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

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 岳飞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此四字是否出自岳母之手《宋史》也没有详细记载。

至明代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木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如若这样,"精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

岳母给岳飞刺字是尽忠还是精忠(岳母刺字的四大疑点)(1)

一直以来,宋代名将岳飞,背脊纹有“精忠报国”四只字,有文献记载。《宋史﹒ 岳飞传》有云:“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这个不用怀疑,但由谁去纹?。

而一直以来,教科书插图又好,坊间亦有讲法,岳母帮他在背脊纹上“尽忠报国”,但至今仍有四大疑点:

疑点(一)

据记载,岳飞母亲姚氏是贫困农家妇女,不大可能会识字。

疑点(二)

秦汉以后,有“黥刑”这项处罚罪犯的残酷肉刑,在犯人脸上刺字,“刺青”在社会认知上有如一些不好的事,妈妈帮儿子纹字,似乎不太合理。

疑点(三)

除了“黥刑”,还有“黥面”,是用作识别士兵的方法,刺在面部太明显,所以改刺在手臂、掌心、手背,或者手的虎口位,但是并无刺在背部的记载。

疑点(四)

“岳母刺字”说法最早见于《唐门岳氏宗谱》,修于1382年,指出“靖康初,岳飞始见宋高宗;母涅其背‘尽忠报国‘。”经过调查推敲,岳飞在1142年除夕夜被杀,到1382年中间的240年,没人提过“岳母刺字”,令人质疑岳飞子孙为什么突然会知?所以有可能为了光宗耀祖而作的“孝顺”行为。

史学界普遍认为岳母刺字只是传说,并非史实,但这个故事对于岳飞传奇形象的塑造有一定作用。在儒教的思想影响下,"岳母刺字"被赋予众多的文化内涵也是其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