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潘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今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提到,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但同时,就业创业、子女教育、权益保障等问题也成为青年发展中的急难愁盼。

机遇和挑战并存,“生逢其时”的青年如何破除压力,承担新时代的历史使命?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郭元凯和浙江省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宜旦。

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纳入整体布局

郭元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二十大报告解读(二十大报告解读)(1)

郭元凯

存在诸多急难愁盼问题

如何理解“生逢其时”?郭元凯表示,“生逢其时”的重点在于“时”。从当代青年所处的时空环境来看,青年成长成才、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期历史性地叠合。青年人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是一个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是青年群体发展面临的新的历史起点。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数字化在我国的深入推进,行业发展对社会分工以及技能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普遍面临着来自学业、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给青年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阻碍与困境。在就业创业方面,受到市场竞争压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青年就业困境凸显。此外,工作中的就业歧视、长时间加班现象等也成为青年发展的阻碍。在住房保障方面,“租不好、买不起”的两头难问题困扰着青年扎根城市。在子女教育方面,青年对满意教育的需求与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依旧突出。在权益保障方面,新业态从业青年社会保障不足,成为新兴青年发展的痛点。

在郭元凯看来,影响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的贯彻还不彻底。由于对青年的地位和在城市整体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清晰,不少部门和地方线性思维依旧存在,造成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并未很好落实,青年发展利益诉求也没有及时回应。二是促进青年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因青年年龄的跨度比较大,各阶段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也不一致,使得很难采取单一的政策将其统合在一起。有些地区将青年发展政策泛化,没有针对性;有的则缺少与其他现有政策的配套衔接,导致政策缺位、错位现象。

高度重视青年地位和作用

“长期以来,青年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从各地统计数据来看,城镇化率越高的城市,其青年人口比例则越高。”郭元凯指出,当前我国青年人口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当前我国14~35周岁青年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28.42%,比2010年下降6.38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各地陆续出台人才政策来吸引青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青年人口快速增长的效果。”

郭元凯表示,新一线城市比如杭州、长沙、成都、西安等地区,近年来青年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有了一定提高,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但与此同时,因人才新政制度设计不周全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如城市人才争夺带来的区域、城际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短时期青年人口集聚带来的基本公共服务难承载,造成人才二次外流。

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要高度重视青年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定位城市发展与青年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纳入城市整体工作中去谋划布局。“要积极出台回应青年急难愁盼、惠及青年的民生项目或专项政策。不断深化和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郭元凯建议。

提高青年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蔡宜旦 浙江省政协委员、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二十大报告解读(二十大报告解读)(2)

蔡宜旦

青年最关心就业机会和房价

新时代为浙江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多彩的人生际遇。尤其是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兴起,催生了电竞选手、网络作家等新职业,集聚了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青年,涌现了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多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浙江青年群体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不少青年面临“成长的烦恼”“选择的苦恼”,如高质量稳定就业的预期与灵活就业的现实选择并存,受教育年限延长与婚育意愿低迷叠加带来初婚初育双延迟等,青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

今年,浙江团省委面向近千名青年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其中有近四成是外地在浙江求学、工作的年轻人。调查发现,71.7%的青年最为重视就业机会,63.1%的青年考虑房价房租,56.5%的青年关注教育资源是否均衡充分,还有近4成的青年认为能够参与社会治理,会让他们更有获得感。

浙江跨界合力解决青年的“成长烦恼”

蔡宜旦教授介绍,浙江省是青年人口引进大省和主要流入地,青年的总体学历处在攀升状态。201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浙江省首个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青年发展型省份”目标。“随着户籍限制减弱,房价、教育资源等问题,纳入年轻人是否会留在一个城市的重要考量。”蔡宜旦表示,青年始终是推进“高质量发展”“两个先行”的先锋力量,提高青年在浙江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至关重要。

近年来,浙江跨界协同合力解决青年“成长的烦恼”。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100%出台规划,并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目标,55个县(市、区)出台规划,44个县(市、区)提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目标,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聚力解决青年创新创业、婚恋交友、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率先成立省级青年发展新型智库,推动建立浙江青年发展统计调查制度,启动编制浙江青年发展指数。

“浙江对青年发展更友好、更关爱,青年对浙江发展更担当、更有为。”团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围绕构建青年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等方面积极破题,通过加强部门间协同凝聚力量,让更多年轻人在浙江施展抱负,成就梦想。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需要城市和青年的双向奔赴。在各类青年政策的推出和产业平台的搭建下,浙江青年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创业创新。短短数年间,农创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在浙江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进程中,浙江青年正成为推进“两个先行”的生力军和突击队。“青年者更是勇敢者”。希望当代青年能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时代,勇往直前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