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世界里,模仿是常有的事而且,只要是仿得好的,很少有人会认为这有任何不妥,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郭沫若的诗集有女神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郭沫若的诗集有女神吗(郭沫若的妙诗一直被当)

郭沫若的诗集有女神吗

在文学世界里,模仿是常有的事。而且,只要是仿得好的,很少有人会认为这有任何不妥。

比如在唐代诗坛,就有一个极善于模仿的顶级诗人: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中最有名气的一位,王勃仿写出的千古名句包括:

其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句,模仿的是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王勃显然是读了庾信的原诗才有的灵感,但仿作显然比原作更有魅力。

其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一句,模仿的是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很显然,王勃是受到了曹植很深的影响,才会写下如此金句。而且,仿作比起原诗无论是气势还是工整度来说,都胜出了不止一点点。

像这样的仿作在古典诗词里还有很多,那近现代文人里,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这首郭沫若诗。

郭老作为近现代文坛泰斗,无论是历史、考古还是诗词、散文领域,他都是有颇有建树的。而在其存世的诸多诗词作品里,有一首妙诗一直被诗迷们当成“神作”,大家且看:

《归国杂吟》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血泪,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励,同心同德一戎衣。

此诗是郭老归国途中所写。国家有难,男儿自然该回国报效。这首七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首值得一读的佳作:

首先,对仗极为工整。现代人写律诗本就有难度,郭老这首诗却做到了平仄合律,这非常难得;其次,多个典故的运用也是得心应手;最后,全诗颇有气势,这是郭老写诗的最大特点之一。特别是诗中几个数量词的运用,更是令人称道。

不过如果你拿着这样一首“神作”,去跟资深诗迷们讨论时,人家会很认真地跟你说上一句:你可以再看看鲁迅的原版,就知道什么叫真的牛!

为何会这么说?因为郭沫若这首诗模仿的正是其“老对头”鲁迅的作品,而且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鲁迅这一次又是完胜郭沫若的。不信?大家且看:

《无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此诗写于1931年,当时正是进步文人们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柔石等人刚刚遇害,鲁迅也不得不离家避难。

在一个深夜里,鲁迅在避居的客栈里,想起种种往事以及自己的处境,写下了这样一首七律。一来,他是为自己的处境而伤怀;二来,他也为诸多青年的被伤害而悲痛。伤怀、愤怒交织在一起,这首七律的感情是深沉的,张力是十足的。

很显然,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几个经典意象来看,郭沫若都是在模仿鲁迅。而相比之下,鲁迅的原诗胜在:

其一,感情更为深沉,更有感染力。不能说郭老的作品不好,但其感情与鲁迅相比,显然稍单一了些;

其二,鲁迅诗的用字用词,显然更为讲究。比如最后一句写人物的状态时,用一个“吟罢低眉”就道出了诗人的万千无奈,而最后用月光落笔则显然让全诗更有层次。

其三,鲁迅原诗意境更美。鲁迅的作品古典气息更深厚,比郭沫若近乎白话的作品要更有张力、更有意境。

当然,对于任何两首作品,都是1000个人心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估计,也会有不少朋友会更喜欢郭老的作品。您的看法是什么?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