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软体动物的祖先?

根据近现代考古研究,在距今5.5亿年前的大冰期,尽管深海中已开始有多细胞动物,但并未发现任何带有复杂器官的生物出现。

几百年的海底动物(距今5.5亿年前的大冰期)(1)

图1 海底生物

大冰期深海中绝大多数生物不具备移动功能,既没有眼睛也没有嘴,有些动物甚至类似蕨类植物的叶子。这样的生物,从外观看上去很难区分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 像我们餐桌上经常食用的海带,人们通常把它归类于“水生植物”。

实际上,海带并不是真正的植物,在某些特性上海带与动物更相近。因此,人们认为海带从生物学上是一种保留了光合作用的茸鞭生物。

远古时期,有一些形状类似海带的原始生物,长期在深海见不到阳光。它们不可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赖自身的叶片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

几百年的海底动物(距今5.5亿年前的大冰期)(2)

图2 巨型海带

因此,从分类学上它确实不是植物而是应归为动物,并且是最古老的大型多细胞动物。

由于这些古老生物构建身体的方式非常简单,只需要几个遗传指令,因此它们的繁殖非常快。正因如此,这些动物永远不可能进化出眼睛、嘴巴等复杂器官。

类似人类这样的哺乳动物,通常有2.5万个遗传指令。复杂的遗传信息,决定了哺乳动物身体结构承载着复杂的功能。

所以,人类繁殖需要十月怀胎才能孕育成功。即便比人类身体构造简单的哺乳动物,通常也需要几十天乃至数月的孕育期才能生产繁殖。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这些最古老的多细胞动物绝不是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祖先。

几百年的海底动物(距今5.5亿年前的大冰期)(3)

图3 寒武纪海底三叶虫

事实上,有一些远古时期多细胞原始生物,在统治了世界几百万年后就从地球消失了。快速爆发性繁殖导致了快速的终结,恰如某些现代城市偷工减料建起的高楼大厦,建的快垮塌的也快。

当然,导致这些原始生物灭绝未必单纯是因身体构造简单。重要的是因天体撞击地球而导致生存环境的变化,无法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自然被淘汰。

不可否认,生物进化过程DNA信息密码排序,对生物种群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只要有几个简单的遗传指令,就很难进化出复杂的高级动物。

在生存竞争中,身体构造简单的动物必然处在劣势地位。它们不仅要面临同类个体的竞争,也要面临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正如重量级别对等的拳击比赛,在相同的规则、环境和技术条件下,最终败下阵来的一定是实力不如人的弱者。

几百年的海底动物(距今5.5亿年前的大冰期)(4)

图4 适者生存

因此,有些原始生物尽管曾繁盛一时,但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某些生物并不是基因退化,而是根本就没有基因传下来,整个生物就彻底灭绝了。

假若这些原始动物具有足够的遗传信息,能进化出嘴、牙齿、肠道等器官,那一定还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它们存活下来。

事实上,在这段时期有些动物已经开始进化出更多的生存能力。

像海绵这样的简单动物,由于具有移动和自我修复功能,即使没有进化出更复杂的器官,也仍然可以存活下来。

时隔数亿年,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某些岛礁,至今仍可发现大量海绵生存繁衍。

几百年的海底动物(距今5.5亿年前的大冰期)(5)

图5 海底世界

可见,移动是动物生存的基本功能之一。具备移动功能不仅可以扩大觅食范围,更可以逃避其他生物的攻击。

在澳大利亚南部的一座矿山,南澳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曾发现了一种没有成型骨架的印迹化石。人们称这种软体古生物为狄更逊水母,大约生活在5.5亿年前的伊迪卡拉世界。

这是一种长度约几毫米至一千多毫米不等的可移动生物,外型像一个充气垫子,呈两极辐射对称的特性。

随后,在俄罗斯、乌克兰和我国安徽淮南八公山等地,据说也发现了这种印迹化石。说明在那段时期,这是在地球海洋中分布极为广泛的一种生物。

科学家们发现,在狄更逊水母生存的伊迪卡拉世界,已经有很多会移动的生物出现,像鼻涕虫一样的箱子水母就是其中之一。

几百年的海底动物(距今5.5亿年前的大冰期)(6)

图6 深海水母

这些生物不仅会移动,而且已经进化出肠腔肠。它们通过一个鼻管从泥沙中吸取营养,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从而不断拓展生存空间。

尽管这些水母当时还没有进化出更有效的爬行足,但仅凭一个单肌肉足的蠕动,就比那些不会移动的动物占据了优势。因此,它们得以不断进化和繁衍。

有人认为,箱子水母是世界上所有软体动物最早的祖先。尽管这只是一种推论,但从现代生物学的观察分析来看,的确存在这种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