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什么姓氏的人最多(莆田人姓氏渊源探秘)(1)

导语

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是流传于福建的说法,意思是陈、林、黄、郑是闽地四大姓。据莆田市公安局户籍部门统计,莆田陈姓48万人,林姓44万人,黄姓22万人,三姓总人口占全市30%,郑、吴、李、张、蔡等姓人口均超过10万人,全市有52个姓氏人口超万,110个姓氏人口达千人,420多个姓人口在千人以下。

在莆田百家姓中,除了与全国各地姓氏共有的堂号外,许多姓氏还有在莆田繁衍发展产生的堂号,如:唐代莆田人林披生九个儿子,个个官居刺史,因此林氏的堂号就是“九牧林”;宋朝蔡襄写下《荔枝谱》,蔡氏的堂号就是“荔谱堂”;还有南宋名相陈俊卿、南宋状元陈文龙的“玉湖陈”;唐代“开莆来学”的郑露三兄弟的“南湖郑”;“闽中文章初祖”黄滔的“东里黄”;以及白塘李六桂翁等等。

莆田市姓氏排行榜

莆田玉湖陈: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

陈姓源于帝王后裔。帝尧将两个女儿都嫁给舜帝,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瞬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世尊陈胡公为陈氏得姓始祖,他的子孙遂以陈为姓。早在汉朝,莆田已经有陈姓先人居住,陈氏先人迁入莆田后居住在九华山(紫霄岩)。其后,西晋永嘉七年(313),又有陈英之子陈玄弼,官盱胎太守,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避乱,居兴化。唐武德二年(619),诏莆田置县,擢陈迈为首任县令,之后不同房支的陈氏陆续入莆,故民间有传“莆田自古十八陈”,可见派系复杂。如居城关城隍庙前的“榄巷陈”,尊陈仁壁为派系祖;居城南木兰溪畔的“玉湖陈”,尊陈仁为为派系祖;居仙游县象坑、象塘、象面、象碑的“五象陈”,尊第一代开族公陈禧为派系祖;仙游“侯峰陈”尊第一代开族公陈齐为派系祖;居灵川东沙的“浮山陈”,尊陈煌为派系祖;居涵江的“寿山陈”,尊陈淬为派系祖。

郡望:颍川

门额题匾:颖水流芳 玉湖流芳

【林姓氏渊源】

莆田什么姓氏的人最多(莆田人姓氏渊源探秘)(2)

莆田九牧林:一门九刺史,三代七廷魁

林姓来源有二支。(1)出自比干之后。殷末,纣王暴虐无道,少师比干,因规劝纣王改邪归正,被残忍剖心而死,当时他的夫人陈氏有孕,匿藏于河南卫辉的长林石室之中,生下儿子,名坚。周武王灭商后,寻找忠良之后,以坚系森林中所生,遂赐姓林。后世尊比干为林氏太始祖,尊林坚为受姓始祖;(2)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周平王的庶子叫林开,其子孙也以林为姓。东晋太宁三年(325),西晋黄门侍郎林颖次子林禄,奉旨入闽留守福州晋安,卒赠“晋安郡王”,莆田林姓是晋安郡王林禄的后裔。林禄生七子:恭、晖、畅、期、雅、景、暹。林景传九世,孙林茂,隋朝官任右丞,由晋安迁入莆田北螺(今西天尾镇林峰,旧称凤林),后世尊林茂为开莆始祖。唐代,林茂五世孙林万宠,生三子:韬、披、昌。林韬字茂复,唐玄宗天宝三年官任谏议大夫,迁礼部侍郎。生子林尊,林尊生三子:松、栩、攒。林攒,唐贞元年间官福唐县尉,事母至孝。母亡故后亲葬母于钟潭后山,居墓侧守孝三年,有天降“甘露”之祥,事闻于朝。唐德宗皇帝下诏褒扬,命立双阙于莆田城东门乌石山下,旌表门闾,林攒这一支林氏因此号为“阙下林”,世尊林韬为阙下林基祖。林万宠次子林披,字茂则,入莆初,居住在莆田城南棠坡村,再迁至尊贤里(今西天尾林峰)北螺,又迁澄渚乌石(今龙山)。林披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既。兄弟九人俱仕官刺史,这一支林氏世称“九牧林”(唐九牧)。“九牧林”兄弟逝后同葬一丘,称“九牧陵”。林万宠季子林昌,字茂吉,分迁到龙溪、仙游游洋,这一支世称“游洋林”。林茂长兄林既,原居莆田常太莒溪,再迁埭头梨岭(今英田),子孙又分迁到北高长城(今吴城),本支家族有第十六世孙林悦(英),宋庆历六年登进士第,官金紫光禄大夫。宋仁宗在林氏家乘首御题:“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因此这一支林氏称“金紫忠义林”。林昌生子林萍,后裔有三子:和忠、和孝、和义,衍“忠和派”与“忠义派”、“忠孝派”。

郡望:西河 晋安

门额题匾:西河衍派、九牧流芳、双阙传芳、金紫流芳、忠孝传家、乌露呈祥

【黄姓氏渊源】

莆田什么姓氏的人最多(莆田人姓氏渊源探秘)(3)

莆田东黄里,一条以姓氏冠名的老街

黄姓出自帝王颛顼之后,以地名为姓。远古时,陆终后裔受封于黄,周代建立黄国(今河南潢川)。春秋时,黄国为楚国吞并,其子孙遂以黄为姓。黄姓古代家族聚居住地在江夏郡(今湖北武汉一带)。东汉建康战乱之后,河南光州固始人黄道隆携家族迁入仙游县定居。唐代,有桂州剌史,赠金紫光禄大夫、忠义开国公黄岸迁家于涵江黄巷,莆田黄姓尊黄岸为入莆始祖,黄岸(703-785),唐天宝十二年进土及第,历官史馆编修、徐州牧、桂州剌史。后谢桂事,举家揽舟去榕,途遇台风,避于莆田延寿里黄巷山(今涵江),遂定居在莆田。黄岸生三子:谣、典、乐。黄谣大和四年(830)登进士第,官侯官县令、广东琼州尹,生有十子。三子黄华居涵江前黄;五子黄莫、六子黄孟华、十子黄季华居涵江后黄。前黄的黄华生有两子:黄昌龄、黄昌朝。黄昌龄后裔黄璞生八子,皆居官职:黄仁渥,官太子正字;黄仁藻,官著作郎、黄仁滔,官御史里行;黄仁渭,官秘书左监;五子黄仁泽,唐乾年二年,考中武状元。称:“八条玉带八支黄”。黄昌朝生有四子。长子黄峰后代迁泉州南安、同安马巷;次子为唐时闽中“文章初祖”黄滔之父,从涵江迁荔城东里巷。另有三子黄峻迁永泰;四子迁广业里巩溪、广宫、乾顶等地;黄革隐居福州鼓山。黄莫官为大理评事,生三子:昌岌、昌裔、显业。昌芨生二子:文矩(妙应祖师)、崇精(曹山本寂禅师)。仙游黄姓系黄璞传仁滔,传显,居度尾、大济、石苍;黄滔传垧,传仁愈,居枫亭;黄碣后裔居游洋、象溪;黄蟾后裔居榜头;黄守恭后裔也有传入仙游各地。

郡望:江夏

门额题匾:江夏流芳

【郑姓氏渊源】

莆田什么姓氏的人最多(莆田人姓氏渊源探秘)(4)

莆田南湖郑氏:开莆来学,兴化科第甲八闽!

郑姓来源于封地名。周幽王十一年,西犬戎族入侵,郑桓公护驾阵亡,后来,其子郑武公平息战乱,在新郑建立了郑国。郑国历431年后,为韩国吞并,其子孙遂以郑为姓,郑姓古代家族发祥地在荥阳郡(今河南郑州)。郑氏入莆时间为西晋永嘉年间。荥阳郑桓公第三十九世孙郑庠郑痒次子郑昭,龙骧将军,随父入闽,任泉州刺史,继建安刺史,调晋安(福州)太守,后世尊他为入闽始祖。郑昭初居侯官,转居永福,路经莆田南山,尝喜湖山之秀,遂将祖先骨骸迁葬于南山,史书上称为“郑十二丘”。永定二年,五十二世孙郑伯纯、郑伯良来莆田南山祖坟侧,筑草舍守坟表孝。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南湖郑氏委员会编辑的《南湖郑氏文化源流史略》记载:此时郑姓已构筑“湖山书院”,讲学授业。后郑伯纯长子郑膺官泉州刺史也跟随到莆田定居。夜梦锡僧“乞舍为庵”,遂舍地兴建“金仙庵”一座。郑昭公第十六世孙郑露、郑庄、郑淑三从兄弟,自侯官徙永泰,再迁莆田南湖,构筑湖山书堂,倡学教化,开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世人誉为“南湖三先生”。陈光大二年(568),莆田立县。隋开皇九年(589)金仙庵易名为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元年,又更名为广化寺。郑氏尊郑露、郑庄、郑淑为莆田历史上有事迹文字记载的始祖,郑氏倡学闽南所构筑的“湖山书堂”为福建历史上第一所学校。郑氏在莆田的分衍情况为;郑露仍居莆田,郑庄居浔阳(仙游游洋),后裔有郑积、郑樵、郑方迕、郑郎、郑璩等;郑淑居巩桥(仙游赖店),后裔有郑良士及八虎等名士。

郡望:荥阳

门额题匾:荥阳流芳 南湖流芳 夹漈流芳

【吴姓氏渊源】

吴姓主要来源于以国名为姓。古代,周氏部落始祖澶父生三个儿子,周王意欲传帝位给第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出于孝心,不违父命,兄弟私奔到江南,选择苏州梅里建立新的部落,号称勾吴。季历再三请泰伯即王位,泰伯三次辞让,史书称为“三让天下”。泰伯在南方荆蛮之地传至十八世寿梦,建立吴国。春秋末,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吴国逐渐强盛。后来,吴王夫差骄傲自满,排挤伍子胥,国力衰退,结果被越国所灭,其后人遂以吴为姓。吴氏最早入莆时间在唐乾符二年(875),始迁祖为吴兴(705-707)、吴祭(824-907)。吴祭为泰伯第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光启二年(886),吴祭携族随王审知入闽,吴祭择居莆田灵岩山,后卜地黄石水南沈浦(钱坡),开垦屯田兴修水利。

郡望:延陵 渤海

门额题匾:延陵衍派 渤海流芳

【李姓氏渊源】

莆田什么姓氏的人最多(莆田人姓氏渊源探秘)(5)

洋尾古村,遗落在涵江的旧梦江南。

李姓来源有二支。1、《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皋陶的后人世代任大理(远古时期最高司法长官),称理氏。殷商末年,理徵被暴君纣王处死,理征之妻携儿子利贞逃奔伊侯之墟,沿途母子俩饥饿时,以李树果实充饥得救,为感激李树恩情,遂改姓李氏。莆田李姓就是利贞的后裔,是由陇西郡这一支李姓家族迁徙到南方的。进入莆仙又分为:“白塘李”、“汾阳李”、“蔡王李”、“江口李”等派系。2、出自老子之后。老子即李耳,为利贞之后裔,古代李与理相通,因以李为姓。

白塘李:唐代李渊的二十子“江王”李元祥4世孙是入闽始祖李万康,他的后人迁至今天的涵江区白塘镇洋尾定居,为白塘李氏始祖。又,据《白塘李氏族谱》记载,从一世祖入闽始祖李元祥算起,李嘉诚是第46世裔孙。

汾阳李:五代后汉,李万康的后裔从福州三山泉湖迁居今仙游凤山前县勋阳,为汾阳李氏始祖。

蔡王李:出自唐高祖李渊的叔父蔡王李蔚后裔,他的子孙居住在今荔城区英龙社区,如今英龙社区和城厢区还有他的后人。这一派系在两宋期间,中进士的达20多人。

江口李:浙江余姚李氏,出自汉代李广,其后光州刺史李杞为避祸定居福建长溪(今尤溪),再后有李秉义,因事送管福建江口服役筑海堤,遂定居江口。

郡望:陇西

门额题匾:陇西世第 白塘流芳

【张姓氏渊源】

远古时,黄帝裔孙挥,擅长制造弓箭及张网罗鸟,其子孙以张为氏,后世尊挥为张姓得姓始祖。《仙游张氏族谱》载:张姓在汉代已入闽。东汉光武时,衢弼翁(仙游大济、德化县始祖)以茂才举,授闽侯官令,其子晟翁授兴化令,晟翁生二子:因家于仙游县后埔大蜚山下。阳嘉乙亥(130),徙德化汤泉里桂林。仙游度尾洋坂锦溪张谱称:入仙初祖睿公,唐光启元年(885),官河东经营招讨使、制置宣慰使。生二子:长曰昌;次曰升。睿公携次子隐于仙邑锦溪(度尾)。现遍布仙游十三个乡镇四十五个村的张姓,源出唐咸通年间河南光州固始人张岩。后唐天成五年(930),后裔张膺的长子后裔张裴迁到兴化府仪门;次子后裔张元瑜之子张簿迁往兴化府华亭。十一代世张渊,进士出身,迁往仙游兴泰里。张赓生五子,其第四世孙张承望迁到莆田黄石横塘村

郡望:清河(今河北濮阳)

门额题匾:清河世第 金銮家风 百忍传家

【蔡姓氏渊源】

莆田什么姓氏的人最多(莆田人姓氏渊源探秘)(6)

蔡襄《荔枝谱》

蔡姓来源于国名。西周初,周文王之子叔度,受封于蔡国(今河南上蔡),为蔡伯。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蔡叔度被贬逐,周成王封叔度子胡为蔡伯,继续治理蔡国。蔡国立国662年。后为楚国吞并,其国人以蔡为姓。秦汉以后蔡氏家族聚居河南济阳,蔚为望族。唐代,蔡氏家族向南迁徙,有蔡郊之子蔡彦礼,官屯田员外郎,生二子:蔡用元(名长)、蔡用明(名辉),兄弟由钱塘入闽,卜居仙游县赤湖蕉溪(今枫亭境),用元为莆田始迁祖。

蔡姓原居中原的河南济阳府固始县。其后人散居福建,后又入台湾、广东以及南洋各地。其中宋仁宗时的状元,曾经为泉州城造了一座洛阳桥的蔡襄,是入闽始祖蔡用元的六世裔孙,他的子孙,都以“济阳衍派”自称;而蔡用元之弟蔡用明的后裔,则称为“青阳衍派”。

蔡襄的后代在福建省仙游还有称为“荔谱流芳”的,因为蔡襄写过一本书叫《荔枝谱》是一本厉史上最早描写荔枝的书。所以他的后代就称“荔谱流芳”及“荔谱衍派”。

郡望:济阳

门额题匾:济阳衍派 青阳衍派 荔谱流芳

【王姓氏渊源】

王姓来源有五支。1、古帝虞舜的后人,以王为姓。2、殷少师比干后代,以王为姓。3、周文王的后代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居太原,称王氏。4、战国时韩国、赵国、魏国三家分晋,拥兵称王,后为秦国灭,王族子孙以王为姓。5、信陵君之孙卑子,避难于泰山,汉高祖时封阑陵侯,子孙亦姓王。王姓家族世居太原。战国时期,王剪、王贲、王离祖孙三代为秦大将,王离生三子:长子王元,居琅琊;次子王威,居太原。从此分为太原与琅琊两个郡望,王元和王威分别被尊为两支派始祖,太原王的堂号为“清节流芳”。福建王审知属山东琅琊王这一支派。王潮、王审知随王绪由河南固始入闽,初居漳州、泉州,大顺二年(891),又占据福州、莆田。王姓入莆有三支。1、莆田《王氏族谱》载:周灵王太子晋五十一世王居、王楷两兄弟,从福州迁入仙游县。居善化里(今大济)。其后一支迁入莆田壶公山之麓。2、《帽峰王氏族谱》载:由河南固始渡江入莆,始迁祖为王嫡麟。3、本支王姓,先祖扬州真州人,明代初以入籍隶兴化卫,始为莆田人。

郡望:太原 琅邪

门额题匾:太原巨族 琅邪衍派 三公槐树 开闽传芳 一甲梅花

【刘姓氏渊源】

郑樵《通志.氏略考》云:刘,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刘姓源流较复杂,刘邦统一天下后,分封诸王,赐姓宠臣,形成多个支派。但考主要有三大派系:汉武帝刘彻派下,称“藜阁衍派”;中山靖王刘胜派下(刘备),称“彭城衍派”;长沙王刘发派下(刘秀),称“沛丰衍派”。

刘姓入莆有四支:

1、唐大历前入莆。唐代参知政事刘洎,河南固始人,生金吾将军刘迈,刘迈生刘韶。刘韶因忤权相,贬入闽为泉州别驾,卒于官。子刘友,葬父刘韶于兴教里碗窑山(今西天尾三山,1957年为部队驻地),定居涵江沙坂(今保尾),后世尊刘韶为入莆始迁祖,称“涵江刘”。至今莆涵衍派的刘氏子孙,常悬挂匾额“高廊世第”,以示荣耀。清朝时期,仙游刘氏声名最为显赫者——刘章天,清朝光绪三年(1823年)出生于郊尾镇湖宅村,官至礼部尚书。

2、唐中和光启(883-885)年间,彭城司空大夫刘茂的十七世孙刘存,从河南光州固始携家族渡江入闽避乱。寻又迁潮阳折回漳、泉、莆、福州,世称“彭城刘”。

3、唐末五代,河南光州的刘翱、刘翔、刘豳三兄弟弃官不仕,由陕西万年县携族渡江入闽。刘翔选崇安定居。其后子孙分衍各地。

4、唐末,官任鄂州节度判官的刘技,因避乱渡江居泉州,其后裔散居在福建各地。

郡望沛丰门额题匾沛丰流芳 高廊世第杨姓氏渊源杨氏来源有二支:1、周宣王少子尚父受封于杨地,其后人以杨为姓。2、源出春秋时晋国大夫叔向,食采于杨邑(今山西洪洞),他的儿子食我以杨为姓,东汉时期,华阴弘农杨氏后裔出太尉杨震,世誉“关西夫子”,其后代以关西为郡望。杨氏入闽支流:(1)隋开皇十五年(595),杨坚之裔杨濯缨三世孙杨宾迁永福,后代分衍莆田、仙游等地。(2)唐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陈政官任岭南行军总管,与子陈元光率兵入闽,有杨永、扬珍等军士,随陈元光定居在漳州、泉州、莆田等地。(3)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自河南光州固始带兵,随王绪入闽,史称“十八姓随王入闽”,队伍中也有杨盈、杨涉、杨沂等,其后子孙分布各地。如杨植系杨盈之八世孙,由福州迁居到莆田新度杨城(今洋埕)。仙游还有一支杨氏家族尊唐代杨在尧为入莆始迁祖。据《清源志》载:杨在尧,其先祖阴入闽,居仙游。

郡望:弘农 关西

门额题匾:弘农世家 四知门第 清白传家 弘农堂

莆田姓氏知多少?

莆田姓氏到底有多少呢?据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提供,大约有103个。而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莆田市共有725个姓氏。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差异,是因为人口普查的统计对象为常住人口,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外来人员。在全市725个姓氏中,常住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依次为陈、林、黄、郑、吴、李、张、蔡、王、刘,总和超过全市常住总人口的一半,达58.38%。

除前10个姓氏外,莆田市排在第11至20位的姓氏依次为杨、许、朱、郭、翁、徐、方、谢、周、曾,以上20个姓的常住总人口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72.96%。排在第21至50位的姓氏依次是何、苏、余、唐、柯、姚、胡、肖、戴、傅、潘、叶、邱、严、魏、彭、卢、邹、沈、宋、欧、庄、卓、赵、梁、阮、范、俞、詹、薛,前50个姓的总人口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7.48%。

据莆田市姓氏研究会秘书长林春德称,早在汉代,陈、胡、何姓人口开始入莆,陈氏来到九华山,胡氏来到壶公山,何氏来到九鲤湖,他们是最早入莆的三姓

综合:莆田微生活、莆田旅游网、莆田晚报、莆田市文广新局

(责任编辑:子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