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语:相背、相向、相揖——聊书法结字之向背法

昨天三语聊书法之结字的基础平正安稳,只有把基础的结字学好,才有利于再学习其它的结字方法。今天在平正安稳的基础上聊聊向背分明的结字法。东汉蔡邕《九势》指出:“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从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说,凡下笔结字,都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上下两部分的形状和态势互相呼应,不要使孤立脱节势背。仔细看这句话,只说了“势”不要相背,为什么?因为有很多字的结构外形上相背,也就是说即使形态相背,也要保持字势相应。所谓“向”与“背”相对,其实是书法理论上的对偶范畴。向,说的是字结构之两部分相向者;背,也是两部分相背者。向背,即字体左右两部分的相向和相背。通常在书写时为笔墨技法和章法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在点画用笔间,字的结体、行间,乃至一幅之内都有向背的细致变化及其不同处理,其辩证关系。无论“向”或背”均要各有体势,各得其所,相互顾盼呼应,神气贯通。古代书家对向背在结字中,尤其重视。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云:“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唐代欧阳询《三十六法》云:“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唐代孙过庭《书谱》云:“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唐代张怀璀《玉堂禁经》云:“今论点画偏旁、用笔向背,皆宗无常、逸少,兼递代传变,各有所由,备其轨范,并列条贯。”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云:“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宋代姜夔《续书谱》云:“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明代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云:“向者虽迎,而手足亦须回避……背得固拙,而脉络本自贯通。”然,就结字向背而言,从书法轨迹看,篆书到小篆,相向形更为显著;隶书到八分,显然成为相背形;章草到今草,脱尽隶意,成为相向形;楷书到中唐,颜真卿“以篆入楷”,变相背为相向之形。蒋和《书法正宗》说:“画多则分仰覆,以别其势;竖多则分向背,以成其体。”是说即多横并列须有俯仰,多竖并列应分向背。我认为其实所谓“仰覆” 或是“向背”都是强调笔画之间或相应、或相抵的势感关系,这样笔画之间随着笔势方向的变化就具有了张力,结字有法有化,而不是死板的平行,克服了如同布棋子、算筹的弊病的。在此,“仰覆”和“向背”虽说针对平线或直线的横竖而言,而我觉得对于斜线的撇、捺,也应同样避免其平行,则可以采用笔势走向相交的方法。简而言之,向背运笔结字法是书写的一种技法。与"向相"相辅相成。要求同一方向之笔画避免平行和雷同,尽量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既多样,又统一。

范云峰壬寅五月初五(端午)北京早安!

楷书三字写法示范(一笑三语相背相向)(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