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西游记》的故事耳熟能详,唐三藏于贞观三年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过今天的河西走廊的玉门关,再从中亚转道南亚,到达当时的天竺(即今日的印度)成功取经。

不过,当我们打开地图可以发现,唐三藏的路线相当于往西北绕了一大圈,实际上到达天竺的最快路线应该是往西南走。那么,为什么唐三藏去印度要往西北走呢?不往西南走的原因有哪些?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1)

▲脍炙人口的《西游记》故事,是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之一。供图/图虫创意

《西游记》,从大漠古道而来

《西游记》的原型是唐太宗时期,玄奘从国都长安出发到天竺的那烂陀寺学习佛教理论,携带贝叶经回大唐的故事。

从玄奘口述的地理史籍《大唐西域记》中,我们可以得知他的取经路线如下: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吐鲁番盆地,沿着丝绸之路从天山南麓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 (今新疆库车),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阿克苏,越过冰雪覆盖的天山,到达唐王朝经营西域“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然后沿中亚荒漠的南缘,攀登波斯语中称为“世界屋脊”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穿过从中亚通向南亚的重要通道——铁门,取道阿富汗,然后踏上他取经的目的地——印度半岛,最后到达了天竺的那烂陀寺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2)

▲在岁月变迁中,昔日繁华的那烂陀寺只留残垣断壁。2016年,那烂陀寺考古发掘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图源/Government of Bihar

当时,位于印度的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万余僧人学者聚集于此,是研究佛学、培养佛学家的重要场所,也是南亚、东亚都瞩目的大乘佛学中心。而长安与那烂陀寺之间的佛教文化传播,主要依靠僧俗、商人的口耳相传,翻译的佛经残缺不全,导致义理含混,理解不一,不同人对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因此玄奘下定决心亲自取经,以便厘清经义。

玄奘的这一路,是世界上最艰险的旅程之一,经历了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穿越了玉门关与罗布泊之间的戈壁,到过中国夏季热极——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路过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绕过青藏高原的西部,虽然没有吴承恩小说中“九九八十一难”的神话色彩,但是从地理探险上看也是一大壮举。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3)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主要由侏罗、白垩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在夏日望去犹如蒸腾的火山。摄影/易水

西经在西南,为何取道西北?

令人不解的是,印度其实位于长安的西南方向,而玄奘的路线往西北绕了很大一圈。要知道,唐朝时期从中原到达印度,大概有四条路线

一是从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海港出发,遵循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经马六甲海峡与马来群岛,到达印度半岛东南部的科罗曼德耳海岸,弃船上岸进入天竺;二是由长安进入四川盆地,遵循“西南丝绸之路”,在高山密林中到达云贵高原,然后穿过横断山脉进入缅甸,通往印度半岛;三是由西安经青海进入青藏高原,遵循“食盐之路”翻越喜马拉雅山经尼泊尔到达印度半岛;四就是玄奘所走的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经过玉门关,沿着天山翻越帕米尔高原,再曲折南下到达印度半岛。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4)

▲丝路节点敦煌的莫高窟,崖面上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密密麻麻排列,像微缩的石窟长廊。摄影/吴健

为什么玄奘会选择第四条路线,西行5万余里,宁可穿过大漠和雪山,也不直接往南走?

首先要从唐朝对西域的经营说起。鼎盛时期的大唐,版图之大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数一数二,掌管着中原王朝与西域的大部分区域,根据专家估算,唐朝疆域最广的时候可达1200万平方公里,比今天欧洲的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还大。尤其在西域地区,唐太宗李世民的军队战斗力和“天可汗”的威名,很大程度上震慑不同的文化和习俗的部落,大唐在西域的经营可以说达到历代最佳。

强盛的国力之下,唐朝首都长安成为了世界级的贸易、文化中心,人口超过百万,城市面积达84平方公里,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比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大6.2倍,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城。

出于经商交流、传播宗教和学习文化的目的,各地各国的人员纷纷涌入唐朝的国都长安,尤其西域来的胡商,带来了大量沿路的见闻,唐朝的国民开始对西域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人们接触了更广阔的欧亚大陆内部风貌。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5)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各条古道交会的边关要塞,因此敦煌壁画当中的丝绸之路商旅图,展现了当时丝路古道上的东西方交往情况。摄影/孙志军

与之相对的是,唐朝对南方的掌控能力稍有逊色,对岭南和西南存在着“南蛮”的偏见,而且南方地区多山、多丘陵,森林面积广阔,瘴气浓重,有凶猛的动物,例如华南虎、鳄鱼等,还是众多官员、罪犯的流放之地。因此,如果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广州再坐船,要跨越秦岭、长江、南岭,一路上的艰险不输于穿越大漠,而且到达广州后如何寻找出海的大船、确保自己能够顺利抵达天竺也是未知之数。

同时,大唐虽然是开放的朝代,吸引众多外来学者、商人前来,却严格把控高端学术人才的外流。很多人受到《西游记》的影响,以为玄奘出西域有大唐的官方支持。事实上,玄奘一开始考虑在泉州出海直接到天竺,却因为当地严格管控出海人员,玄奘作为熟悉经典、有高水平文化的僧人始终不获得批准,只能返回长安。后来,无法得到“出国”批准的玄奘,毅然“私往天竺”,刚到达凉州就被朝廷发现,都督李大亮要求他返回长安,玄奘不得不求助于当地人,避开官方关卡继续西行。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6)

▲河西走廊上张掖的马蹄寺石窟群,至今仍保存着北魏、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的塑像和壁画,还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摩。摄影/袁蓉荪

从这点来看,从陆路出发,玄奘还能走小路离开大唐,但是从海路出发,很少有船主愿意冒风险搭载他出行,自然无法从泉州、广州出发前往天竺。

从地理环境上看,向西北走也比向西南走的难度更低。从长安向西南出发,首先从平均海拔约2000~3000米的秦岭山脉进入四川盆地,之后走成都、德阳、广元一线,从楚雄进入云南,然后横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横断山脉地处北纬25°~29°40′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到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沛,气候多变,加上沿路多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并不是大唐人西行的最佳路线。

而经青海进入青藏高原,翻越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平均海拔7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更是玄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里冬季严寒、植被较为稀疏,而且人迹稀少,单独上路的玄奘无法得到任何的物资补充,还有可能遇到高原反应,可以说是一条“十死一生”的天路。哪怕到了交通更为发达的今天,穿越青藏高原也是一件十分艰险的事情。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7)

▲如果玄奘选择走西南路线,他将要面对横断山脉或者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山、冰川,以及高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摄影/彭建生

玄奘往西北前往天竺,虽然绕了一大圈,路途也十分艰险,但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十分成熟,沿路商旅众多,即使在大陆内部的半干旱地区,一路上也有物资补给的地方,哪怕自然条件看似不好,也远远比西南的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容易通过。

此外,文化传统与语言习俗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早在东汉时期,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着佛经、佛像与舍利,从西域进入河西走廊,最终到达长安、洛阳传播佛法,中原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由此而来,佛教文化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传播。到了唐朝,越来越多西域僧人跟随这条路线进入中原传法,当玄奘追寻佛法正源,自然也从这条路线逆流而行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8)

▲唐三藏离开长安以后来到了甘肃天水。这里处于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隘和咽喉之地,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摄影/吴健

由于大唐在西域的重要影响力,丝绸之路沿途的城市已经有不少人会说中原官话,而且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来自天竺的梵语也是常用语言之一,研习佛经、长于长安的玄奘能够熟练使用这两种语言进行化缘,还能在各个佛教小国例如高昌国弘扬佛法。

假设玄奘往西南方向走,就要面对十里不同音的方言,难以沟通交流,再者西南地区信仰多元化,对于一心弘法的玄奘来说,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

从玄奘开始,中国人对“西天”有了更多的遐想

公元645年,在天竺游历了10多年的玄奘回国,由唐太宗下令西域各地官员亲自迎送,到达长安时,宰相房玄龄亲自迎接,国都里万人空巷,争先一睹高僧风采。他从天竺带回来的657部佛经、150粒如来肉舍利,以及7座金、银或檀刻佛像,也在朱雀大街南端陈列出来。当时,玄奘已然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归国后,口述其西行经历,由弟子辩机记录为《大唐西域记》;其弟子又根据玄奘亲身口述,编写了一部传记体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两本书详细地记录了玄奘取经途中所经历的故事。

不久之后,书中的真实记录便开始向传说方向演变,催生出丰富的取经故事;晚唐时期,第一部带有孙悟空、沙僧等形象的传说故事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敦煌一带诞生;宋代,第一部以唐僧取经为题材的戏剧在山西出现;此后各种各样的取经故事频繁演变,直至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大篇幅加入神话色彩和人物刻画,完成了《西游记》,将玄奘化为“唐三藏”,彻底将其形象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9)

▲在河西走廊瓜州县境内的榆林石窟中有一副《唐僧取经图》,展现了民间流传的西游故事,孙悟空与白龙马陪伴唐僧取经。图源/榆林石窟

但是玄奘西天取经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玄奘回到长安以后,组织起了规模空前的“译场”,汇聚了当时唐朝首屈一指的佛学才子,对西天带回来的经文进行研读与探讨。从公元645到664年约20年时间里,玄奘带领弟子共译大小乘经典75部1335卷,包括了大乘佛教早期经典之一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作出极大的贡献。

公元652年,为保存从印度取回来的经卷佛像,玄奘亲自在长安主持修建大雁塔,最初建造时,以印度的菩提伽耶塔为蓝本,参考佛经的“浮屠”形象,以青砖和土塈为主要材料建成。之后,玄奘将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立于此处,人称“二圣三绝碑”,成为长安胜景。

大雁塔作为玄奘西游回来建造、带有古代印度建筑风光的佛塔,却在历史流变中与中国儒家文化相结合——当时唐朝新中进士,不少都会在大雁塔内题名,即著名的“雁塔留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雁塔都是长安城的地标建筑。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10)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原本带有古代印度的建筑风格,后来在修缮中逐渐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融合。供图/图虫创意

同时,在唐太宗的要求之下,玄奘也将道教经典《老子》翻译成梵文,将其沿丝绸之路往西传播,并且在《大唐西域记》记述了高昌以西的100多个国家的情况,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语言、文字、货币等等,成为当时唐朝统御西域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也引起了时人对“西天”物产丰饶、文明鼎盛的遐想,更多人开始前往西域引进多种技术与作物。

例如,中国蔗糖的诞生,就离不开唐朝引进制糖法。唐朝以前中国的糖大部分由米麦制成,而出产甘蔗的印度将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炼并不断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搅拌,提炼出了石蜜。玄奘在天竺取经求法期间曾见到当地人食用石蜜,记录到书中指引了人们前往学习如何炼制蔗糖。根据《唐书》记载:“蕃胡出石蜜,中国贵之。上遣使往摩伽他国取其法。”中国引进蔗糖技术后,又不断改进提炼手法,最终诞生了今天我们吃到的白砂糖

在唐宋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国的作物还包括来自印度的丝瓜和芒果波斯的菠菜、中亚的阿月混子(即开心果)……自西汉张骞以后,中国人的餐桌又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11)

▲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喜爱用古法熬制红糖,在高温熬煮下,蔗汁里的水分被蒸发掉,糖汁慢慢凝结,变成琥珀色。

如果说张骞是汉武帝之幸,那么玄奘无疑就是唐太宗之幸。筚路蓝缕的他们,以一往无前的勇气,跨越东西方之间巨大的距离和地理阻隔,走出了一条光辉灿烂的商贸与文化交流之路。

令人唏嘘的是,随着气候变化与时代变迁,昔日中亚、南亚许多城邦已然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当年玄奘的学法、弘法之地,例如高昌、车迟、梵衍那、那烂陀寺早已落幕在文明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大唐西域记》不仅是单纯的游记,更是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对英译本《大唐西域记》进行深入研究,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蓝毗尼等众多佛教圣地,甚至还有著名的印度国家象征之一的阿育王柱狮子柱头。那些记载在传说之中,却一直没有实证的王朝,最终被深埋的文物所证实。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姆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发掘出因战火毁灭的那烂陀寺,其遗迹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千年前,当玄奘一路向西,抵达心目中的圣地,他又何尝想过,圣地会因他的著作得以重见天日。那个去寻访文明的人,最终成为了文明的记录者、传播者与保护者。当我们在书本、画作、电视中一遍遍回味《西游记》时,其实也在与玄奘共同再走了一次唐朝人的西域之旅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12)

▲张掖马蹄寺石窟群,与敦煌的莫高窟、瓜州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走廊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见证了千百年来佛教东传之路。摄影/钱英文

参考资料

·蔡铁鹰 .《西游记》从大漠古道上幻化而来[J].中国国家地理,2016,(07-12).

·刘淑芬. 唐代玄奘的圣化[J].中华文史论丛,2017,(01):6-62 403.

· 最爱历史.《玄奘取经回国后,过得怎么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4251961702141971&wfr=spider&for=pc

- END -资料来源丨 玄奘《大唐西域记》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13)

唐三藏去过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往西北走不往西南走)(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