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天干地支,也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在《史记》中有记载,将十干称为十母,十二支称为十二子,所以这两者简称为干枝。

不过本文要先介绍天干之说,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探究,早在公元前1562年的殷商时代,便有干支的记录了。那时候十天干首先被用于商王朝世袭君主的名号,比如成汤名为“天乙”,他的儿子就叫“外丙”、“大丁”、“中壬”,然后孙子辈的便是“大甲”、“沃丁”,以及曾孙的名字命名为“小甲”、“大庚”……一直到纣王那一代,他名为“帝辛”,传十七代一共三十三王都是以天干命名。

甲乙丙丁十天干(甲乙丙丁天干之说你了解多少)(1)

或者在汉代无名氏所撰的《春秋命历序》则认为天干是由神明所创:“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继相治。乘风雨,夹日月以行。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共治一万八千岁。”

所以《尔雅释天》就记录着天干最初的名称:“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甲乙丙丁十天干(甲乙丙丁天干之说你了解多少)(2)

不可否认,十干最早是用来纪天日的 ,而后简化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在未纪月之前,以旬为单位,从甲日到癸日刚好十天,便称为一旬,在出土的殷墟卜辞上可以看到,纪日以十干为主,例如《殷墟书契前编》三.一八.一卜辞云:己丑卜,庚雨。此句中的庚后面应跟着地支寅,但是它并没有把寅字写出来。

除了纪日之外,这十干到底为什么称作十干,史书上也有一番解释表述,《汉书食货志》的颜师古就认为:“干,犹个也。”十干就是十个数目字的意思,而在《史记律书》中则又解释得更为详细些。

甲乙丙丁十天干(甲乙丙丁天干之说你了解多少)(3)

“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丙者,言阳道著明,故曰丙;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故曰丁……庚者,言阴气庚万物,故曰庚;辛者,言万物之辛生,故曰辛……壬之为言妊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故曰癸。”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十天干不外乎是象征着,万物由发生而至少壮繁盛衰老死亡,不断更始的一个顺序。

甲乙丙丁十天干(甲乙丙丁天干之说你了解多少)(4)

就例如甲(剖符出甲)意为嫩芽突破莩甲的初生;而乙(奋轧于乙)则为幼苗逐渐抽轧的生长;紧接着丙(阳道明炳)形容植株生长得越发显著;丁(丁壮大盛)继续不断地成长壮大;戊(丰楙于戊)植株越来越茂盛趋近巅峰;己(理纪于己)盛熟之极可以说是处在巅峰了;庚(敛更于庚)收敛果实,此后生命将从此更换;辛(悉新于辛)成熟之后新的生机又潜伏起来;壬(阳气怀妊)为阳气又开始妊养新的生命了;癸(陈揆与癸)宿根待发,孕育的第二代生命又即将开始……

可见古人对万物生命发展过程的观念,是如此的哲学朴素。 此后,根据阴阳五行学说的不断发展,十天干不仅具有阴阳性质,同时也被纳入了五方、五行、五气、五脏了,比如最经典的医家古书《黄帝内经》,把甲乙归入木,丙丁归入火,戊己归入土,庚辛归入金,壬癸归入水,每一行两干一阳一阴。

甲乙丙丁十天干(甲乙丙丁天干之说你了解多少)(5)

周易认为世间万物小至尘埃大至宇宙,都蕴含着阴阳之理,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事物之所以能有规律的运动,都是因为它们在遵循着最根本的规律。 天干不仅仅是用于纪日命名术数方面,更是蕴含了天地万象运行变化的根本之道,每多了解一分,便能更深的领悟到古人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