺文、字辈谱、领谱字号、续后篇、纂修”二十四部分构成。

1、宗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

2、堂号: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

日照太平桥李氏家族的堂号是“陇西永贵堂”。为了纪念始迁祖“李永贵”自陇西迁居柳山。

3、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线索连成的家庭组织群。

4、世系:又称:脉络图,是家族世代相承的父子关系系统,也叫世系表。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通常是五代为一表。世系:在宗谱中表述父子关系的纲与目,则纲与目的统称。

5、纲:有叫脉络图、在宗谱中表术父子关系的吊线图,则树状线图。

6、目:家谱中对个人信息的基本介绍包括: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葬于何地及朝向;娶妻;生子;生女等文字记叙部分。

8、祖籍:祖宗的出生地。在宗谱中一般指始迁祖的迁出地。

9、始迁祖:同一姓氏,或一个村庄或多个村庄的聚居地中,第一个从祖籍搬迁来的家族成员。

日照太平桥李氏家族的始迁祖是“李仕僖”。明洪武初年自临朐柳山迁居日照西门外太平桥旁。

10、房支:又叫支房、房头,是指按某一代或家族成员各自发展多代或多个家庭单位而形成的小世系单位。

11、派语:辈份表:表明家族世系次序先后关系的文字表。有叫字辈、辈轮、派行、派语。

12、世序: 在家族世系中的代数。

13、家训:是家族的法规。内容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守法等方面。其中一部分包括:规约、训语、庙规。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5)

    【 家谱之功名 】

各位看家谱的时候会发现祖上有好多有功名的人物,如庠生、廪生、太学生等等。下面列举一下历史上出现的与科举有关的各类称呼:

童生:唐宋时为童子科之名,明代士子未入学者统称童生。

庠(xiang)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廪(Lin)生:明洪武二年令府、州、县皆置学,府学生员四十人,州、县依次减十人,月给廪米六斗。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简称增生,无廪米,后来名额再增,成为附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异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肄业,称贡生。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恩贡:凡遇到皇帝登基或其他庆典颁布恩诏之年,除岁贡之外加选一次,称恩贡。岁贡:每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称岁贡。拔贡:明代之选贡。清制,自乾隆七年定每十二年(逢酉年),由学政于府、州、县学廪生内,选拔文行优秀者,与督抚汇考核定,贡入京师,成为拔贡生。先赴会考,择优再赴朝考,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副贡:明嘉靖时乡试有副榜,名列副榜的称为副贡,清代乡试的副榜,可入国子监肄业。例贡:纳粟入监之列,起于明景泰元年,多指捐纳而得。

监生:明设国子监,令各地择诸生学行优者送入国子监就学,统称监生。举人会试不第亦得入国子监。入学者,举人成为学监,生员成为贡监。乾隆以后监生多指捐纳而得,并不入国子监就读。光绪三十一年立学部,废国子监,监生之名遂废。

附生:明代附学生员的简称。正统之年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清代凡童生入学者皆称附生,即秀才。

佾(yi)生:为佾舞生之简称,亦称乐舞生,文庙之歌舞人也。

太学生:这个称呼在家谱中经常出现。隋以后至清末谓之国子监,故监生亦称太学生。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监生身份向不为世人所重,而自明朝景泰皇帝开生员纳粟纳马入监(即例贡)之例后,国子监门槛愈低。尔后捐监之风大开,监生以钱铺路,良莠不齐,益为世人所轻。

解元:乡试第一名。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要参加秋闱的人需要先通过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通过考试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成为秀才才能参加乡试,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元:举人入京会试第一名为会员。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通过乡试的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状元: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通过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在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被称为三元及第。

进士: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分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举人: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为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他称文魁,文魁就是举人。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6)

 【 诰命夫人 】

诰(gao)命夫人是自唐代以来,朝廷对官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的称号。发展至明清时期,便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如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因此,“诰命夫人”的品级,是与其夫、其子的品级相关的。

当然,诰命夫人可并非只是一个荣誉称号而已,她们虽然没有实权,但却是有俸禄的,而且还有朝服。这种诰封制度的作用,主要是为体现封建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恩典。同时,这也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种深化。家中出了个朝廷命官,身为妻子或是母亲,也能获得殊荣和利益,这就是为何历代以来不管是男是女,都热衷于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在诰封制度之下,人们对女性的称谓也产生了等级之分。如明代,对一品二品官员的正妻,就称为“夫人”,嫡母称为“太夫人”;同理依次递减,三品的是淑人,四品的是恭人,五品的是宜人,六品的是安人,七品以下的是孺人。而那些无封无品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才称为娘子。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7)

  家谱用字规范

一、名、字、号

1、名:族谱中一般都有名(即谱名,宗谱的字辈通过谱名来体现)。现在修谱,一般不再搞谱名,名字即为谱名。旧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只呼其字而不叫其名,即所谓避讳,直呼其名是对这个人的不尊重。

2、字:即平时称呼。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平时见面只呼其为“孟德”、“玄德”,而不叫其曹操,刘备,就是避讳,表示尊重。现代人很少用字。

3、号:号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旧谱中的号一般是年长者或有一定功名的人出于一种成就感,或出于某种因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所以不能把几岁孩子的小名称为号,那是对号的一种误解。

说明:古人有姓、名、字、号,字通常由长辈来命名,男子可在成年后由父亲取字。今修谱时,如族内形成共识按字辈定新录入成员的谱名,拟将原名书为“一名××”或“字××”。同时,不能把旧谱中的名随意去掉,也不能把旧谱中名、字随意调换。如有曾用名,可用“又名××”加以弥补。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8)

二、配、娶、继配、聘

4、配:宗谱中的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配即元配。即对方为未婚,也称处子,书“配某地某姓某公女”。

5、娶:娶则指对方为再婚女子,也称醮妇。书“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6、继配:继配指前任妻子已死亡或离异,又与后任妻子结婚。再配为处子则书“继配某地某姓某公女”;再配为醮妇则书“续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7、聘:聘指男子定亲,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立,但未完婚。旧社会对定亲非常重视,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未婚卒,葬某地”之记载。

说明:在配和娶两字并用于一宗谱时,配和娶用词含义是有区别的,一字之差,意义不一样。所以不要随便把旧谱的配改为娶,个别宗谱只写娶而不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另外,现在修谱,一般不写聘,而以结婚为准,年近五十未结婚者,可写“未娶”。

三、适、字、未字、待字

8、适:该女子已出嫁结婚书“适”。

9、字:旧时女子通常在出嫁前才由父母或婆家取字。该女子已定亲尚未出嫁曰“字”,与男方的聘相对应。

10、未字:该女子尚未定亲曰“未字”。

11、待字:该女子已介绍对象,但尚未举行定亲仪式曰待字。因称女子待嫁为“待字”。

说明:宗谱中“适”为女子结婚的专用词,因此现在修谱,不要惟恐别人看不懂。就把适改成嫁,这就与历次修谱用词不一致,而且失去了“谱味”,故女儿出嫁仍写“适”为宜。

四、出赘、入赘、招赘、孀赘

12、出赘:指本姓男子招女婿出去,宗谱中书“出赘某地某姓”。

13、入赘:指外姓男子招女婿进来。

14、招赘:旧谱世系表均以男子为主体,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挂线,故表述为“××赘婿,本姓×”。现时修谱,招女婿多数以本姓女子挂线,这里主语变成了女性,故应用“招赘”,也可用“赘”或“招”。

15、孀赘:孀赘即丈夫死后,妻子再找一个男人上门,俗称“黄泥畔”。

说明:认定是否招赘不是以女方住在娘家为准,而应以所生子女姓母姓为准;孀赘情况目前时而可见,但是我们在修谱时注意,入谱均以正式婚姻为准,如果找个老来伴,但未领结婚证,还是不录为好。

五、出继、继子、出嗣、入嗣、承祧、兼祧

16、出继:指本姓男子过继给外姓做继子,并改为外姓。此种情况,在世表中仍需要挂线,并注明出生年月,出继何地何姓,方便后人明了本源。

17、继子:指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并由外姓改为本姓。

18、出嗣(si):本宗族由多子方承嗣无子方。

19、入嗣:本宗族无子方由多子方来承嗣,俗称顶嗣。

20、承祧(tao):在家谱中将某甲之子给某乙一人当儿子,不再给甲当儿子。这种完全带子的关系叫承祧。

21、兼祧:兼祧是以独子兼承叔(或伯)两房宗祀的特殊继承方式,又称“一子两后”或“两房共一子”。清乾隆朝起规定兼祧子可在两房各配一妻,二妻间非妻妾关系,而是妯娌关系。

说明:旧时对继子入谱都有严格规定,一般都要得到宗族同意,并要交一定的田产或财产给本姓宗祠,有的把继子编入另谱。现在修谱,继子和亲生子都一视同仁,不再编入另谱,但为了区别亲生还是领养,仍写“继子”为宜。嗣即继承。旧时承嗣都有严格规定,一是必须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辈份上必须一致,三是亲疏上应该由近及远。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续香火,同时也继承财产,故世表一般在入嗣方详述,在出嗣方略述。

六、殇、夭、卒、年、享、寿

22、殇(shang):7岁及其以前身亡书“早殇”。

23、夭(yao):8岁至15岁未成年而身亡称“早夭”。

24、年:50岁以下去世,书“卒(zu)于某时,年若干岁”。

25、享:51岁至59岁去世,书“卒于某时,享年若干岁”。

26、寿:60岁及以上去世,书“卒于某时,享寿若干岁”。

说明: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死亡,用词有讲究,读其词即知年龄大概,宜慎用。另据本宗古谱,作古之人书“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世之人书“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9)

  【 叩 拜 】

《宗谱》记载祖先名讳及恩德,要说“请谱”以示敬意。请谱要有礼,重要节日要呈供桌上叩拜。

跪拜叩首礼:

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 “拜”:也就是自祭其身,把自己这一百多斤的身体祭献出来,这是古代的解释。现代,可以作其它的解释,就是把这个身向天地祭献,愿舍其身。

“叩”:就是顶礼恭敬。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九拜”里面,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拜,是跪拜礼节内的最基本类型

跪拜礼的姿势是这样的:双手合十,注意:这个双掌合十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双膝跪地,上身拜倒,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以示恭敬至诚。有分三叩、四叩、六叩、九叩、二十四叩礼等。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10)

  再来说一下坟、墓、冢、陵的区别:

首先来说“坟”,对于这个字,我们通常会将它联合“墓”来理解,即所谓的“坟墓”,但其实两字之间却存在一定区别的。

在《礼记·檀弓》中记载:“土之高者谓之坟”,即高出地面的土堆就叫做坟,在后来也指埋葬死人的地方。

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墓”,从字形上来看的话,墓字是上‘莫’,下‘土’,这里的莫,意为黄昏,夕阳西下的意思。因此将二者联合起来就是:在黄昏时期下葬,与太阳一起隐没,故墓葬不垒坟包,即所谓的“墓而不坟”。

因此“坟”和“墓”就很好区别了,前者有土包,高于地面。而后者则没有土包,是平的。当然了,这一点在古时候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坟者有土包高耸,表示死者有冤屈,比如周武王攻克商朝后,便下令加高比干之坟,以表示比干死得冤枉。至于墓,则代表死者是正常死亡,没有冤屈。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坟和墓便连在一起使用,即表示为埋葬死人的地方了!现在也基本上不会做什么太大的区别!

那么“冢”和“陵”又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

所谓“冢”,其本意指的是“高而大的坟”。根据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民间的一般坟墓是不能够称为“冢”的,它指的是古代时期贵族、诸侯等有身份人的坟墓,比如最典型的便是魏武帝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还有一些贵族、诸侯的“衣冠冢”等等。

至于“陵”就比较好理解了,它专指的是帝王、诸侯的陵墓。比如我们熟知的“明十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等。而只要是作为“陵”的墓葬,是比较特殊的,首先面积很大,其次规制完整,建造豪华。比如清东陵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11)

  【 墓 碑 】

墓碑上“先,显,故,考,妣”什么意思?

故:放在墓碑上,意思比较简单,就是去世的意思。故字,既显得庄重肃穆,又饱含后人的缅怀之义。

先和显:有人说意思差不多,其实是有区别的。一种说法是,用先的,是说去世时家里还有长辈在世,逝者“先走一步”,所以用先字。而用显字的,去世时家里数他的辈分最高,逝者的父母包括岳父母都已不在世了,并且后人中还有孙子辈的,这时候立碑者才会给逝者墓碑上用显字。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说墓碑上用显字,代表一种美称,是对逝者人品道德的赞誉,古语说“德显考、行显著”,显字就是这样的意思。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12)

考和妣:

有个成语不少人语文课上都学过,叫“如丧考妣”,墓碑上的“考、妣”跟这个成语中的是一个意思。“考”指的是父亲,“妣”则指的是母亲。墓碑上如果有“考”,代表逝者是立碑者的父亲,“妣”就是母亲。其实在古代,考妣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使用,代表父母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现在,这两个字只会在墓碑上才有指代去世父母的意思,因此可不要乱用啊。

其实,这些字出现这墓碑上,一般都是组合在一起的,如故先考、故显妣,单个字表示赞美,组合在一起就更是溢美之辞了。

碑制

石碑上一般刻有墓主人的名讳、立碑人(一般是子孙)的名字、立碑日期等,碑刻要一定要是阴刻,即凹刻,不可是凸刻。

其次是字数宜过黄道。黄道,源于张陵的道教,与12建除择日一致,据计算,字数总数的个位数为1、2、4、6、7、9者为吉。或宜过白道,据计算,总字数的个位数是1、2、6、7为吉。但字数之说不必拘泥。

再者字体不宜是行书、草书,最好是庄重的魏碑体、隶书、楷书。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13)

墓碑尺度

墓碑尺度受传统信仰风水的限制,都应取个吉利。可借助“风水尺”来裁定。南方有用“丁兰尺”来定夺吉凶的。丁兰尺的一尺,约合38.1cm,将一尺分成十格,并注上一个字,即财、失、兴、死、官、义、苦、旺、害、丁等十个字。其中财、兴、官、义、旺、丁属吉祥格,可依尺度选用。而其它不吉利的失、死、苦、害格,则尽量避开。当今“鲁班尺”广为土木工程中所应用,尤其打造古木家具时,更为木工师傅所遵从。鲁班尺上,分上、下两档,上部用于阳宅,下部用于阴宅。在长长的卷尺的每个cm中,都注有风水的吉凶。在现今的陵园中,运用鲁班尺设计、施工,都很注重其中的吉祥数字。如墓碑的尺寸,通常立碑高100cm,宽60cm,厚8cm;卧碑高55cm或者50cm,宽80cm,厚8cm。在鲁班尺上则显示出100cm横财、顺科。60cm进宝、横财。80cm天德。55cm大吉。50cm进宝、纳福。80cm财旺、及弟。墓碑上所刻碑文,字的大小也要符合鲁班尺上的吉祥数字。通常大字10cm或10.5cm,小字3cm或4cm之间。10cm进宝。10.5cm纳福。3cm财旺。4cm登科。这些字的大小与碑身比例协调,又寓吉祥之意。墓主的家人,在心理上从中可以得到慰籍。

墓碑刻字红黑色的讲究:

墓碑上的字有红色的也有黑色的,这是有讲究的,在生活中很多人一般都是忌讳用红颜色的笔来写名字的。而在雕刻墓碑上的字有些是红色字体,有些是黑色字体这个也是有区别的。像红色的字体是表示人还健在,而黑色的字体就表示人过世了。

姓氏也有用红色的,那是因为这个姓氏会一直传承下去。

有些人在立墓碑的时候还健在,用红色的字体就是便于区分。当这个人也去世了以后,就会把这个字体给它涂抹成为黑色的了。

传统的丧葬文化,是有很多讲究,对于注重“逝者为大”的我们,都不会马虎。墓碑上的这些字、词,只是丧葬文化中的一类。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14)

碑帽

碑帽顾名思义就是在石碑最顶端的碑饰,上面刻有鸟兽,花草,植物等纹饰,一般材质为石料。作用主要是让墓碑这样的大门式结构更加的生动,形象,也让逝去的人可以不遭受风雨的侵扰,寓意有房可居。在地下的日子过得好一些。

墓碑的前身是(传说)立于墓前的木桩、古人用杠杆原理迎来下葬棺椁。以前不用墓碑用墓志铭石盒,有碑文石,石盖,石碑多用于石刻记录(石鼓文的石鼓,立石为界等石)后来演变成坟石与死者生平相合,成了墓碑。但还多用于一些中层人士,皇亲贵族仍有墓志铭石盒。底层人民无财力弄,更何况再给墓碑加一个碑帽呢。所以说,一般情况下碑的大小一般根据福主家庭的经济情况决定,有的人为了省钱不要帽。而有些碑的形式则由地师决定,依据福主生辰和墓的朝向,有的需要碑大有的需要碑小,有的超过阳宅高,有的甚至不能立碑;合理的风水搭配才会能够福荫后世,而每个福主情况不同,因此也就会有不同的碑型情况。

碑帽只是属于墓碑的一部分,它并不能代表一块墓碑的完整性,墓碑由主碑,供桌,围栏,穴位,前堂,后土等部分组成。家里的经济情况不能够满足的,这个碑帽可有可无。它只能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是整块墓碑更加有威严,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石碑的十看:

1,先看碑文的开头和结尾,以知道给谁立的碑,是什么碑,立碑人是谁,立碑的日期。再看碑阴有没有文字。

2,看什么碑首(也叫屃头、碑头),是交龙首,还是麟麟 狮子首等,以了解碑的等级。

3,看碑额刻的什么字,是“诰封”“敕建”还是其他。

4,看碑趺(座),是龟趺,龙趺,须弥座 还是方趺。

5,看如果龟趺,看头上有没有角。

6,看龟尾是三尾还是单尾。

7,看碑侧及碑担上有无图案雕刻,细看图案中有无蜥蜴。

8,看水盘,四角有无鱼龟虾蟹,什么顺序,水盘四边的山石上有无蜥蜴,水浪波纹中有无其他水中动物。看水盘立面有无纹饰雕刻。

9,看碑面四边框的纹饰图案,前和后是否一样(有的碑前后面边纹是不一样的)。如果边框是云龙戏珠,看是几爪龙。

10,看颈下有无喉结。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15)

 【 牌 坊 】

牌坊,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种说法是,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关于“衡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记载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据此推断,“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 这种“衡门”后来被运用到城市中各个居民区之间的“坊门”上。从春秋战国至唐代,我国城市居民区都采用里坊制,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从结构上分为:木牌楼,琉璃牌楼,石牌坊,水泥牌楼,彩牌楼和铜牌坊。石牌楼最为多见。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16)

按照建造意图分为:

一是庙宇坊,如曲阜孔庙牌坊;

二是功德牌坊,上述“四世宫保”牌坊、山东青州衡王府石坊等就属于此类;

三是百岁坊(也称百寿坊),和其它类型比较起来,这类数量要少得多,如山东青州市韩楼百寿坊、安徽泾县九峰村百岁牌坊;

四是节孝坊;

五是标志坊;

六是陵墓坊,绍兴市大禹陵牌坊和南通市唐骆宾王墓道坊。

牌坊等级:看最上面龙凤板上的字

第一等级:御制-皇帝下旨,国库出钱

第二等级:恩荣-皇帝下旨,地方财政

第三等级:圣旨-皇帝下旨,自建

第四等级:敕建-皇帝口头答应,自建。

家谱族谱制作(细说家谱文化)(17)

李强(山东日照太平桥文化研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