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篇文章,心情难以名状。

简要摘录如下:(感兴趣可查找详阅)

中国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调报告出炉!告诉了我们什么?

少年精神健康之忧

发于2021.12.13总第1024期《中国新闻周刊》

今年5月,第一个有关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调报告发表在《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上。该研究由北京安定医院郑毅等学者牵头,从2012年底启动,选取了北京、辽宁、江苏、湖南、四川五个省(市)的约74000名儿童青少年作为样本。

调研结果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抑郁障碍占3.0%、抽动障碍占2.5%。

有研究显示,半数精神问题在14岁之前已初露端倪,而在24岁之前,这些问题中的75%已经显露出来。世界卫生组织亦指出,青春期是发展和维持社交和情感习惯的关键时期。全世界有10%~20%的青少年有精神卫生疾患,但未得到充分诊断和治疗……

貌似很小众,其实很沉重,感觉在蔓延。

近年,看到太多这样的例子,也因工作原因,和不少厌学/休学孩子家长做过深度交流,时代的一粒灰,随机落下就是一座山。总想为此,做点思考,尽点力量。

这是一个急于求成的年代,也是一个信息高度共享的年代。很多家长充满焦虑和期待......无数次问自己,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别人家的孩子”

还有很多家长无暇多顾,生活所迫,拼命赚钱,孩子情感生活上倍感孤独无助…

其实,一百个孩子有一百个选择,因为他渴望成为自己!很遗憾,也许,我们只给了他一个选择,拼尽全力冲刺高考。

愈演愈烈的“内卷”压力下,孩子的自由时空被压缩,个性成长被忽视,亲子关系日趋紧张,心理承受能力失衡。孩子出现了:网瘾、厌学、焦虑、抑郁、注意力分散等等,甚至自虐......

孩子的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压力无处释放,家长孩子双双受损,上述症状的出现,也许是一种孩子自我保护下的止损。

不是所有孩子在所有时候都能适应学校生活。有的天赋异禀,更适合接受小众教育;有的身心节奏秩序被破坏,需要一段时间疗愈修复。成长未必是同一种模式,生活才是最好的教育。

基于此,家长责任何在?

对于孩子的成长,最合格的家长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协助他成为自己,与孩子共同走在成长的路上!不切实际的要求,甚至指责,只会让孩子和父母产生心理隔离墙,逐渐走向自我封闭,回到最有安全感的自我世界。

很多孩子本应走在上学的路上,却因为所谓“问题”,踏上了回家的路,甚至,“更远”的路。

白鹭营地教育老杨带领团队,多年关注厌学/休学个性孩子内心需求,以融合自然、艺术和运动元素,充满人文关怀的悉心陪伴,循序渐进引导家长孩子恢复身心,让孩子们适度放下手机,重燃学习乐趣,带着丰富的情感,迈着意志的脚步,插上想象的翅膀,追随内心的目标,重新出发——踏上自我成长之路!

衷心希望,各尽绵薄,让下次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调报告数据,好看一些。

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你自己(成长未必是同一种模式)(1)

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你自己(成长未必是同一种模式)(2)

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你自己(成长未必是同一种模式)(3)

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你自己(成长未必是同一种模式)(4)

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你自己(成长未必是同一种模式)(5)

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你自己(成长未必是同一种模式)(6)

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你自己(成长未必是同一种模式)(7)

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你自己(成长未必是同一种模式)(8)

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你自己(成长未必是同一种模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