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6日,陈晓旭去世的前一年,受邀到北京大学做演讲。
一个学生问她:你怎么理解林黛玉和《红楼梦》?
陈晓旭接下来说的话,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
“《红楼梦》写了人生的苦、空、无常。它的主题其实全在好了歌里面。人的一生,好到极致了也就是一个‘了’……”
“我欣赏林黛玉,其实她是看破的一个人……如果让我来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话,林黛玉的结果,绝不会带着怨恨和遗憾离开人世。”
陈晓旭妙语连珠,她的声音和语调犹如潺潺流水,清透地流过每一位在座学生的心田。她的脸肉眼可见地苍白,但气度却大气而雍容。
“林黛玉来世上是为还宝玉的灌溉之情,把情全部都看透之后,她一定会带着解脱的心回到天上。”
此时距2007年5月13日陈晓旭离开人世还有短短372天。#陈晓旭逝世十五周年#
若干年后这段演讲视频被传到了网上,经数十万人浏览,有人惊叹、有人心疼,也有人落泪。
“那时的陈晓旭也悟透了。”“这么聪明,这么能看透能觉悟,很伤身体的。”
的确,如此美丽的生命却只在这世上停留了42年,难道真有“慧极必伤”一说吗?
林黛玉和陈晓旭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我就是林黛玉,如演别的,观众会说:林黛玉演其他角色了”
和很多“红楼梦中人”一样,18岁的陈晓旭也是自荐来到红楼剧组的。
据说当时一共有5个演员竞争林黛玉的角色:
1、后来饰演秦可卿的电影演员张蕾,被称为“剧组第一美人”,有演电影和话剧的经验;
饰演秋桐的沈璐,年纪最小(15岁),清秀、颇有书卷气;
饰演晴雯的安雯,演过老舍的《四世同堂》,眉眼含情;
饰演惜春的胡泽红,她是越剧名师王文娟的徒弟,精通乐器,也是个小“花旦”。
包括陈晓旭在内的5名“候选林黛玉”的演员,都是经历了口试、面试、片段表演、角色搭配等层层考核的,但决定她们命运的,还是“红楼培训班”的“期末考试”。
考试内容大致包括“《红楼梦》人物理解;琴棋书画诗茶花的水平测试;戏中人仪态举止;身段台词等等”。
考试过后,没有表演经验的陈晓旭拿了第三,眼看就要和“林黛玉”失之交臂。
此时,王扶林导演找到陈晓旭,问她:“如果不演林黛玉,换一个角色演,你想演什么?”
陈晓旭坚定地说:
“没有其他想演的角色了,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去演别的角色,观众会说:林黛玉去演其他角色了。”
王扶林吃了一惊,他没想到这女孩已“入戏”很深了。
接着是试妆环节,当陈晓旭穿上黛玉的衣服走出来,全场都安静了,那一刻王扶林不再犹豫:陈晓旭就是林黛玉!
陈晓旭的三个曾用名,都与林黛玉有关
陈晓旭与林黛玉的奇妙缘分,似乎从未出生时就结下了。
她的父亲、鞍山京剧团导演陈强曾在一档综艺里讲过这件“奇事”:
晓旭出生时,母亲王元夕做过一个梦,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告诉她,她会生下一个女儿,这孩子名叫陈chi(上面竹字头,下边一个也)芬。
王元夕醒了以后,和丈夫两个人查新华字典,并没有找到这个字。
后来陈强又找了一名周易先生,结果人家告诉二人:这个名字并不吉利,是“林黛玉的命”。
再后来,家人们终于在辞海里找到这个字的意思,是一种珍贵香草的名字。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仙草所化,确实不太吉利,于是陈强决定,给女儿换一个阳光点、与黛玉命运相反的名字。
女儿是拂晓四点出生的,干脆叫“晓旭”,这个名字充满希望,寓意“万朵红云连旧府,一轮明月照前川”。
陈晓旭长大后,出落得灵秀无双,性情却有些孤僻,不太喜欢玩。
小朋友们打闹时,她会悄悄躲在一隅看书。
15岁,晓旭开始写诗,有一首诗叫《我是一朵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我但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很平实、简单的文字,读起来却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淡淡愁绪。
最令人惊奇的是,晓旭自小备受父母宠爱,不可能有此愁绪,这样的感叹,倒像似林黛玉发出的。
这首小诗在1983年飞到了《红楼梦》导演王扶林的案头。
当时王扶林收到的信有上万封,而唯独陈晓旭的信中有几首清丽小诗,他毫不犹豫地通知晓旭来北京面试。
写诗是陈晓旭一生的爱好。
1990年,《红楼梦》上映7年后,有记者问陈晓旭:
“《家春秋》后,你一直没演戏,在做什么?”
陈晓旭回答:
“我不想急于拍片,我很慎重。这一时期,我看书、写作。我常常一个人坐在屋里面壁遐思。 我说过,十五岁我便开始写诗,现在仍在写。选一首小诗给你看——
我的心应该是一片荒芜的枝桠, 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好让你的爱在枝上开出许多甜美的花朵, 在纸上写下无数温柔的诗篇……”
此时,陈晓旭的爱情还很顺利。她17岁与鞍山话剧团大她8岁的毕彦君相恋,21岁领证(没举行仪式)。此时的她,也渴望人生多经历一点“不平凡”。
“我不喜欢平凡,虽然我现在说不上如何不平凡。宇宙浩瀚,人生太渺小……如果这短暂的人生,能留下点闪光的东西,不是比默默无闻,自生自灭好得多吗?”
陈晓旭可能也不会想到,此后她会经历两段婚姻,也会事业有成,接着患上癌症、看破红尘出家,并于42岁离开人世……她的一生,真的不平凡。
陈“迟芬”、陈晓旭和妙真,这三个名字就像陈晓旭一生的三个谶言:
“迟芬”,对应了《红楼梦》中绛珠仙草,或寓意她将以“林黛玉”之名,被世人纪念;
晓旭,对应了她对生命的积极心态——她是个聪慧、对“体验生命、领悟生命”有极大热忱的人;
妙真,佛经中说,“不变之体、如如不动”称为“妙”。可能在起这个名字的那一刻,陈晓旭的确已如前面演讲中所说,找到了心中的“永恒”。
陈晓旭对林黛玉的理解,在演员中“后无来者”其实,在王扶林还没有“拍板”林黛玉的角色人选前,陈晓旭也还懵懂地听课时,当红学专家们看到陈晓旭坐在那儿,就曾说:“这林黛玉的样儿啊,就像她那样。”
这一个又一个奇妙的缘分都像指引,让陈晓旭来演“林黛玉”这个角色。
后来的事实证明,陈晓旭确实对“林黛玉”有一份与众不同的理解。
比如她演“身世显赫 孤苦无依”的矛盾性。
很多人只因黛玉是一个孤儿,可怜她,却不知道她命运中的凶险。
《红楼梦》开篇,就交代过黛玉父亲林如海对她的嘱托。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一个仅40多岁,又被新皇钦点探花郎的“红人”,为什么就不能续弦了,又为什么要托孤?
这段话初次看《红楼梦》时未加多注意,但现在却明白了——林如海知道自己即将被害。
林如海是新皇的“巡盐御史”,但两淮盐政的官员却多是曾经太上皇的旧臣,新旧利益矛盾冲突时,林如海为国尽忠,成了新皇与太上皇党争的牺牲品。
所以,林黛玉的伤心,绝不只是因父母双方,还因父亲壮年惨招横祸,这个冤无处可申。
而自己虽然家资深厚,堪称“富二代” “官二代”,却因身为女子无法改变命运,只能任由外祖母家(贾家)接管全部家产和“社会资源”。
所以,陈晓旭此时眼中的戏,不是纯粹的“悲伤”“哀怨”,而是深思、无奈。
走入贾府,陈晓旭是不露声色地谨慎,从步态到眼神都极为安静而有所保留。
而这种年少老成的冷静,更衬托出了宝黛初会时,她神情的天真与娇憨——其实见到宝玉她是欢喜的。
那一刻,她释去了心头的重负与戒备。
陈晓旭“黛玉焚稿断痴情”的戏,也堪称“绝唱”。
林黛玉忽听小红说,娘娘下旨赐婚要宝玉迎娶宝姑娘。她先是晕厥,接着强撑着奔向怡红院,想要当面问宝玉个明白,可她扑了个空。
等紫娟找来,黛玉的魂好像不在了,“回去,我是该回去了。”
她跌跌撞撞不要紫娟搀扶,一路跑回潇湘馆,到了门口,一口血吐了出来……
这一段,若是现在的演员演,怕是要捂着胸口、眉头紧锁、咿咿呀呀地跑回来。
可是,陈晓旭的表演,却是无声的,用眼神戏表达着心如槁木……
这个眼神,与前几回“被晴雯拒之门外,听到宝玉宝钗谈笑风生”时大有不同。
那时还是因宝玉的疏远而刺痛,此刻却是“得知此事已成定局”的绝望。
说过“是该回去了”,黛玉身体就像风筝断了线般摇摇欲坠,似乎整个身体都似乎已被掏空,脸上苍白如纸,仿佛下一秒就魂飞魄散,让人不忍再看!
“木石缘断、金玉方成”,黛玉知道与宝玉的缘分已断,便焚了诗稿,不愿意宝玉再为自己挂心。
她不放心紫鹃,也感恩紫鹃,别人对她的真心,她从来都真诚以待,不忍亵渎。
看到紫鹃泣不成声,她安慰她:“我还有事没了呢,哪能这么快就……”
可是话说到一半,已无力发声。
父亲冤死、贾母已逝、宝玉失踪、娘娘赐婚……黛玉知道自己在人世间,已无任何牵挂和意义了。
陈晓旭虽然此时只有18岁,没有表演经验,却演出了林黛玉每一个细微的心思,达到了“神似”的极致。
她的病容是那样的凄美,她的每一滴眼泪都像经过了艺术设计,她想念宝玉的每个眼神都令人心碎……可这些对陈晓旭来讲,都是浑然天成的。
告别红楼剧组后,或是陈晓旭演得太好了,或是太不好了,再少有人找她演戏,导致她告别了演艺圈从商,也就再没有像黛玉这般经典的角色。
可是,她对黛玉这个角色的“感悟”却一直在持续着。
在她成功以后,朱军曾问她,你更喜欢别人叫你陈晓旭董事长呢,还是曾经饰演黛玉的演员?陈晓旭说:黛玉吧,黛玉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部分。
在北大的演讲中,陈晓旭最后提到,她为什么那么爱黛玉:
“我喜欢林黛玉,不只是因为她的灵气和诗人气质,这些都是她的表象。我们都知道黛玉葬花……看到落花,她知道她是有生命的,她会担心她流落到肮脏的地方会被污染了……她把花像人一样的对待。宇宙的真相,就是一切有情无情都值得尊重。所以,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唯一觉悟了的人。”
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年,黛玉也是未曾远离她的知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