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解象(1)概

汉字概的本义:量米粟时刮平斗斛(hú)用的木板。量米粟时,把木板放在斗斛上刮平,使之符合度量标准。

概,甲骨文字形,是由木字旁和既两部分构成的,木字旁代表那片小木板,既的左边是器皿盛着食物,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吃完了一抹嘴巴掉头而走,说明动作已经完成。

概,表示量米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做好。可见汉语并不是粗暴地刮平意念,刻意地去寻求那种所谓的本质属性,而是用具体的象原汁原味地保留住事物的本来面貌。

怎么从字形分析(概字从木从既)(1)

量米器具 小木棍就是“概”

概念这个词,从西方翻译过来,译得颇为高明。概念,就是把意念、念头刮平。这与西方理性求共性去差异化相对应,也就是抽象的方法。

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个概字,用一块小木板刮平斗斛上的米,这样一个物件、动作或者说事儿,延伸到观念领域,居然能让人领会把意念、念头刮平这样抽象的意义。汉语思维用的是取象会意的方法而不是抽象的方法。汉字拥有这种神奇的会意功能,能用具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意义美妙地传递。

追问下去,具体的象是怎么产生的?也许,拿拼音文字跟象形文字做比较,容易说得更明白些。

拼音文字是用声音(能指)来指称对象(所指)的,用字母拼成词描摹的是声音,例如用 a p p l e 这5个字母拼成一个声音[ˈæpl],这声音本身并没有意义,用声音所指的对象 才有意义。所以主体只有借助声音去指称客观对象才能思维。声音-对象,能指-所指,主体-客体,两两分列,这就是拼音文字思维必定取主客二分的语言学根源。

汉字则不同,汉字的声音不能直接指称对象。如,概、钙、盖、垓……,一大堆同音字,无法仅仅根据声音来确认所指的对象。汉字是象形文字,描摹的是一个形体,比如那小木板;甚至可以是一个场景,比如用小木板刮平斗斛的米。这样被描摹下来的形体或者场景已经不仅仅是它们自身,而是被赋予了意义。造字者在创造概这个字的时候,不是为了告诉你,它所指的对象是小木板,而是借助于小木板刮平的功能,引伸到精神领域,表示一种思维方式。所以汉字所描摹的是含有意义的象。

为您链接

象思维(2)概念与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