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如果有朋友跟你说:走,中午吃泥蚂去!可千万别冲动啊!这不是骂你,这是真正会吃的,想带你去吃小海鲜。

泥蚂,也有叫泥板的,其实就是泥螺,也不知道哪个起名鬼才竟然在百度百科上都写的青岛方言把它叫做泥蚂!以前也不算什么正经玩意儿,这两年也不知道谁把它给吹成了胶州湾的四小海鲜,还上了央视,其实这玩意儿以前也就是上马河套这面比较认一些,然后慢慢的整个青岛地区也多少兴了起来,价格也美丽了起来。其实在上马河套这面它的名字发音应该是密码(音)。至于为什么要说叫泥蚂,我觉得还是因为我们这边的发音习惯吧,我们这边说水泥是发泥的音,而说和泥就叫huomi 也算是书面语和口语之分吧!(一家之言啊,欢迎斧正)

去挖马蜂(走吃泥蚂去)(1)

小的时候跟大人去赶海,泥螺大人根本就不稀罕,不值钱啊,就小孩子跟屁股后面捡。赶海,根据要去收获的海货不同,说法也不同:挖嘎啦,敲蛎子,摸蛸(八带),钓蛏子,嗤蹦虾(皮皮虾),照足噜(螃蜞),拾泥蚂…你听听,拾泥蚂,到它这里,一个“拾”字,形象的说明了它的不值钱以及在海滩的数量!

去挖马蜂(走吃泥蚂去)(2)

小时候,海水落潮,因为泥螺这东西行动缓慢,我们都跟着退潮的潮头走,这个时候泥螺,还来不及钻到沙子里去,正慢慢的在海滩上顾涌(方言,挪动,具体动作参考大青虫[捂脸]),别看炒熟了,这东西只有指甲盖大小,但是它在海滩上的时候,舌头全部吐出来,差不多能有半个鸡蛋那么大,一眼就能看到!这个必须赶着潮头去捡,晚点它就慢慢的钻进沙子里去了。

去挖马蜂(走吃泥蚂去)(3)

有时候在海滩上,你会看到一种像是一个完整的鸡蛋清似的东西,那是它的卵。

去挖马蜂(走吃泥蚂去)(4)

习性咱就不说了,咱不是百度百科,不会做菜的写手不是好写手,还得写做法,泥螺嘛,我们这边一般要么辣炒,要么麻香,或者两样都来,麻辣味的![捂脸]还是那句话适应自己口味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我的做法就是适合我自己口味的:

原料:泥螺。

配料,葱蒜姜,青花椒,小米辣,豆瓣酱,油盐味精等…

泥螺,放入少许盐轻轻抓净粘液,一定要温柔要不然容易抓破,沥干水分,备用。

葱姜蒜切丝,小米辣切小段。

起锅烧油,放入葱蒜姜丝爆锅,放入青花椒小米辣翻炒,放入一勺豆瓣酱炒出酱香,倒入泥螺,翻炒至泥螺舌头缩紧即可,倒入味精盐翻炒出锅。记住刚出锅一定不能直接嗦,烫嘴![捂脸]

花椒和辣椒,可以根据个人口味不愿吃哪样拿出哪样就行。一菜三味,没毛病![捂脸]

去挖马蜂(走吃泥蚂去)(5)

还有一种简单的做法就是:泥螺提前淖水,放入盘中,铺上葱蒜姜辣椒丝花椒,味精盐,热油一泼搞定!

以上做法,个人口味,专业厨师有什么建议尽管提,反正我也不会改,别憋坏了您。[捂脸][捂脸][捂脸]玩笑而已,玩笑而已,其实我们这边的做法就是粗犷一些,感觉像东南沿海那面对泥螺的做法更有研究,欢迎指教!

以上

我是妖刀,刀刀偏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