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山区是2008年成立的新区,由潍坊4个县级市的边缘镇村组成,建区之初农村人口达到98%,推动全域乡村振兴,是实现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为此,峡山区始终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以生态为根基,以产业为支撑,以科技为动力,以强基为保障,举全区之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趟出了一条独具峡山特色的全域乡村振兴之路,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四项举措乡村振兴添动能?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四项举措乡村振兴添动能
峡山区是2008年成立的新区,由潍坊4个县级市的边缘镇村组成,建区之初农村人口达到98%,推动全域乡村振兴,是实现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为此,峡山区始终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以生态为根基,以产业为支撑,以科技为动力,以强基为保障,举全区之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趟出了一条独具峡山特色的全域乡村振兴之路。
依托资源禀赋,做好“生态优农”文章
峡山区是山东省唯一的生态经济开发区,境内拥有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面积144平方公里,总库容14.0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03亿立方米,是省级战略水源地、胶东半岛战略水源调蓄库,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近年来,峡山区始终坚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每年专项投入2-3亿元保护生态,驰而不息保水护水、植绿增绿、治污减污,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三类以上标准,绿化覆盖率达47%,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00天以上,负氧离子浓度达每立方厘米3000多个,被誉为“半岛绿肺”,先后创建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这两块“金字招牌”的开发区。
与良好生态不相称的是,作为原4个县市的边缘地带,峡山建区之初基础差、底子薄,群众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为保护水源地,产业发展也受到较大限制;农业生产较为分散,质量、效益较低,且易造成面源污染。为了不让群众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峡山区从保护水源地的生态“先天属性”和打造生态开发区的“后天烙印”出发,把发展以有机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作为战略选择,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用好峡山的优质生态资源,打好生态牌,念好水文章,逐步在全国叫响了“峡山有机”品牌,集约、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样板区初具雏形。目前,全区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2个,有机认证面积达到22.7万亩,注册有机产品商标12个,认证有机产品120多个,42个蔬菜产品通过欧盟、美国有机认证,生产的有机菜进入北京、上海、香港等高端市场,成为上合青岛峰会食用菌食材指定供应商,先后创建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一批特色农业品牌打出名气,比如,“峡山湖鲜”远近驰名,全区有机鱼认证面积达到22.5万亩,为江北最大,形成了“南千岛湖、北峡山湖”的有机鱼生产格局;新和盛飨食集团成为肯德基、必胜客、汉堡王、华莱士等知名餐饮连锁品牌的主力供应商,创建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优渥“有机汇”提供“农场直供餐桌”的家庭宅配服务,成为京东有机生鲜类销量第一品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进行了专题报道;丰年年农业科技平台项目开展高效标准化栽培,实现了有机农业提质升级。库区群众积极参与全区现代农业大循环,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12家、家庭农场157家,大力发展有机种植、产品采摘、民俗体验、田园观光等“一村一品”项目,已打造乡村振兴精品村45个、特色民俗村32个、农家乐115户。
深化三产融合,做好“产业富农”文章
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拉长增厚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峡山区全面整合全区有机种养资源,推动产业链条由“种养”向“种养加销”转变,引导农产品向终端化、品牌化转型,切实提升比较效益,构建起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全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发展的大农业格局。比如,抢抓预制菜产业风口,以标准化、精准化、产业化为导向,引进日冷食品集团、海尔水滴工坊,开工建设总投资50亿元、年产30万吨的预制菜科创产业园,力争培育8-10家年产值过亿元的预制菜生产企业,带动30-50家优质农产品种养基地发展;成立预制菜产业研究院,整合全区有机菜、有机鱼、有机果蔬、有机畜禽等优质时令农产品,进行标准化加工,通过大厨工艺还原、速冷锁鲜、快速解冻等技术,实现了让消费者对厨艺、地域、时令季节“三个不敏感”,真正让“菜篮子”变成了“菜盘子”;启动与中央电视台实体化合作模式,建设运营3万平方米的新鲁菜小镇及美食一条街,承办“新时代·新鲁菜”2022鲁菜创新大赛,举办新鲁菜美食节,成立预制菜产业基金,形成了“一园区、一小镇、一研究院、一大赛、一基金、一节会”的预制菜产业格局。再比如,大力发展有机姜产业,建成了总投资3.9亿元的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实现了传统姜种到脱毒姜苗、传统土田到基质栽培、传统人工种植到智能大棚种植的三大变革,年产有机姜2400吨、培育脱毒姜苗100万株,有机鲜姜饮料、生姜纯露、面膜、有机生姜精油等深加工产品,供应盒马鲜生、食菌纪、山姆等线上线下平台;鼓励农民租赁有机姜现代化大棚或供应脱毒姜种,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和服务,大棚配备先进的物联网、微喷自动灌溉设施,一人可管理10余亩,生产出的有机姜由基地统一回收、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每亩纯收入1.2万元。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条的带动下,库区群众可以供应有机种养产品,可以到园区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可以在合作社入股获取分红,收入渠道大大拓宽,在实现7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1356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的基础上,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刚建区时增长了5倍。
激发创新活力,做好“科技兴农”文章
针对我国农业核心技术缺位,种质资源、农产品深加工等高度依赖国外技术的“痛点”,峡山区高点定位、主动作为,持续加大农业核心科技研发力度,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硅谷”,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比如,由山东省政府、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经过三年建设今年全面投用,已建成6大公共平台和19个独立实验室,获批首个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建立与山东种业集团、中国农业大学等联合招才引才机制,引进世界著名生物学家邓兴旺、国家级特聘人才张兴平、生物技术专家章旺根等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其中博士以上人才85人;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研发实现突破,申报4项国际专利,其中1项获得美国授权,近十种蔬菜瓜果品种选育取得重要进展;国际首创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每亩玉米产量1300斤,同时收获大豆300斤,每亩净收益比单作玉米增加700余元,节约农药及作业成本37元/亩,作业效率提升62%,如果在我国全面推广,可多产玉米8000多万吨、大豆2200多万吨,有效解决玉米大豆长久以来的“争地”矛盾,缓解我国大豆85%以上依靠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再比如,为破解生姜大面积种植产生的秸秆处理难题,探索形成了姜秸秆无害化处理、高效化利用新模式,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引进专业团队,对姜秸秆进行统一回收、集中加工、综合利用,实现姜精油萃取工厂化量产,每年可处理姜秸秆100万吨,萃取姜精油1000吨,产值实现4亿元以上,萃取后的废渣加工成生物有机肥或生物质颗粒,真正“吃干榨净”,确保了姜秸秆最大限度综合利用,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夯实基层基础,做好“强基惠农”文章
峡山区历史欠账较大,刚建区时个别村级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空壳村”较多等问题突出;在峡山水库修建过程中,库区移民作出了巨大牺牲,依赖心理和渴望被特殊照顾思想滋生,法治意识淡薄,村内遗留问题较多。为此,峡山区把强基固本牢牢抓在手上,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不断健全深层次乡村治理体系,切实提高了基层战斗力、向心力、凝聚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固基石。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财务、合同、账务不清、基层基础工作薄弱问题,去年以来,在全区广泛发动,深入开展了以“清整合同档案、清算往来款项、清查资产资源、清洁环境卫生、清除矛盾隐患,强化基层基础”为主要内容的“五清强基”综合治理行动,半年时间先后清收尾欠3700余万元,解决人居环境问题16000多个,化解矛盾纠纷500多起,真正实现了强班子、解难题、促发展,基层呈现理通、气顺、心齐的良好局面;比如王家庄街道赵戈村,聚焦清整集体三资,把合同清理作为突破口,理清了村内的“财务账”“卫生账”“矛盾账”,共清收欠款202.31万元,在此基础上建设了8座冬暖式甜瓜大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针对土地无人种、收入低、效益差等问题,依托金丰公社、鲁担产融,探索实施了“社社联合”的大田托管智慧服务模式,实现产前生产要素提供、产中专业高效管理、产后对接市场需求的全链条托管服务,农民可通过“流转保底收益 增值分红收益”,每亩每年增收900余元,实现了集体、农户和企业的多赢,计划年内推广3万亩。(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蓓 通讯员 王光超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