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这话真不是贾岛矫情,而是有时候写诗真的就是这么难。没有灵感、因一两个字的使用犹豫不决,这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最让人无奈的是写到一半卡壳了。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不过多数情况下卡了就卡了吧,再慢慢想就是了,怕就怕是当众卡壳,那就要丢人了。

许由挂瓢的故事(柳絮飞来片片红)(1)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本想在众大臣面前彰显一下文采,便吟了两句“微微细雨洒斑竹,阵阵清风吹落花”,结果硬是想不出后两句。幸亏遇到一个过路的秀才,接上了两句“独倚阑干闲眺望,乾坤都属帝王家”,这事才算过去。为此,朱元璋是既赏钱又赏官,这个秀才也算是从此改变命运了。

但给人家接诗还不是最厉害的,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这位,才是救场的高手。此人名叫金农,是清代有名的书画家,也是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之首。多数人只听过金农的书画才气,却不知他也写得一手好诗,是清代有名的诗人。

许由挂瓢的故事(柳絮飞来片片红)(2)

一日,金农受邀参加一场酒宴,到场的都是些附庸风雅的本地商人们。大家提议,以“红”与“飞”二字为令,来对诗。这其实就是古代的飞花令了,即每一句诗都要有这两个字。

商人们你一句我一句,接得挺顺畅,不过念的都是些前人的句子,也没什么新意。

轮到其中一位小商人时,他实在想不出来,便随口说了句这样的诗:

柳絮飞来片片红

此句一出,大家都当众笑话他。这也怪不得大家,哪来的红色的柳絮,这摆明了是实在没招了,所以硬接上来的,这诗根本不是前人写的名句。一下子,这位小商人就下不来台了。

许由挂瓢的故事(柳絮飞来片片红)(3)

坐在一旁的金农看不下去了,他觉得就算人家对不出来,也不用这样当面笑话。于是决心出手相助,他说了句:“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这话的意思是说,商人这7个字是一位元代诗人歌咏平山堂的诗作,写得很好!

很显然,金农是打算借前人之名为这位商人解围。多数情况下,大家一听说是前人写的诗句,都不好再说什么。但偏偏宴席上就有人不信,非得让金农背出全诗来。这下金农没办法了,只能即兴创作了这样一首妙诗,补全了前3句: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许由挂瓢的故事(柳絮飞来片片红)(4)

虽为即兴所作,但这首诗确实写得很有水平。为了让最后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合理,诗人引入了桃花渡这一意象,那柳絮是片片红就变得很有诗意了。我们可以理解为,桃花在夕阳的映照下,如柳絮般片片飞落,当然是红色的了。也有人把这一句理解为,桃花渡有很多桃花,柳絮在飞落时映上了桃花的红色,也可以是片片红。

这两种意思,不管怎么理解,都是很有味道的。同时,诗的前两句,也一样写得颇有意境。它以扬州的二十四桥为景物的大背景,诗人在桥边凭栏远望,想着旧时的江东,满满的羁旅和怀古之意。与后两句的桃花、夕阳等意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意象很完整的诗作。

许由挂瓢的故事(柳絮飞来片片红)(5)

纵观这首诗,从遣词上来看,字字精准;从意境的渲染上来看,凄美的景物不着痕迹地将诗人内心的伤怀,抒写了出来。这样的诗,确实很难让人想象是即兴所作。于是在场的才子们,也都深信不疑地认为,这就是元代某一位前辈的作品,商人的困境一下子就解开了。

金农存世的作品虽然不多,目前只有十几首,但整体水平确实是挺高的,这在清朝非常难得。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把他的作品找出来读一读,相信会有收获。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