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苏轼

【注释】

①莎:莎草。

②耦耕:并耕。语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③使君:作者自称。

苏轼青年时期的词(苏轼为农村词的发展)(1)

苏轼

【赏析】

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罢密州任,改知徐州。他于熙宁十年四月到徐州,七月十七日黄河决口,发了特大洪水。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到徐州城下。苏轼组织军民全力投入抗洪,十月底结束了水患威胁。但接着是:一冬无雪,一春无雨,徐州大旱。“烟尘蓬勃,草木焦然”(《徐州祈雨青词》)。徐州城东二十里,有一石潭,与泗水相通,春旱时,苏轼曾来这里祈雨;旱情缓和后,又来这里谢雨。

苏轼青年时期的词(苏轼为农村词的发展)(2)

”芳草萋萋,绿菌如毡“景色图

组词《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便是写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在组词的前四首里,作者写像“麋鹿”一样灵巧活泼的农村小伙子;“旋抹红妆”的农村少女;“隔篱娇语”的养蚕少妇;以及喝了几杯喜庆酒醉卧路旁的老年人等等农村中的各类人和他们的生活情景。现在巡视归去,作为州郡长官的苏轼,有何感触呢?——春末夏初,芳草萋萋,绿菌如毡,本来就是一种明丽的景色,当一场新雨过后,明晃晃的阳光照在上面,便分外透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情致,而这“软草平莎”也更加新绿可爱了。

苏轼青年时期的词(苏轼为农村词的发展)(3)

郊野景色图

第二句是紧接第一句来的。“路无尘”是因为刚刚下过了雨。草软路平,天清气爽,那么在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时候,走马奔行,自然是十分写意的事情了。这两句看似和“绿杨芳草”之类词儿一样,写的是郊野的宜人景色,不过同时也映托出这位“轻沙走马”者怡然舒畅的心情。因此才有“何时收拾耦耕身”的想法。即是说:何时离开仕宦生涯,躬耕于田亩之间呢!这种“归去来兮”的思想,苏轼在作品里不只一次地流露过。不过最后他总是引身物外,表现出旷达胸怀。这是苏轼的十分可贵处。

苏轼青年时期的词(苏轼为农村词的发展)(4)

踏春归去马蹄香简笔画

下阙一二两句,是对“软草平莎”、“走马无尘”的农村生活进一步的描写。桑麻因“日暖”而发光,“光”竟似“泼”—象水洗过一般明亮;一阵风来,蓄艾草也发出诱人的香气。农村里的景物很多,都没有被诗人编入他的织锦,他只选取了平常、易见决不为人们注意的东西:蒿和艾。蓄艾尚且如此明亮闪光,香气四溢,更何况其他那种种景色呢。画《踏春归去马蹄香》的无名画家,不去画马上看花的光景,却画几只蝴蝶飞逐马后,的确比画一大簇一大簇花,有味得多。

苏轼青年时期的词(苏轼为农村词的发展)(5)

古代农民劳作图

这首词是与其有着相似的意境的。结尾“使君原是此中人”句和“何时收拾耦耕身”句相呼应,这时作者干脆说自己本是农民中的一员了。不过和许多出身田亩的士大夫们一样,苏轼虽然说:“我昔在田间”,“我是田间识字夫”,“原是此中人”等等,但和农民并不是完全没有距离的。

苏轼青年时期的词(苏轼为农村词的发展)(6)

《风流子》里的田舍风光图

在唐五代文人词里面,如刘禹锡、李询等,都有一些写莲塘水驿,儿女风情的词,但真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入词的很少。孙光宪的《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描绘出一幅田舍风光,虽写到人事,但人并没有出场,只听到轧轧的织布声。直到苏轼才用朴素的语言,清新的格调,描绘出农村男女老少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农村词的发展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