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孙珺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以文化赋能城市之美?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以文化赋能城市之美(文化活力增色现代城市画卷)

以文化赋能城市之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孙珺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化样貌,那是风土的累积、经济的足迹,也是人在时空之膜上轻触而起的涟漪。十年来,广州文化新意不断,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着广州老城市新活力,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丰富的食粮。

一年14项作品摘下“五个一工程”奖,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在今年变成了现实:在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广州共有14项作品获奖,位居全省榜首。获奖的作品类型更是百花齐放:戏剧类3部:芭蕾舞剧《旗帜》、话剧《大道》、杂技剧《化·蝶》;电影类3部:《中国医生》《点点星光》《掬水月在手》;电视剧类2部:纪录片《海上来客》、电视剧《夺金》;广播剧类3部:《团一大在广州》《一路逆行》《花开乌蒙》;歌曲类2首:《少年》(建党百年版)、《梦里的珠江缓缓地流》;图书类1部:《乌江引》。

奖项是创作实力的体现,更是文化积淀的表征。近来,广州文艺领域奖项不断、精品迭出:粤剧名家欧凯明获得中国梅花奖“二度梅”,崔玉梅、吴非凡、苏春梅获得梅花奖;广州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醒·狮》摘下“荷花奖”;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的杂技剧《化·蝶》参评“文华表演奖”……在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广州市连续三年总分名列榜首。尤其是在今年4月公布的2021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广州不仅总分全省排名第一,而且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个门类齐开花,一等奖获奖数占了全省一等奖总数的四分之一。

广州是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创新、创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活力,不断激活着人们的创意和灵感。

永庆坊的非遗街区在今年的中秋异常火爆。醒狮、广彩、广绣、榄雕的传统风韵,伴着粤剧博物馆的清风曲水,在“月亮桥”之畔描绘出一幅勾连起传统与当代、古老与年轻的城市画卷。这些年,广州非遗伴随着一代年轻人的成长,以全新的样貌复归生活。目前,广州全市各区非遗保护中心和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建立,《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先后出台,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七批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认定,共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6项,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项目21项,省级项目95项。

名城广州,诗意绽放。今年3月,广州市全市11区联动的“诗意花城·听见花开”城市文化传播活动,于惊蛰之夜惊艳全国;七夕之夜,广州分别在楠枫书院及广州购书中心举行了诗词雅集、七夕之夜诗词朗诵活动……广州打造诗词之都扎实推进,持续让诗歌之夜走近市民、让诗歌盛宴走进社区。

文化有润物无声的柔情,也有恢宏壮丽的气魄。2017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2018年4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广州市、宁波市、南京市共同发起,24个中国城市共同签署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章程》,在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申遗、传承等方面达成共识。如今,联盟城市已经增加到28个。

十年来,广州完善法规制度、夯实文物保护工作基础、加强文物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文物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大力推进城市考古和遗产保护。2013年,新修订的《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正式施行,此后相关规章制度文件相继出台,初步构建起覆盖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及博物馆的比较全面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广州在全国率先实行“考古前置”,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为全国文物考古提供了经验。

除了与传统元素息息相关的产业外,广州不断开拓创新,挖掘文化产业新增长点。2020年以来,博纳影业、英皇娱乐大湾区总部相继落户广州。由广东博纳影业传媒有限公司携手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领衔出品的电影《中国医生》,全国公映后以13.28亿元票房位列全年中国电影票房前十,刷新广州出品的电影迄今创下的最高票房纪录。粤港合作生产的《拆弹专家2》票房达13.15亿元。

“文化 ”新业态在广州正成为新增长点。动漫业总产值超300亿元,约占全国产值五分之一,原创漫画发行占据全国市场30%以上。游戏企业3000余家,产值超千亿元,规模以上企业260家。广州数字文化创意上市企业达到33家,占全市文化上市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73%,网易、博冠信息、酷狗音乐、虎牙、视睿电子、广州腾讯等企业营业收入超100亿元。

2014年,广州在国内首次通过地方立法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截至2021年,市级财政已累计安排落实3.3亿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789个文物保护修缮、保养项目。

2014年以来全市已安排3.7亿元用于城市考古和文物保护。2016年以来,广州开展考古项目1719宗,清理古墓葬3000余座,出土重要文物15000余件套。

截至2021年11月底,广州市拥有电影院254家、银幕1823块、座位224615个,电影播映277.67万场次,电影观众3209.3万人次。全国观影人次排名前十的院线中,有2家来自广州。

截至2021年,广州市11区文化产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单位数量增至3074个。其中100亿以上规模文化企业7家;50亿-100亿规模文化企业5家;10亿-50亿规模文化企业57家。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入选中宣部红色基因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入选国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名单。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获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目前,广州登记注册博物馆7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5座、二级博物馆11座、三级博物馆7座,预计到2025年博物馆数量将达到120家以上,初步建成“博物馆之城”。

广州市乡村可开发文物建筑资源410处。公布了首批214处革命文物名录;系统梳理出红色革命遗址文物资源115处。

案例分析

让博物馆成为市民最好的课堂

过去这几个月,南越王博物院的文物特别忙。

银盒、“蕃禺”铜鼎、“万岁”瓦当、玉剑饰等珍贵文物北上郑州,参加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文物局和郑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繁星盈天——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另外154件(组)南越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文物,赴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以“大汉海疆:南越航海文明展”的专题展形式展出……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林冠男告诉记者,仅今年,南越王墓、南越王宫出土文物参与的外展就有5个以上,多家国内著名博物馆邀约不断发来,乳香、熏炉、船纹铜提筒、平板玻璃、印花铜板模等标志性的文物,成了各方“宠爱”的对象。

忙碌的南越王博物馆馆藏文物不仅是南越文化、广州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使者,也是广州的博物馆愈趋活跃的一个表征。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重要殿堂的博物馆,如今已经成为市民游客最为心仪的休闲去处之一。

“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广州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健全治理体系。比如,以《博物馆条例》为基本支撑,出台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博物馆专项法规《广州市博物馆规定》;制定印发《广州市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2021—2035)》……博物馆在科学的政策指引下如虎添翼,仅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就有团一大纪念馆、花园酒店博物馆、广州铁路博物馆、广州华侨博物馆、广州市赵氏天水堂博物馆五家博物馆、纪念馆全新开放,涉及红色资源、行业历史、名人生涯等,进一步丰富博物馆结构体系。

广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资金补助、业务指导、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鼓励兴建工业、农业、科技、教育、中医药、非遗等行业博物馆,引导社会力量建设艺术、体育、文创、高新技术、数字等新业态博物馆,扶持个人、社会组织建立非国有博物馆,积极培育建设“类博物馆”,推动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发展格局。可以预见,不久之后,博物馆将成为丰沛的广州城市文化沃土上更加绚烂夺目的奇花。

“公益阅读”为“图书馆之城”提供内容服务

从2012年广州市正式启动公共图书馆立法,到今年“图书馆之城”服务体系框架基本成型,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已建成目前中国最好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之一,也是全世界一流的城市图书馆服务网络之一。

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是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显著特征。为了规范和促进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早在2012年,广州市就正式启动公共图书馆立法。

2015年5月1日,我国第一部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立法——《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条例》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建设职责,提出由区政府负责建设区域总馆和镇街分馆,建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提出中心馆与总分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细化中心馆、区域总馆各项职责;对全市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馆藏总量等人均指标进行量化规定,从立法层面保障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所需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

2015年至2019年,广州先后制定印发了《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工作指引》等,为提升图书馆建设治理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按照计划,广州顺利在2020年完成制度设计阶段性目标。

2013年6月23日全面开放的广州图书馆新馆选址城市客厅花城广场,作为珠江边的一本“美丽书籍”,它成为广州的文化地标之一。总建筑面积9.8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图书馆之一。同时,区级图书馆建设也步入快车道:2021年5月1日南沙区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2022年4月27日花都区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截至2022年6月底,广州市共有实现通借通还且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332个。此外,还有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服务点、自助图书馆92个,面向特定群体开放的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323个。全市实现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共747个。176个镇街均有实现通借通还且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全市图书馆覆盖率达100%,广州市“图书馆之城”服务体系框架基本成型。

广州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以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力量大投入,成效显著。2019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工作指引》,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明确指导。截至2021年底,全市实现通借通还且面向所有公众开放的社会力量合建分馆达104个,社会力量全年投入资金8362.70万元、人员137人、场地6.78万平方米。

十年来,从立法层面的制度保障到政府支持,从专业人员努力耕耘到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过往的成就固然让人欣慰,但更好更广更细更深地服务于大众,才是广州建设“图书馆之城”永远不变的初心。

2021年,全市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54.88万平方米,馆藏总量3070.70万册(件),比2015年分别增长99.20%、83.14%。

截至2021年底,全市实现通借通还且面向所有公众开放的社会力量合建分馆达104个,社会力量全年投入资金8362.70万元、人员137人、场地6.78万平方米。

2021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外借文献量、举办读者活动场次、参加读者活动人次(含线上参加活动人次)、注册读者量分别达到3272.21万册次、18258场、2150.45万人次、458.77万人(注册读者率24.39%),比2015年分别增长138.33%、430.76%、1118.11%、145.82%,数据库下载、浏览量达15840.60万篇(册)次,比2017年(自2017年起有统计数据)增长192.46%。

截至2022年6月底,广州市共有实现通借通还且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332个。此外,还有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服务点、自助图书馆92个,面向特定群体开放的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323个。全市实现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共747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