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海著《黄河传》连载08

《黄河传》

张中海 著

黄泉图全部章节在线阅读(张中海著黄河传连载08)(1)

第二章

奔突与融合(青海)(二)

走出巴颜喀拉:从官仓峡到“小三峡”

史诗般的黄河,既是地理,又是历史。

松蕃草原以上第一个峡谷,是阿尼玛卿山脚下的官仓峡。与以后海拔日渐趋低的峡谷相比,这个峡谷好似还在天上,站在谷口,白云就在脚下翻卷。

面对不可逾越的阿尼玛卿山,黄河知道仅凭一己之力,无法与横亘连绵的巨峰对抗,直到集合起沿途溪流和雪山融水后,才把官仓切成一条峡谷。第一条峡谷。这时候的她,羽翼未丰,即便在若尔盖又集合起白河、黑河两支力量,但还不能恣意妄为。为了绕过又一座挡在前头的雪山—岷山,她只能绕 180°的弯,转过身子,从阿尼玛卿山西麓,向偏北方向前行。

黄河九曲十八弯。九,意取其多。河从源头到入海口 5464 公里,其间,180度的大回转3个,90度的折角4个,其他众多曲弯数不胜数。贴着阿尼玛卿山从青海久治县门堂入甘肃玛曲,而后从南、东、北三面环绕玛曲,形成 180 度大弯之后,又从玛曲北隅重回青海,经海南藏族自治州,进入黄南藏族自治州。其间,有拉加峡、石羊峡、野狐峡、龙羊峡。从黄河沿冲直东到龙羊峡,直线距离不足500公里,而它环绕阿尼玛卿山和穿越以上山峡的路程,却足足满了1500公里。

目光掠过眼前的阿尼玛卿,最高最远处是巴颜喀拉。这时的朝阳,正照在它的高峰之上,也普照着同样积雪皑皑的阿尼玛卿主峰,千峰万壑浴一片金光,山顶是冰清玉洁的世界,山腰则是潜流暗涌的清泉,羚羊在山涧攀缘,麝鹿在溪中饮水,林莽与雪峰间,间或灵光一闪的则是已成稀有的雪豹……这里的每一山涧、每一草木,都留下了黄河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怎能不让她踏上征途前流连又缠绵!

一曲三折,缘于阻拦。神州千山万壑,哪一座小丘不想参天?哪一道溪流不梦想大海?但走出去的毕竟还是少数。

河出阿尼玛卿山脚下川、甘、青交界的官仓峡,来到青海境内的“小三峡”。

从河卡小镇出发,沿河卡草原东行30公里许,转共和县通往贵南县的沿河公路,不久你会发现草原戛然而止,前面出现一条又宽又深的丫形巨壑,将河卡草原与对面的贵南草原截然分开。凭空鸟瞰,汹涌湍急的黄河就在脚下,像一条桀骜不驯的灰色巨龙,于谷底夹峙中,咆哮,冲撞,那气势仿佛非要把整个峡谷撼倒才肯罢休。

原来,黄河从川、甘、青交界的官仓峡穿过,再过青海境内的拉加峡,进富饶美丽的唐乃亥后,已来到远近闻名的尕玛羊曲。尕玛羊曲,藏语是河水向右旋转的地方。这里,黄河掉头向北而流,并形成一个巨大漩涡。

往下,则是地势险峻、峡谷相连的石羊峡、野狐峡和拉干峡,后人把它称之为“小三峡”。

石羊峡全长三公里多,峡谷宽一般都在 10 米左右,最窄的地方石羊似乎可一纵而过。石羊峡两岸地势低回平坦,河岸陡直深邃,峡谷峻而不险,犹如葫芦的脖颈。河水流出石羊峡后,前面是一个半方半圆的平坦沙洲,滔滔黄河在这盆地稍稍喘息之后,便来到野狐峡。野狐峡既高又窄,远望犹如一座巍巍石门,相比于它之上的石羊峡和之下的拉干峡,野狐峡之险不禁让人望而却步,但只要踏足这里的人,都按捺不住一探究竟的冲动。

探野狐峡,只能先到峡顶。从峡顶到峡底,坡度大致60度至70度,个别局部则直上直下。只一条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上下至少需要三个小时。

忽而满坡卵石,忽而粉尘沙梁,忽而陡直崖坎,忽而峭立石壁。及至半坡,山体突然奇危谲诡,岩石嶙峋,石隙中冒出清泉,喷珠溅玉,飘然落入河底。

紧贴悬崖,攀至峡口西岸一小稍能立足的坎台,只见狭长约 500 米,两岸峭壁却有200多米,40层楼那么高。峡底仰望,峡壁拔地摩天。峡顶之间只一线之宽,整个峡谷窄如甬道,深不可测,立台坎俯视,河如巨龙翻滚,又如万马奔腾,那志在必夺,走出巴颜喀拉的气势,舍我其谁!

就是这汹涌澎湃的大河!就是这花岗石坚硬的石峡,就是这一滴水也被摔成八瓣,顷刻间乌有,而当它汇成大河时,却斩关夺隘,移山填海……

从河底再攀爬至崖顶,再回头一看,蓦然发现河卡草原与对岸的贵南草原几乎一样高,一样平。看来黄河没有流经此地时,隔峡相对的两大草原是连在一起的。

这种直观印象,果然被地质学家验证。3.3万年之前,青藏高原经过抬升、夷平,又抬升的第三幕后,河在距目前河面之上88米高的高处流淌;距今2.6万年左右,河切至河拔54米之下,后又切至目前一级阶地的河拔16米之下。黄河从胚胎发育至一统大河形成源于地质运动,距今120万年至6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黄河干流切入青藏高原;以后的共和运动,河又切穿龙羊峡,高原达到现在高度,青海湖由此孤悬天外。而在距今3.38万年前后,黄河才溯源冲刷切开贵南南山,形成野狐峡上下“小三峡”。

第二曲藏民的出牧节:顺着河流的方向

“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贵德,坐落在上游龙羊峡和下游松巴峡之间的川谷。黄河进入贵德,已进入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区,水土流失已经开始,为什么仍然清呢?河入贵德前,流经之地大多是基岩峡谷,如野狐峡、龙羊峡,带入泥沙量少,加之贵德盆地良好的植被等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经过了上游龙羊峡水电大坝和拉西瓦水库沉淀。

2015年6月25日上午,我就见识了贵德清湛的河水。半米以上水深,河底下的石子清晰可数。

从野狐峡折向东北90公里,即龙羊峡。沿悬崖峭壁上新开的山路一路向下,就见好不容易冲决出野狐峡束缚的黄河越来越细,最后终于被两岸高山挤成一条大蟒,蜿蜒在深深的峡谷里。由于再一次被挤压,它也就再一次焕发出固有的野性,扭动的身子如狂飙旋卷,发出一阵接一阵的怒吼。

再往前走,就看不见了,眼前一片起伏不平的黑黝黝的山岩挡住了视线。

转过山岩,忽然一片汪洋展现眼前。洋?是的。相比源头那两眼、千万眼暗自涌动的泉和星宿海,这当然是一片“洋”了。

人造的“洋”。龙羊峡水电站枢纽大坝。1955年黄河综合开发规划中最上游一个工程,黄河梯级开发中的龙头大坝。

从山上俯瞰,龙羊峡“汪洋”是一个巨大盆地,千万年来,龙羊峡谷就如上游野狐峡一样,被黄河切割,一厘米一厘米地切割划深,200米的深堑,最宽处只有30多米。在这里,漫长的地质年代也许是以百万年计,但你一眼就可以直观地发现或领悟地质变迁在一条河流形成过程中留下的痕迹。道路两边的崖壁,本来还是从上到下的绿装,接近贵德就变成了暗红,再往前走,红又变为黑,山形巨大如魑魅怪兽矗立在峡谷两面。特别是在夏天,忽晴忽雨,雨后的崖壁在迷雾中更加梦幻,此恢宏气势所造就的美妙山河,地质学称为丹霞地貌,也源于黄河的切割。

最有代表性的阿什贡七彩峰,从山谷狭长的羊圈湾开始,西至达卡沟口,峰丛由红色、橙色、青灰色以及白色等七种不同颜色的砂砾石、砂岩、亚黏土等层组成。在近于水平垂直裂隙发育的岩层区,由于黄河千万年以来的切割,故形成了石峰、石柱、石墙等地貌形态。地质学家的解释是这样的:数万年前的地质运动使贵德盆地结束沉降而开始隆升,河湖溯源冲刷,先切穿松巴峡,后逐渐切穿早更新世100多米厚的河湖相地层,造成阿什贡一带底层的挤压、破碎、逆掩,使不同世纪积累不同颜色的地层变形,形成了峰丛地貌雏形。黄河切蚀作用伴随气候的变化,在距今7000年左右达到高潮,此时,阿什贡下第三系红岩层进一步抬升,黄河坡地带冲沟密集发育,本地区峰丛地貌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段的黄河也由原始湖的胚态发育成河。

世间万物的发展似乎都如这河流—当然是大河,束缚和阻挡反而产生强大反作用力。在此前后的峡谷中,黄河以每秒3米以上流速左奔右突,天地轰响之间,黄河似走完它第一轮的峡谷历程,到达兴海县的唐乃亥。

在经过阿尼玛卿山下 180 度的唐克湾之后,受共和古湖及周围山地的影响,黄河到唐乃亥又是一个近似 180 度的 S 型转弯,从而形成黄河第二曲。

第二曲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衔接区,以拉加峡凤凰山为标志,两大高原的两种地貌形态各异,相互对比,又相互吻合地衔接一起。从这里往上,属于黄河源地区,地质地貌上,高山、深谷、草原、溪流、冰川各异;往下,开始有农业出现。

这里,有黄河水利委员会所设水文站。在唐乃亥水文断面上,黄河在深深的河槽中汹涌奔流,两岸呈多级地台递升,河岸全部是大小不等的鹅卵石,似乎随时都会滑入河中,但你上去用脚踹一踹,却发现它们是一个坚实的整体,似乎用混凝土凝铸,这是地壳抬升过程中火山岩浆的高温作用所致。这种地貌,青藏高原河段常见。

八个民族居住于此的唐乃亥,仍以藏族为主。4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个没有人烟的荒滩。是顺河而下的藏胞,首先发现了河谷。

藏民生活离不开帐篷、牦牛、羊、糌粑。所有家当,都装在几个皮箱或木头箱内,以便搬运。一般情况三月搬一次家,以寻找更好的牧场。客人进帐,要沿着右首方向行进,然后坐在主人预先铺好的毛毡上。

毡房是牦牛皮做的,里面有铁炉子,进门的地方堆着燃料—一堆晒干的牦牛粪;门的另一侧,则是齐腰高的一堆固态酥油。

石制的灶具,搬家转场时则留在原地,等再一年这个季节转牧到这儿,它就像老朋友,还在这里等着。

一只袖子耷拉在外面,是为了随时穿上,当风雪突然来临。天气晴好时,则褪下袖子半敞着怀。这样一种习俗,是为应对冷暖无常的天气。

家当多少,标志是“腿子”,这个六口之家,拥有1750只羊,195头牦牛,8匹马,外加一部卡车。卡车也有四条“腿”,不知在不在他们的“腿子”数里。

瞧,女主人镶着水獭和豹皮的锦缎服饰,足以让天下公主羡慕不已。项链、宝石、珊瑚,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银饰,都戴在头上或缀在背后的“ 热瓦”上,头发上、帽子上、衣襟上。藏人不设防,藏区也不是内地闹市,心地坦荡,人就漂亮。

牙齿白;眼睛,比草甸子上的泉水还清还深;脸黑,那是太阳晒的、风刮的,是健康色。因为觉得漂亮,所以干起活来也有精神。他们不仅白天骑马照看牛羊,一大早起来,就已磨好了青稞,挤好了牛奶。青稞面用奶油一和一拌,攥起来就叫糌粑。那是藏胞除去牛羊肉之外的主食。

磨青稞用手摇石磨,走到哪里都得带着。像内地一样,帐篷里或草地上那一缕炊烟,是他们称为“额吉”的母亲燃起的。

帐里做糌粑,帐外挤牛奶,那放牧也往往是女人。一早出牧,晚上九点才回来,从早到晚,陪伴的是牲口。而男人擅长的往往是骑马、打枪、饮酒……

正对着帐门的是神龛,一张观音像,是佛教中救苦救难的慈悲菩萨。

而悬挂在帐篷上花花绿绿的旗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就像转经筒转一遍就等于念了一遍经一样,风中作响的旗幡发出的声音也是经,这样,他们就随时聆听到神的声音,也通过经幡,让自己诵经声直达天庭,以保一年四季的平安和牲畜的茁壮,当然,也包括了草原的丰美和黄河日夜不停地流淌……

一团雪放进锅,烧沸了就是水。锅里放上酥油,再加牦牛奶、茶叶和糖,就是酥油茶了。藏胞很少吃蔬菜,以喝茶代替吃蔬菜。

六月的雪给已经换上绿装的草原又增加一层妖娆。虽然气温急剧下降,但是牧民知道,一年的春天已经来临,憋了一个冬天的牛羊该到远处的草地上撒撒欢、吃个饱了。

位于四川西北边缘的松蕃草地和甘肃甘南的玛曲草原,同果洛草原一样,春暖花开,一家一户的牧民都赶上牛羊,各奔东西。春天分手,滴水成冰时再相会,宗教讲究仪式,这临行前也有一个仪式:火把、旗幡、酥油香气和马儿的奔腾,还有高扬飘洒在空中彩色的纸片,这是一年一度的出牧节。

出牧节的一个重要项目是赛马。

赛马顺着河流的方向。他们相信,如果胡乱选择一个方向跑,那就会打乱神给予的和谐,自己也会遭报应。

黄泉图全部章节在线阅读(张中海著黄河传连载08)(2)

简介:张中海,1954生于山东临朐,业余诗作者。

落生时挨饿,上学时停课,没毕业就业。1970年代以农为业,诗为余;80年代以教为业,诗仍余;90年代以商为业,余不见。后业终,余存。余孽。

最后一代标本式农民;新中国第一代农民工(民办教师)、第一代新兴资产者(“二道贩子”)。上世纪80年代末有《泥土的诗》、《现代田园诗》、《田园的忧郁》三种;2016年后有《混迹与自白》、《雁哨》五本诗集。另有传记文学《黄河传》。

黄泉图全部章节在线阅读(张中海著黄河传连载08)(3)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征稿进行中

黄泉图全部章节在线阅读(张中海著黄河传连载08)(4)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