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中国文字的诞生和演化更是博大精深,但是随着我们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密切,头上顶着“洋名”帽子品牌也是犹如雨后春笋,让人产生一种洋名的质量就比中华传统名字更好的错觉。

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企业却不愿意给品牌取“中国名”,或许是企业领导者觉得人如其名,物也同样需要“物如其名”,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当一件商品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好名字时,对品牌经营者来说也许是成功的一半吧。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洋品牌司空见惯,甚至与我们衣食住行相关,这里我们就聊一聊一些比较常见的“洋名品牌”。

国民品牌有哪几个(洋名不代表是洋品牌)(1)

乔丹体育

凭借着Jordan的中文翻译乔丹,乔丹体育靠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的声誉,以及其品牌形象在中国打起擦边球而获得成功,甚至很多买了乔丹体育产品的人都以为自己买到了美国正品乔丹。虽然在欧美名叫乔丹的千千万万,但是提起乔丹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打篮球的乔丹。

当李宁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乔丹在打官司,当安踏做到国产运动鞋类数一数二时,乔丹在打官司,当361和匹克已经赞助NBA球员时,乔丹还在打官司。同样是国产运动品牌,用不思进取投机取巧来形容民族品牌乔丹一点也不为过吧。

国民品牌有哪几个(洋名不代表是洋品牌)(2)

哈弗汽车

乍一看长城哈弗(Haval)与哈佛大学(Harvard)看似是一样,当然也可以译成哈弗大学。但无论是中文翻译的字眼,还是英文拼写上都是有细微区别。哈佛大学作为是美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其影响力还是享誉世界的,所以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哈弗大学这名字也就不会有哈弗汽车这名字。

国民品牌有哪几个(洋名不代表是洋品牌)(3)

华莱士西式快餐

作为中国本土最大的一家西式快餐企业,主攻国内三四线以下城市的华莱士(WALLACE)不可谓不成功。不过能从麦当劳、肯德基两大西式快餐巨头下分一杯羹,除了洋名加分外,华莱士也是打铁有着自身硬。

国民品牌有哪几个(洋名不代表是洋品牌)(4)

德克士西式快餐

西式快餐有麦当劳和肯德基两大洋品牌,而同样顶着洋名的国内西式快餐除了华莱士就是德克士(dicos)了,既然是西式快餐,取个洋名似乎无可厚非。德克士与华莱士的发展策略也是相同的,一二线城市抗衡麦肯两大巨头力不从心,就走二线以下城市路线,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满足了自身的定位。

国民品牌有哪几个(洋名不代表是洋品牌)(5)

蒙娜丽莎瓷砖

作为达芬奇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幅画作,《蒙娜丽莎》的画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作为国内一家生产瓷砖的企业,盗用闻名于世的画作打广告,再用其画作的译名,不得不说该企业的作风很夸张、大胆。乔丹或者可以打官司,蒙娜丽莎谁帮她打?

国民品牌有哪几个(洋名不代表是洋品牌)(6)

诺贝尔瓷砖

既然大名鼎鼎流传千古的蒙娜丽莎都能卖砖,诺贝尔也卖砖必定不过分。当然,这和诺贝尔奖创始人,也就是诺贝尔本人没半点关系。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纯属巧合......

除了诺贝尔以外还有:马可波罗瓷砖、梵高瓷砖等等,同样都是用国外艺术大咖等取名。

国民品牌有哪几个(洋名不代表是洋品牌)(7)

达芬奇家具

相信购买达芬奇家具的消费者一定以为这是意大利达芬奇后代开的公司,然后认为蒙娜丽莎瓷砖则是达芬奇的子公司。不过达芬奇应该没后代了吧......

国民品牌有哪几个(洋名不代表是洋品牌)(8)

美特斯邦威

美特斯邦威,如假包换的国内品牌,其服装价格也不便宜,不过买这类品牌的大概都是被广告吸引过去的吧。在国内洋名品牌中,服装类是重灾区,类似洋名服装还有很多。

其它常见的国内洋名品牌如:班尼路,佐丹奴,杰克琼斯,JEEP,马克华菲,达芙妮,卡尔丹顿等等,可以说数不胜数,只要你逛商场,看到的几乎都是国内的洋名品牌,甚至有很多洋名品牌只有英文名称,没有汉字商标,不了解情况的消费者会误以为这是“纯正”的外国商品。

国民品牌有哪几个(洋名不代表是洋品牌)(9)

卡姿兰

服装,鞋类是国内品牌取洋名重灾区,而女性消费大户的化妆品同样也是,虽然也有一些确实是实打实的国外奢侈品牌,但是大部分都是打着国内代工生产,销售的牌子。

国民品牌有哪几个(洋名不代表是洋品牌)(10)

拉菲

酒品类也是打洋名擦边球最多的,如“拉斐”和“卡斯特”是被傍得最多的品牌。仅“LAFITE”,国内就有“大拉菲”、“拉菲正牌”、“拉菲副牌”、“拉菲传奇”等上百个品牌。

“CASTEL”也一样。有经营者甚至别出心裁地将“LAFITE”、“CASTEL”直接拼凑成“卡斯特拉斐”等虚假品牌。如果真要喝正品的威士忌或葡萄酒,建议还是找亲朋好友到国外带回来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国货假装自己是洋品牌?

究其原因还是国内商业底蕴不足,以及文化不自信导致。那些国内流传百年的国外故事,如日本的工艺、北欧的设计,德国的严谨、法国的时尚等。这些人事物的品牌形象都是耗费超过百年时间,在消费者心目中打造的。

中国改革开放才短短几十年,我们的民族品牌很难去超越国外品牌,从而形成自己的标签。甚至,我们还没有脱下山寨,模仿的帽子。而披上一件国际的外衣,是一种拔高身价,规避风险的常规手法。除了经营者为一己之利而走歪路,部分消费者崇洋媚外的购物心理也是让商家歪打正着。

中国民族品牌的崛起之路,任重而道远。对于消费者而言,转变购买思路,对商家而言,保持民族特色、工匠精神和创新活力,才能制造出让消费者愿意购买且质量上乘的商品。

对于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之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会有更多的中国“华为”出现在国际市场,也会有更多的洋品牌取个中国名来拔高自己的身价。

那么,你还知道有哪些常见打着洋名品牌的国货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