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党人)建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国后改称为俄国共产党,相继与德国、奥匈、奥斯曼签订停战协议,退出了一战。
为了停战,列宁向同盟国割让了大片领土,此举引发了国内民族主义者的不满。再加之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苏俄国内的保皇党联手资产阶级与俄共打起了内战。
当时苏俄的国情非常复杂,俄罗斯族内部打成了一团浆糊,边疆的少数民族则趁机谋求独立。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版图
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在德国人的支持下,都成功地摆脱了莫斯科的控制,导致苏俄丧失了波罗的海几乎全部的海岸线,仅剩下列宁格勒一个出海口。
而除此之外,苏俄境内还出现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库班人民共和国等地方民族政权。
此时的苏俄红军一方面要跟保皇党和资产阶级组成的白军作战,一方面还要防止国家分裂,和这帮地方割据势力作战。
并且在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也组织了反苏联盟,甚至直接出兵苏联远东和高加索地区。(北洋政府也出兵了)
协约国占领符拉迪沃斯托
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对手,苏俄肯定是要积极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所以在民族问题上,苏俄创造性地提出加盟共和国的概念。
作为一个领土极为辽阔的国家,苏俄境内有许多少数民族,许多边疆地区的俄罗斯族并不占优势,如何加强这些地区的向心力,防止国家分裂,成为摆在苏俄免签的头等大事。
对此列宁提出了民族本土化政策,成立民族自治州、自治共和国、加盟共和国,建立一个多民族联邦国家。
到1922年,苏俄初步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这四个加盟国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在此注意一点,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本身也是一个联邦国家。
至二战全面爆发之前,苏联共计组建了11个加盟共和国,其国内统治基本稳定了下来。
实事求是讲,在列宁时代,苏联的联邦制和加盟共和国制度是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的,是带有伟大的民族平等性质的。
这项制度确实保护发展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语言,甚至帮助原本没有民族概念的中亚人民确立自己的民族分属。
哈萨克这些民族都是苏联建立后形成的
并且更重要的是,加盟共和国制度和联邦制度也成功地帮助苏联政府稳定了边疆局势,削减了少数民族的独立欲望。
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列宁的民族政策,要知道苏联国内的少数民族实在太多,光政府承认的民族就有128个,而俄罗斯族只占总人口的一半,且主要集中在欧洲和远东滨海地区,其他的地方都是少数民族占优势,说独立就能独立。
如此情况下,在苏联建立初期是很难延续帝俄时代的强势统治的,必须给少数民族一点当家做主的感觉,恩威并施才能让各族人民认同苏联这个新政权。
当然,斯大林执掌权后苏联政府逐渐调整了列宁的民族政策,开始将地方的权力大幅收归中央。甚至在二战时期,斯大林还以里通外国的罪名取消了很多自治共和国,也对加盟共和国做过调整。
但是作为苏联政治制度的根基之一,各加盟共和国依然还是正儿八经的政治实体,联邦制也算是名至一半实归吧。
二战后苏联确立了十五个加盟共和国
除了对内保障各族团结以外,联邦制还显示了苏联对外扩张的野心。因为作为一个将解放全人类作为理念的政党,苏联欢迎其他国家参入本国大家庭。
而联邦制就非常便利苏联“吸纳”新的成员,例如二战后,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尔多瓦就以加盟共和国的身份直接并入苏联。(还有唐努乌梁海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对此苏联表示这些国家都是带着主权自愿加入进来的,绝非俄罗斯帝国那般强行吞并,多么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