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京妈说,原创内容。
经常遇到网友咨询各种关于母乳喂养的问题,现在很多妈妈是愿意坚持母乳喂养的,但可能会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最最常见的就是:奶少与追奶。
其实,在宝宝刚出生的24小时,早期建立母乳喂养,对于日后坚持母乳喂养是很重要的,但很多新手爸妈因为没有常识和经验,往往会忽略,比如下面这两个常见的场景。
常见场景一:裹襁褓
宝宝出生后,会用红布把宝宝裹起来,裹的直直的像根小蜡烛一样,称为“蜡烛包”(医学上称为“裹襁褓”);有些人裹好宝宝后,还要用绳子把腿部缠上几圈,说是这样可以预防罗圈腿,孩子长大后腿会又直又长,更好看。
给宝宝裹襁褓,是会让宝宝有在妈妈肚子的感觉,可以减少哼唧、睡的时间也会较长。表面看上去,宝宝很乖、很省心,但从母乳喂养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建立。
因为裹襁褓后,宝宝睡的时间会长,不容易叫醒,这样就会减少母乳喂养的频率,导致宝宝早期吸吮能力差,不利于后期母乳喂养的建立。
建议做法:
可以用“肌肤接触”代替“裹襁褓”,为了使新生儿宝宝身体保持温暖,可以让宝宝趴在妈妈身上,然后盖上一个毛毯或被子。这样不仅有助增强母子感情,也可以引发宝宝的先天觅食反射,利于早期母乳喂养的建立。
常见场景二:喂配方奶
不少家长,在宝宝出生后,觉得刚出生的那几天没有奶,只要宝宝一哭就觉得可能是饿了,会给宝宝喂点配方奶喝。
其实,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利于母乳喂养的。若是在非医学原因的情况下,给宝宝先喂点配方奶会阻碍频繁的早期母乳喂养,这样就可能导致宝宝对母乳喂养失去兴趣、延缓母乳分泌增加,而且先给宝宝用奶瓶喂奶的话,也可能改变宝宝吸吮的方式,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会增加宝宝过敏的风险。
建议做法:
多让宝宝和妈妈肌肤接触,辅助宝宝频繁的吸吮母乳,通过吸吮动作的刺激,促进母乳分泌,但要注意母乳喂养的方法要正确。
上面就是两个很常见但又不利于早期母乳喂养建立的场景,那想要坚持给宝宝母乳喂养的准妈妈们千万要记住了,从宝宝一出生就做好母乳喂养的准备。
宝宝出生24小时内,如何建立母乳喂养机制?
那接下来,就来说说,在宝宝出生的24小时内,如何建立母乳喂养的机制,也就是怎么做才更利于母乳喂养,让乳汁更多。
1、最初2小时:正面肌肤接触
记得我儿子出生时,助产士把他擦干净就直接放在我的胸脯上趴了半个多小时,助产士把他的嘴巴放在乳房的旁边,他自己居然会有寻找吃奶的意识,就是从真实的看着他、接触到他的那刻起,瞬间有了当妈妈的感觉。
其实,宝宝出生后的最初2小时是敏感期。这段时间,保持正面的母婴肌肤接触,而宝宝在妈妈身上的觅乳行为可以让妈妈血液中的催产素分泌增加,那么对早期母乳喂养的建立、母乳喂养持续的时间、母乳分泌量都是有利的。
2、出生后第一天:频繁母乳喂养
前阵子,一个朋友生宝宝,因为平时总看我的文章,也多少了解些关于母乳喂养的常识,她家宝宝是下午4点出生的,回到病房后,晚上她说给宝宝喂奶,婆婆和老公都觉得“没奶、喂也是白折腾”,夜里宝宝哭,婆婆说宝宝应该是饿了,她又说给宝宝喂奶,宝宝不情愿的抱过宝宝,可以宝宝因为吃奶还不是很熟练,总掉出来,急的又哭,婆婆直接冲了20毫升配方奶喂给宝宝喝,结果最多也就喝了5毫升。
宝宝出生后,很多家长总担心宝宝会饿,其实,新生儿有两个特点是需要新手爸妈们了解的:在出生的第一天,宝宝平均每次只能吃7毫升的初乳,而且此时宝宝的胃是不能伸展和舒张的。得等到3天后,随着频繁的吃奶、容纳更多的奶汁,胃才开始舒张。
所以,不用担心那少量的初乳不够宝宝吃,刚出生的第一天,宝宝的胃很小、且不会舒张,需要的奶量本来也不多,只要频繁有效的母乳喂养,宝宝是可以吃饱的。
3、出生后第二天:催产素分泌水平增加
在宝宝出生后第2天,母乳喂养的宝宝,平均每次就能吃14毫升乳汁了。
这个时候,妈妈身体里的催产素分泌水平也会增加,而且水平越高,母乳喂养持续的时间也就会越长。
那有妈妈要问了:如何看催产素的分泌水平呢?
这里个有个专业术语——激素肤色。是指新妈妈血液中催产素水平的外在指证,如果新妈妈催产素分泌的多会有如下这些表现,当家里人观察到新妈妈有这样的表现时,要让新妈妈尽量多休息。
- 看起来好像“魂不守舍”;
- 面色潮红或有光泽;
- 精神松弛或昏昏欲睡;
- 闭上眼睛时面带微笑或似笑非笑。
等过了24小时,到了第3天、第4天,随着奶量的增加,母乳喂养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宝宝也就会越来越适应母乳喂养了;等到满月时,母乳的分泌和宝宝的奶量也会磨合出一个平衡点,也就是母乳喂养的“供需平衡”状态,然后继续坚持尽可能长时间的母乳喂养就好了。
京妈说: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从宝宝出生就开始正确的母乳喂养,并且坚持尽可能长时间的母乳喂养,对宝宝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