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月正圆》上档了,该剧以周莹为人物原型改编,以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清末出身民间的陕西女首富周莹跌宕起伏的励志传奇人生。在历史上,孙俪饰演周莹还有个名字“安吴寡妇”,为能朝廷找个靠山,给慈禧太后当了干女儿,光见面费就花了白银10万两。在这辉煌传说的背后是经商的不易与艰难。然而,《那年花开月正圆》却存在硬伤,孙俪不可能像她曾经饰演的周莹不可能会像《芈月传》中的宣太后一样走红。

那年花开月正圆历史上真实的周莹(那年花开月正圆有硬伤)(1)


硬伤之一:女企业家的角色不是卖艺之人能担当的


细心收看《那》剧,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是演员演得都不错,剧情也不错,但给人的感觉却像是少了些什么。它是什么呢?那就是大西北的文化底蕴。

安吴寡妇(1868—1910),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人,地方财阀。泾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泾河之北,“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明清时期,由于政府在陕西实行“食盐中开”、“茶马交易”等特殊经济政策,令秦商再度崛起,成为明清商品经济和市场网络中活动的主体。当时的泾阳等地便是陕西商帮的中心。

因为在陕西,泾阳、三原、高陵有吴家的当铺、药铺,淳化、口镇等地有吴家的油坊、酒坊、粮店、米号。那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其商号、作坊分布之广,资本、财力积累之快,可以想见。

周莹在聚敛钱财的同时也贪婪土地。她利用灾荒年馑,在安吴堡周围廉价购地五六百亩;还在泾阳县城山门角以西购置、修建了20多院房产,首尾相接,占了半条街。农、商、房产结合,吴家可真是“财源滚滚”,“日进斗金”。

周莹在拥有这些财富后,除一部分投入扩大经营,大部分用于个人享受。她在安吴堡内大兴土木,指令工匠仿照北京紫禁城,修了一座堡内之城,叫内城。内城分偏正两院,正院仅一座大厅就有房百余间,主人只有她和养子吴怀先二人。为了玩乐,她除在安吴修建花园之外,还在邻近的寇家村修了一座夏可避暑,冬可取暖,亭台楼榭一应俱全的大花园。

在电视剧里,孙俪最早是一个街头卖艺的女骗子,在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当地的公子哥吴聘,后来,吴聘被人打伤,昏迷不醒,大家决定用娶亲这种办法冲喜让吴聘尽快康复起来。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叫“胡咏梅”的女子,但就在接亲的时候受到了女子父亲的反对与阻拦。眼前这亲要娶黄了,孙俪饰演的周莹挺身而出,成了吴聘的老婆。再后来,吴聘死了,周莹决定决定要重振吴家,把生意给做大了。

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现实生活里没有与吴家作对的沈家,周莹也不存在街头卖艺“替换”胡咏梅的事情。编剧想让一个街头卖艺之人担当并成长为一个女企业家,这在现实生活里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塑造人物角色形象时,一定要考虑到角色的担当。这是《那》剧的硬伤之一。

那年花开月正圆历史上真实的周莹(那年花开月正圆有硬伤)(2)


硬伤之二:剧本原型安吴寡妇苦难经历被大大缩水


当时,吴家是个什么情况呢?吴家的“家长”是吴蔚文,实际上是个生意人,却是清朝的通奉大夫,从二品,一个不小的职位。吴蔚文有个儿子叫吴介侯,从小便和周莹订了亲。吴介侯后来病了,得了一种难治的慢性病。那时候的人在这方面都是言而有信的,为了冲喜,周莹便嫁给了吴介侯,结婚不到10天吴介侯便死了。

周莹就这样成了寡妇,那一年,她只有17岁。而编辑们虚构的卖艺之人使剧本原型安吴寡妇苦难经历被大大缩水。要知道,周莹的娘家为名门世族,这样一个身份出身的人嫁到吴家,其对于苦难承受不知道要比街头卖艺之人艰苦多少倍。这就有了《那》剧中的周莹因为不能承受,所以被吹虚。

因为,吴蔚文没有其他的儿子,周莹成了吴家惟一继承人,她无子守节,被称安吴寡妇。在民间的传说里,周莹天资聪颖,对数字过目不忘,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她曾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独创精神,并将吴家的生意做大了。用电视剧《那》剧的话说,就是周莹将一个行将倒闭的商业大厦建成商业帝国。其实,这里面有不少水分,即是周莹到吴家时,吴家的生意是走向衰败,但还不至于到了“行将倒闭”的地步。

我们说,剧本不一定要衷实于原型,但对虚构的角色不能担当原型的作用或者是功能时,要以再虚构的方式进行“吹虚”,这个剧本基本上就熄火了。《那》剧犯的错误正好出现在了这里,在虚构角色不能承受原型某种社会功能时,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虚构包装。这就像一间房子的地基没打好,还要在房子上面加盖房子是一个道理。

那年花开月正圆历史上真实的周莹(那年花开月正圆有硬伤)(3)

1900年,慈禧太后沦落西安后,依然有一批趋炎附势的官员成天围着她转。安吴寡妇也就是那个时候和慈禧有了瓜葛的。

慈禧因为当时缺钱,就放出风去,谁给银子谁就能成皇亲国戚,成她的干儿子、干女儿。这一时间成了陕西各界人士奔相走告的热门话题。经过激烈角逐,安吴寡妇胜出,以十万两白银价格从慈禧那里弄了个“一品夫人”,被慈禧认为“干女儿”。慈禧还亲书“护国夫人”金匾赐予安吴寡妇。

在这里人们已经非常清楚地看到,安吴寡妇的这个“护国夫人”是花钱卖来的,也没有什么高尚可言。《那》剧的编剧们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将安吴寡妇“吹”成了陕西首富,却忘记了一个基本的社会逻辑——国不强,民可谈富?而民不富,花钱卖这“护国夫人”又有何用?这里面少了的是当时社会背景,剧本逻辑与现实生活产生了冲突,安吴寡妇这一形象也基本就在这里垮掉了。即使,编剧们给予她再多的光环,也都没有什么用处了。一切都会变得假惺惺的。

总之,我们看《走西口》、《平凡的世界》等能反映大西北生存状态的剧本时,一眼就能看出是西北的东西、西北的事情,但《那》剧却没有。有时候,有些事情不是靠几个漂亮的演员就能演活的,而把清宫剧的那一套东西嫁接到大西北事情上更并不一定能活。这一点与原型无关。(文/路生)

那年花开月正圆历史上真实的周莹(那年花开月正圆有硬伤)(4)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欢迎关注作者更多原创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