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了一个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小布娃娃干吗要叫'小布头'呢?这……你看了就知道啦!小布头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干吗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

"小布头"这个名字,对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60年代成长的那一代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时过境迁,这一代人都已步入中老年了,但是,当他们再次捧起《小布头奇遇记》这本书时,依然会像儿时那样,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1)

1961年出版的《小布头奇遇记》

《小布头奇遇记》是童话作家孙幼军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也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灯塔和路标。

小布头从诞生到现在,正好60岁。60年来,那个穿着葱绿色小上衣、雪白裤子,戴着一顶鹅黄色的尖尖小圆帽子的小布娃娃,不仅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而且也走进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形象的画廊与史册之中,小布头的生命之树永远常青。

《小布头奇遇记》讲了些什么故事

这本书里面的主角,是一个叫"小布头"的布娃娃,他是幼儿园的"小老师"亲手缝制的。

小布头很胆小,听到爆竹声,就吓得躲到长颈鹿四条腿中间,受到了玩具们的嘲笑。

小布头很是不服气,决心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在幼儿园的新年联欢会上,苹苹得到了小布头。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2)

《小布头奇遇记》部分文字和插图

苹苹非常喜欢小布头,教会他开小火车,还让妈妈给他做了一件新外套,小布头感到非常幸福。

小布头一直想做一个勇敢的小男孩,就从高高的酱油瓶上跳了下来,结果打翻了苹苹的饭碗,把米饭撒了一地。

苹苹可生气啦,她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小布头也生气啦,觉得女孩子太小心眼了。就在第二天去幼儿园的路上,从苹苹的衣服口袋里偷偷逃了出来。

再后来,小布头坐上了大火车,到了农村,遇到了小芦花,听大铁勺讲故事,还被四个坏蛋老鼠抓到老鼠洞里,差点丢了性命。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3)

《小布头奇遇记》部分文字和插图

当然喽,小布头一路上也遇到很多好人,小电动机、二娃、田阿姨、郭爷爷、黄珠儿和小金球儿,最后深入到老鼠洞里还遇见了小老虎和布猴子。

小布头经历了一件又一件惊险奇妙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改变自己、反省自己,不仅仅锻炼自己的勇气,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以前的任性、不讲道理,知道了粮食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终于成了一个正直、勇敢、虚心、机灵和乐于助人的小布娃娃。

小布头开始想念苹苹啦,每天都在盼望着能够重新回到苹苹身边。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4)

《小布头奇遇记》目录

故事的最后,苹苹跟爸爸妈妈来到农村支援农业生产,小布头终于又和苹苹在一起了。

在这部长达10万字的童话故事中,作家通过一个用小布头做成的布娃娃的历险故事,表现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经历,也反映了那个年代工农业建设和人民公社的发展,反映了三年困难时期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面貌。

《小布头奇遇记》为什么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小布头奇遇记》这本书是1961 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曾获全国第二届少儿文艺作品评奖一等奖,以及全球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耀——国际安徒生奖的提名。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5)

《小布头奇遇记》内文

但它最大的奇迹在于,出版至今60年了,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而久远,先后印刷过数十个版次,发行了几百万册,深受各个时代的小读者,乃至成年人的喜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小布头奇遇记》这本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轻松活泼""有趣好玩",不论读哪一段,我们的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位长者在给天真好问的小朋友讲故事的温馨画面,往往读着读着,总会憋不住想笑:"这不就是在说我自己吗?"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6)

《小布头奇遇记》内文

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硬的教训,有的只是活泼欢快的儿童情趣。无论在人物描写、情节构思,或者语言运用上,都含有亲切、质朴的柔情和那种纯洁而又逗人喜爱的童真。

书中这样写道:"这位老师就是小老师。她干嘛叫'小老师'呀?这是因为:第一,她姓萧,'萧'和'小'声音差不多;第二,她是幼儿园里最小的老师。她的年纪比三个六岁的小朋友加在一起少一岁。你们说,她多大?对啦,她十七岁。"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7)

《小布头奇遇记》内文

这种童趣十足的口语化语言,是多么亲切、活泼!我们不但能感受到讲述者的语气和声调,而且眼前还会浮现出讲述者的表情和手势的变化,以及小听众快活而敏捷的反应。

像这种简洁中见单纯、平凡中见情趣的语言,从始至终,贯穿于书中每一个角落,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念下去宛然孩子的口气,仿佛回到了天真活泼的童年时代,往往沉醉其中不能自已。

《小布头奇遇记》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小布头奇遇记》是一部寓教于乐的童话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童话""成长故事""小故事大道理",这是"十七年"给文学创作打上的深深的时代烙印。

所谓的"十七年文学",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革开始这十七年期间的文学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开始。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8)

《小布头奇遇记》封底

这一期间的文学创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以载道":突出政治、积极配合各种中心运动、密切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过分强化文学的教化功能。

一打开那个时代作品,一股浓浓的政治气息和高昂的革命热情便会扑面而来: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伟大的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与帝国主义作斗争,与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作斗争,与愚昧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9)

《小布头奇遇记》插图

那个时代,在儿童文学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教育工具论"。所谓的教育工具,"就其实质来说就是政治性,这是衡量儿童文学作品的第一标准。"

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贺宜提出:"每一篇儿童读物都应当有它的教育意义。"

儿童文学作家鲁兵也明确提出:"儿童文学,不论它处于什么时代,也不论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归根到底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文学。这就是说,它是这样一种文学,以教育为目的,以儿童为对象。"

受特定政治气候驱动、教育立场感染、文学观念影响,孙幼军在创作《小布头奇遇记》的时候,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笔触深入到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在讲故事的同时,过多地对教育主题进行解说。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10)

《小布头奇遇记》内文

比如,让苹苹、小电动机、大铁勺、黄珠儿和小金球儿等充当说教的角色,教育孩子要珍惜粮食、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等等,虽然不是刻板的耳提面命,而是将主人公带入作者设定的故事情景,让人物自己去听、去看、去体会,但教育的用意还是很明显的。

怎么看待《小布头奇遇记》这种教育童话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辅助学校教育,帮助学校一起完成对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一观点并没有错。

特别是到了今天,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11)

《小布头奇遇记》内文

但是,对于十七年文学创作来说,过分强调其教育功能,往往"顾此失彼",从而忽视了儿文学的审美功能,不可避免地减损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中国此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存在这种问题,不过,《小布头奇遇记》却是个例外。

《小布头奇遇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十七年儿童文学的巅峰之作,在今天看来仍有着无法超越的艺术价值,与作家对幼儿的认知和心里特征的准确把握,以及清新活泼的艺术传达分不开。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12)

《小布头奇遇记》版权页

在当年"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的儿童文学全面歉收的文化背景之下,孙幼军凭着他出众的创作才情和艺术天分,在《小布头奇遇记》中营造出一种纯真、快乐、美好、祥和的氛围,让儿童在充满着奇妙幻想的冒险经历中,自然而然地感受着亲情和友情的伟大力量,感受着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13)

青年时期的孙幼军

这部作品的创作目的,旨在歌颂祖国建设的大好形势,全面反映当时的工农业建设和人民公社的发展,同时,也给孩子们指点一条健康成长的道路,但是书中没有枯燥的说教,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或温馨、或轻松、或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种"双线平行"的叙事结构中,作者以一种亲近儿童的本能,去触探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让孩子在审美欣赏的同时,在心灵中深刻地接受着这些温馨的提示和引导,自觉不自觉地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保持美好的品质。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14)

中年时期的孙幼军

时间进入到改革开放的年代,相当多的"十七年文学"已经不再被人提及,甚至受到了批判,但是《小布头奇遇记》却在家长和小读者的热切反响及强烈要求下,一版再版,并于1993年进行了修改,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更富有趣味性、语言更加规范和生动活泼,使作品贴近现在的孩子,更适合现在的孩子阅读,

小布头奇遇记谁最后得到了小布头(61版和93版这两个版本)(15)

孙幼军和小读者在一起

无论是"61版"的,还是"93版"的《小布头奇遇记》,都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史学和艺术典范意义,是文学表达实现政治超越的特殊文本,是一个政治教育意图和文学趣味交织的难得的研究文本,值得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张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