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要赏析的是《应帝王》中的第六个寓言“浑沌之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庄子的四大寓言?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庄子的四大寓言(庄子寓言四十九)

庄子的四大寓言

本次要赏析的是《应帝王》中的第六个寓言“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shū),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说的是:“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经常相会在浑沌处,浑沌款待他们很好。倏和忽商量报答浑沌的盛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窍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一天凿出一窍,七天后浑沌死了。” 这个寓言是庄子所有寓言中寓意最为深刻的一个寓言。它的寓意可以作多方面的理解。首先,倏与忽代表小聪明(小知),而浑沌则代表大智慧(大知)。倏和忽自以为是,自认为是做好事,是对浑沌的报答,结果,做了坏事,导致浑沌死亡。其次,倏和忽代表有为,浑沌代表无为,有为一出现,无为就死亡。再次,倏代表阳,忽代表阴,浑沌则代表阴和阳的和谐统一。按照《易经》哲学的观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即单独的阴和阳都不全面,都会犯错误,只有阴和阳的和谐统一才是最好的状态。如果听任阴或阳的极端化,就会导致和谐的死亡。第四,还可理解为,倏和忽代表自以为是的帝王,浑沌则代表民众,帝王一有为,民众就遭殃。当然,它的寓意还可以有更多的解读。

仔细体会,庄子在《应帝王》的结尾处特意加上这一寓言的用意是双重的,既是为《应帝王》本身提供一个违背“无为而治”的反例,同时因为《应帝王》是整个《内篇》的结尾,所以“浑沌之死”又与开头的《逍遥游》遥相呼应,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内篇》的开头,大鹏是何等意气风发:厚积怒发,鱼龙变幻,大鹏展翅,风生水起,鹏程万里,又何等逍遥而无为,可见庄子对其赋予了何等的期望和赞叹;而《内篇》的结尾,则以浑沌被有为断送了生命,孤寂地死去而告终。这其中,蕴含着庄子多少的感叹和担忧?我们可以问一问:庄子的这种感叹和担忧是杞人忧天吗?当然不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走过的历程,不正是像庄子所担忧的那样发生、发展着吗?作为自然中的一个物种,人类何时才能放弃自己的小聪明,摆脱自以为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真正回归自然、回归大道呢?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每一个人何时才能放弃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摆脱“个人中心主义”的桎梏,真正回归自然、回归大道呢?答案是未定的,只能由人类和每一个个人自己做出。我想,九泉之下的庄子,或许一直在冷静地观察着、等待着、期盼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