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声声故乡来(去听听熟悉的唢呐声)(1)

于都客家唢呐传承人刘秀与父亲刘家盛曾在马来西亚皇宫前演奏。(资料图)

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在台湾的刘茂发脑海中时常响起故乡于都的唢呐声。对他来说,在一排排老式民居前,村里的唢呐手向天而鸣,悠扬的唢呐声,才是家乡最美的记忆。

和刘茂发一样,于都县很多人都是伴随着唢呐声长大的。当地唢呐手至今还流传着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冇声冇息蛮难过。”由此可见,唢呐在于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娶亲、嫁女、做寿、盖房、唱戏、灯彩、庆丰收、送葬等,哪样都少不了唢呐。

游子闻音识乡情

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台湾生活了几十年的刘茂发在电视上听到了于都版《唢呐声声》的曲子,自此对故乡的思念翻江倒海。

两年后,刘茂发回到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故乡于都禾丰镇探亲,他拿起唢呐和儿时玩伴刘金瑞合奏唢呐曲《乙四合》时,才真切感觉到踏上了故土,童年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犹如昨日,仿佛彼此从未分离。“拿起唢呐吹起来,分隔了那么久的故乡和亲人就都不陌生了。”刘金瑞对当年刘茂发说的肺腑之言至今仍记忆犹新。

一曲唢呐曲调,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将亲人之间分隔两岸的距离消融殆尽。以于都唢呐为纽带,闻音识乡情的故事一直在发生。

2013年8月,于都唢呐“公婆吹”传承人、客家唢呐手刘秀在马来西亚参加第九届世界华人青少年艺术节。演奏结束离场过程中,迎面走来一位女士亲切握住他的手,甚是激动:“你好, 系客家人, 也晓讲客家话。”这位女士就是多年侨居海外的世界华人商会副会长李云桢,因为唢呐,这两个年龄相差30多岁的陌生人开始熟络起来。

回到故乡,去听一听那熟悉的唢呐声,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外乡游子们最迫切的愿望。

一声嘹亮响千年

近日,由于都客家唢呐传承人刘家盛编著的《客家唢呐吹奏艺术》一书陆续出现在了于都各大书店内。“一支唢呐捏在手里,就是一部于都客家人的沧桑历史。”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晓君在序言中如此说道。

于都的客家唢呐源远流长,1600多年前就盛行于民间。上世纪未,大批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村中一度找不到唢呐手演出时,村民们则会带着好的唢呐曲目前去活动现场播放。“这说明于都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唢呐文化的追求。上世纪90年代,在政府推动下,于都县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于都唢呐’,唢呐艺术的地位得到了认可和提升。2008年6月,于都唢呐‘公婆吹’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标志着于都县的唢呐艺术正式列入了国家保护计划。”作为唢呐传承人之一,刘家盛对于都唢呐吹奏历史颇有研究。

目前,在于都还有2000多名唢呐手依然活跃在各个乡村,他们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刘家盛说:“农村的唢呐艺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会吹的传统曲目是从父辈、师傅或同行口耳相传而来的。”为了让唢呐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2013年,于都客家唢呐研究会成立,旨在团结全县活跃在各村镇的唢呐艺人切磋技艺、坚守文化。

近年来,于都唢呐逐渐走出省门甚至国门,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唢呐的声音越来越嘹亮。

城市响起唢呐声

1月16日上午,在刘家盛开办的少年唢呐艺术培训学校里,13岁的唢呐学生余如意的妈妈丁六秀趁着儿子学乐曲的间隙,忙着向老师咨询儿子当晚演奏服装问题。

“晚上我公司要举办年会活动,同事们邀请他去演奏唢呐。”丁六秀告诉记者,她儿子自从一次偶然机会听到唢呐,便对它有了浓厚的兴趣,两年来的课余培训让他的唢呐演奏技艺进步不少,参加比赛曾多次获奖。

“相比学习现代乐器,我更支持他学习唢呐。”丁六秀说。在于都,唢呐代表的意义已经发生改变,成为于都人的自豪和骄傲。它正逐渐从农村走向城市,融入城里人的生活,甚至有唢呐爱好者将手机铃声设置为唢呐音乐。

在刘家盛看来,唢呐不仅是于都人引以为傲的一项技艺,更代表了于都人记忆里最深沉的乡愁情感,流传千年之后,在新的时代还将通过新的表现形式继续传承发扬。 (钟小明 记者陈少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