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儒、墨、杨、庄、阴阳家对文圣拳武术文化的影响

摘自《文圣拳武学与诸子百家文化研究》第二章“诸子百家是文圣拳思想文化的重要基础”(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私学盛行、学术自由和“士”阶层的崛起与活跃,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交相辉映,涌现了各种各样的学派,不同学派之间相互争辩,代表各个阶级和不同政治力量的学派都对宇宙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解释,提出治国方略,在思想文化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末期中国以老子、孔子、墨子为主要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奠定了中华哲学思想文化和精神。诸子百家道家(杨朱、庄子也属于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兵家、医家、杂家,以及“术数”、“方技”等都对文圣拳武学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功夫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以德化民,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等。文圣拳是中国武术中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功夫,属于内家拳术,修道修炼成圣成仙、求长生术是其重要的文化特点之一。道家起源最早源于黄老之学,以春秋末年老子有关“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用“道”阐述世间万物的本质和变化。道家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老子将“道”概括为普遍的包罗万象的最高哲学概念,构建了以“道”为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生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动之为分,静之为合,周而复始,阴阳互补,相济相克,永不停息,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思想。帛书版《老子》:“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阐明了有无的先后问题,奠定了有由无而生,无为有的根本的哲学方法论。道家是诸子百家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影响着中华文化各个领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以及对哲学、文化、宗教、科技、艺术等等都影响深远。《道德经》中的“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周易》中的“太极即一”“阴阳交合”等哲学思想转化为以柔克刚、顺势而为、整体合一、中正和谐、化发一体等武学理论文化,是文圣拳武学的重要哲学思想内涵,是其武术运动理论的重要基础。

文圣拳尊“道”而贵“德”,是道家功夫在中华武术中的重要代表。文圣拳学具有五大特点,即古朴、自然、平衡、整体、意气,这些都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思想。据传成书于战国时的《黄帝阴符经》,在理论上涉及养生要旨、气功、阴阳五行、八卦、兵法、天文历法等方面内容,作为一部高度精炼的道教经书,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等,它依天地自然的运行之道,法从阴阳消长变化之理,行五行相生相克之术,这些思想理论是文圣拳武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被历代文圣拳修炼家所尊崇和重视。《黄帝阴符经》:“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历代文圣拳圣贤先师和修炼成就者,修道家阴阳大法,习奇门遁甲之术,修炼九宫八卦阵法,趋吉避凶,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用于军事斗争艺术与实战技击,胜敌于无形之中。文圣拳是中华武学中“武医融合”、“武兵融合”、“武道融合”、“武德合一”的代表性拳种。

诸子百家道、儒、墨、杨、庄、阴阳家文化中,对中国武术理论建设起重要影响的主要体现在道家。文圣拳文化中崇拜自然之太阳,崇尚光明,其失传的武林秘笈是一部“太阳真经”,也称“无字天书”,它尊重天道自然,以自然为师,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天道观。道家的“道气论”与辩证法是文圣拳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道”是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最高追求,道家的思想文化是文圣拳武学的精髓。文圣拳以文道、圣道、武道、兵道、医道,天道、地道、人道“八道”文化为基本内涵的武学文化,在中华武学中独具特色。“八道”内涵阐述:“天道,地道,人道”(《试析文圣拳的天道、地道和人道》(《文圣拳武学三部曲》之三);“文道,圣道,武道,兵道,医道”(《文圣拳武学文化探索研究》,2014年10月《中华武术会刊》杂志刊登,2014年第10、11期《武魂》杂志连载)、(《文圣拳》第二部武学研究系列丛书之23—101页)。文圣拳之“八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深奥精微,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涵盖八方;道通天地,神秘玄妙;天地之性,文武之道;道法自然,德配日月;一张一驰,阴阳平衡;相得益彰,和谐共生;八道合一,九宫归一,天地大道,万法归一。文圣拳“八道”文化得天地造化之机,具旋转乾坤之能,通阴阳变化之妙,一通百通,得一道而通万道,通一道而扬天下。

文圣拳武学思想,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圆通武道,和谐共生,万法归一,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它受中国传统的人天观和整体观的影响,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武德,讲武学。它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术相结合,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把拳术中的螺旋缠丝运动与中医学的人体经络理论相结合,充分激发人体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本能,达到健身养生、延年益寿与实战技击功能。几百年来,它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保留着古朴自然,简单实用,养生与实战为一体,二次呼吸和二次、三次发劲为特色的独有风貌。由于文圣拳独特的功法修炼体系和修持方法,使修炼者中长寿老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步松”的说法,故人们又称为能使“弱者强、强者仁、而仁者寿”的“长寿拳”。

儒家是诸子百家的重要学派,由孔子创立,再由孟子、荀子等人加以发挥。儒家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主流,它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追求性本善,讲仁义,礼,中庸,重视文武教育与道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关系,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道德,主张教化和仁政,提倡“以和为贵”“中庸”“过犹不及”等思想,这对中华武术文化道德理论体系的建设有着深刻影响。孔子是一位积极推行文武兼备之学的教育家,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提倡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重视学生掌握武勇技艺素质和勇敢精神的培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使儒家思想处于主导地位开始影响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文圣拳发源于孔孟之乡济宁地区,深受儒家文化浸染,对武德礼仪与行为规范及修身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儒家核心就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都对文圣拳武德内涵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文圣拳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仁义”为内核的伦理思想,讲求道德品质的修养,讲求德艺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善良、诚信、正义、热爱和平等美德。文圣拳的“五戒”,脚不踏是非之地,眼不观花红柳绿,手不取不义之财,口不传他人是非,耳不听闲言碎语,就深受《论语》卷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影响。同时也受《道德经》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等文化影响。后世文圣拳修炼者遵循“不惹事,不生事,自然无事”的信条,并将之作为修炼武学的要求与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文圣拳门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一、爱国爱家,遵纪守法;二、尚武崇德,尊师重道;三、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四、忠孝仁义,团结友爱;五、惩恶扬善,匡扶正义;六、光明磊落,自强不息。七、仪表端庄,谦虚谨慎;八、崇尚科学,求真务实;九、严守门规,厚德载物; 十、持戒修行;永振武业。文圣拳九不准:一、不准欺师灭祖,二、不准不忠不孝,三、不准惹是生非,四、不准称王称霸,五、不准无礼忘义,六、不准调戏妇女,七、不准仗势欺人,八、不准妄自尊大,九、不准逞勇斗狠。强调文圣拳一脉传承,有目无师长或道德败坏者,师训之改过,必要时予以清理门户,以消后患。戒忘师忘本,习武之人,不管习多少拳种,武功多么高强,声誉多么远扬,切莫忘师忘本、不尊师长。

武术礼仪是武德的表现形式,是在周王朝贵族所习“六艺”与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武术的礼仪很多,特别是“抱拳礼”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儒家文化的礼教思想。传统武德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拳种派别有不同的要求,但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如重视血缘关系,尊师重道,谦虚好学,遵守礼仪,尊老爱幼,提倡习武者以修身养性为宗旨,树立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的民族气节和以武济世、扶危救困的爱国精神等。在华夏文明史中,道德与人类生活共始终,广泛渗透于生活各个领域,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维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武之大者在于德,有大德方能成大器;唯才唯德,能服于人,以道御术,内圣外王。文圣拳崇武慕德,修炼文圣拳要先学做好人,习武以先修德为要,存敬畏天理之心,以谦恭的态度向古圣先贤学习,以清净之心悟天道之奥秘,以圣贤之心悟拳法之道。文圣拳的礼仪道德、技术风格、养生理论及发展观中都充分体现着儒家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内涵。文圣拳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刻的拳种,过去也称“儒门”和“圣门拳法”,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传播儒家思想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墨家是战国时期与儒家争锋相对的学派,在当时都是一时之显学,有“非儒即墨”之说,墨学的影响曾一度在孔学之上。《孟子·滕文公》:“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可见墨家在当时的重要影响。墨子早年师从于儒者,后弃儒创墨,故虽墨家大多数主张与儒家对立,但也深受儒家影响。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它的思想文化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墨家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兼爱”“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维护公理与道义,提倡人与人之间不分贵贱,平等互爱,反对人与人之间互争互害的“别相恶、交相贼”。主张非攻救守,反对无故“攻伐无罪之国”的侵略战争,即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以“非攻”争取天下和平。倡导“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表现出的主持正义、追求和平,以及平等、侠义的思想,这些都对中国武术思想和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墨者崇尚武力,轻生死、重承诺,英勇无畏,精忠报国,这也是中国武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墨子之门多勇士”陆贾《新语·思务》,

墨家重视俭朴,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吃苦耐劳,踏实能干,舍己为人,均武艺高强、慷慨侠义之士,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孟子曾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提倡“尚贤”“节用”,崇尚贤能,尊重人才,倡导勤俭朴素的生活。中国武术发展继承了墨家的思想和文化,以 “墨子”、“庄子”为代表的 “侠客” 与“江湖”文化,对于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对现代武术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墨家思想成就了当时的侠士精神,对中国几千年来任侠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侠义精神是中国武术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特质,对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荆轲》:千古墨侠名荆轲,盖聂句践识不多;士为知己身先死,击筑悲歌易水别;纵有三千壮甲士,五步之内唯有我;击而不刺为兼爱,从此天下一中国[卢飞宏]。墨子的“兼爱”思想和侠士的重诺守信、见义勇为、扶危济困、舍生取义,救危扶困、施恩不图报、不恃强凌弱等侠义精神,焕发着社会正义感的思想光辉,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武术德行思想所崇尚和倡导的,对中国武术德行思想的形成及武术技艺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墨家有着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实践性,对后世武术团体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墨家曾是战国时期的影响力最大的学派,但是到了战国后期走向了衰微;到了西汉时期,由于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统一政策,以及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在西汉之后势微,逐渐由显学变为绝学。但其坚守理想,言行一致、不为私利所动的人格节操,见义勇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却流传于世,在各个时期都有鲜明的表现。墨子墨家通过亲身实践为墨学在先秦乃至整个华夏文明体系中奠定下不可动摇的地位,它博爱、平等、非攻等思想,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仍然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传承武术发展需要重视墨家思想,墨家文化为文圣拳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文圣拳中国武士文化的重要的代表,继承了先秦武士的精神和文化,遵循智信仁义,崇尚任侠精神,历史文化积淀对文圣拳性格、气质和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武士颂》(即:华夏民族武士风,逐鹿天下逞英雄;勇武忠信行大道,舍生忘死为苍生。 恪守天理第一要,文武相济显神能;不畏强暴匡正义,仁者无敌万古名([卢飞宏])与《国士之风》(即:慷慨悲歌国士风,千年沧桑万古名;铁骨豪侠担道义,重义轻生华夏兴;英雄自古多磨砺,心怀寰宇悯苍生;三教一体圣贤出,混沌乾坤大道明([卢飞宏])比较全面地诠释了文圣拳武士文化的精神和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以道家为本,而诸子百家大多都渊源于道家。如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法家的韩非子的核心思想源于道家,韩非子的老师是儒家,“阴阳家”也实质属于道家支派。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它借鉴了《老子》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加完善、系统的理论,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富有深刻的哲学理论构想,学问被称为“阴阳说”。阴阳家的“阴阳”和“五行”思想在战国时与道家、方仙道思想融合形成黄老学派,后来道家也吸收了它的部分内容。武术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明沃土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思想,在发展历史进程中文化深受阴阳学说的影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易经》是阴阳家思想理论基石,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它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这和道家所秉承的构成世界的概念《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相通相同。“五行”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东西,最早出于《尚书·洪范》,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强调整体观,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五行学说经春秋战国至两汉的发展演变,在相生相克思维的基础上,又附之于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元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系统模型。无论道家、墨家、医家、兵家、儒家、史家、杂家都精通“五行”,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在历史观上,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中国历史上各王朝以金、木、水、火、土五德传承,这也是华夏正统观的重要内容。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其“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与统一整体思想,是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文圣拳整体观和功法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核。道家、阴阳家及兵家对中国武术文化影响有一段著名的“越女论剑”论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剑术综论,道出了上乘武学的奥秘。

纵横家,诸子百家之一,是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学术流派,由谋圣鬼谷子创立,《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战国者,纵横之世也。”“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纵横之士智能双全,朝秦暮楚,翻云覆雨,但不乏仁义之辈。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乃仿生导引养性、涵养志意之法,本经意为基本纲领,阴符为隐秘的符言,深奥神秘,可有悟但不能道出精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腾蛇”、“散势法鸳鸟”、“分威法伏熊”、“转圆法猛兽”、“损兑法灵龟”,“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 ,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这些都对文圣拳文功修炼和修道养德、调神调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鬼谷子兵法与“本经阴符七术”对文圣拳武学文化“文道”“武道”“兵道”等具有重要影响,也是阴阳兵法的重要内容。《黄帝阴符经》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兵家)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同为“阴符经”,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各有侧重和所长,均为历史文圣拳修炼者所推崇和重视。

“士”是指中国古代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属于底层贵族,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由武士蜕变成文士,他们不少人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驳,并且成为当时推进社会变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尚操守,重然诺,抗强权,守气节,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高尚的人格情操和道德风范。“士”是华夏文化真正的承载者、继承者和弘道者,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抱负,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具有牺牲和奉献精神,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和不屈的脊梁,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士志于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有风骨,有精神的,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具仁爱之心,奋勇争先,不畏强权,舍生取义,勇于担当,自尊自爱,自强不息,侠肝情怀。“士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最为崇高与最为宝贵的文化,它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它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士”是中华文明的脊梁,它的精神是勇气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核心精神的骨髓和宝贵的精神支柱。我们的古代文明几千年不断绝,就是因为在各种危难关头都还有这些“士”的存在,他们顶天立地,奉道而行,践而实之,虽九死而尤未悔者,或重然诺,讲信义,或临危不苟,忠肝义胆,甚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才是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和精神。华夏文明的本来面目就是崇文尚武“士”的精神,弘扬“士”的精神和文化,对于推动中华文明进步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士”的精神是中国武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士文化”是文圣拳武术思想文化的精神追求。诸子百家“士”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对文圣拳武学文化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历史上众多文圣拳弟子在八卦教和义和拳旗帜号召下,在反清斗争和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中前赴后继,虽屡遭清政府残酷镇压和迫害,但其斗争从未停止过。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文圣拳弟子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涌现出一批惊天地、泣鬼神、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1938年,江苏丰县师寨镇魏堂村魏承知、魏承相等一批文圣拳弟子投身革命运动,魏承知时任中共丰县县大队第四分队队长,当时丰县县委在欢口镇刘桥村召开抗战工作会议时,由于情报泄露,被日军包围,在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的情况下,魏承知、魏承相等凭着高超的武功与县大队其它同志一起与日军展开了英勇拼杀。为掩护组织,魏承知带领突出队主动引开敌人,战斗中魏承知手握大刀砍杀三个鬼子,砍伤鬼子数名,为组织安全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魏成知被日军包围,身负重伤,英勇不屈,壮烈牺牲。一起参加战斗的魏承相被鬼子的坦克从身上轧去,由于他内功深厚、身体强健,当时他只是断了两根肋骨,鬼子认为他已死去,战斗结束后被群众救起,保住了性命,养好伤后又继续参加革命。解放后魏承知被丰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丰县文圣拳弟子参加革命是文圣拳门的一个缩影,他们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文圣拳实步架传承人、一代宗师山东郓城侯先全(1917—1989),文圣拳活步架传承人、一代宗师山东汶上宋如一(1916—1991),都自幼习家传五步架功夫,早年身怀报国之心参军救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事业作出了贡献。向为民族解放事业付出牺牲和贡献的文圣拳先辈们和英雄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文圣拳武脉滋养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将之成为优良的民族文化“基因”,永远发扬传承下去。

2022年11月15日

文圣拳是内家还是外家(道儒墨)(1)

文圣拳是内家还是外家(道儒墨)(2)

文圣拳是内家还是外家(道儒墨)(3)

文圣拳是内家还是外家(道儒墨)(4)

文圣拳是内家还是外家(道儒墨)(5)

文圣拳是内家还是外家(道儒墨)(6)

文圣拳是内家还是外家(道儒墨)(7)

作者: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共产党员,武术世家,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当代武术名家,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2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