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影音发烧友都在玩什么?怎么玩?
2017-08-10 影音CN
当下影音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35-50岁之间。但毫无疑问,整个市场的未来在于年轻人。与过去老一代的发烧友是从收音机、CD、音响、功放等影音器材直接入行不一样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更多是从耳机、数码、微投等小型产品入门的。特别是对于90后年轻人而言,从小就开始面对着丰富而品类繁多的个人娱乐产品,那么,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影音发烧友的呢?他们都在玩些什么?都在怎么玩?他们对国产和国外品牌有怎样的态度?他们在未来会投入更多精力去玩吗?这一期影音中国在线沙龙,就上述的相关问题,邀约了一批90后影音发烧友,一起来聊聊,他们关于“发烧”的故事。
嘉宾:
Alen庞浩伦(90后)
张丹蕾(生于1991年)
沈浩(生于1993年)
小燕子(生于1993年)
冰红茶(生于1994年)
玩出属于我的精彩
Alen庞浩伦
我叫Alen,全名庞浩伦,一个普通的90后,爱好Hi-Fi已经有十余年了。以前也曾经DIY过很多器材,后来都转让了。现在手头上玩的器材有Prism sound Orpheus解码、真力8040B音箱、linn majik ds、奥图码激光投影仪、HD800耳机、HDVD800耳放、德律风根电容麦等等的设备。在客厅做了一套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影院,真力给我带来声音完美的体验。在书房则做了个小录音棚,方便平时制作一点小作品和朋友和网友分享。
我热爱影音主要是因为父辈经常会听很多8090年代的香港乐坛歌,80年代的香港乐坛是一个光芒四射的时代,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各显风骚。林忆莲的好感觉、陈慧娴的清新纯真、杜德伟的黑人味道、黄凯芹的低调沉稳都有各自的市场。90年代的香港乐坛更为辉煌,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大天王等。
在购买影音产品方面一般都是看见比较心动的设备就会迫不及待的买回家,烧友的心态,大家都懂的。至于家人也是非常支持的,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可以打开音响,欣赏各种喜欢的音乐。又或者累了回家躺下通过手机打开linn播放器,播放一段优美的交响乐,泡杯功夫茶休闲的喝那都是减压缓解压力的好办法。有时候志同道合的朋友上来家里家访,更是流连忘返还想快一点下一次再来,因为声音实在太优美了。
说起器材里面比较难忘的,莫过于linn数码流播放器和真力8040监听音箱,为什么这么说呢?linn数码流播放器素质,深不见底耐人寻味,搭配合理的linn声音让人流连忘返,人声带着浓浓的香甜味扑面而来,高频非常通透飘逸,低频深沉而有满满的包围感。玩好linn数播可谓费尽心思,系统接地、电源线搭配、光纤搭配都是非常重要,linn比较适合能量型的电源线,例如线世界、卡达斯都会是很不错的选择,而接地必须单点接地,根据实际情况感觉效果最好是在解码处接地,那么其余功放就用插头隔开不再接地了,否则声音就会不对。
至于传输方式,我认为光纤是最好最好的传输方式了,玩过上万元的同轴线,但是始终共地带来对声音的干扰是没办法排除的,最后只能选择了玻璃光纤。还有网线选择,也许是linn的一个设计缺陷,为什么这样说?经过研究,linn播放器搭配不同网线有千差万别的效果,其实是由于网线插座一个防雷电容把双绞线和PCB地线相连了导致的。而真力监听却拥有着一直梦寐以求的“平直频响声”面面俱到的声音,很多烧友认为平直品相的声音是淡薄的、直白的。其实这观念是不正确的,声音就像一条绳子,长度一共就这么多,这里往上提了、那里往下拉了,绳子就短了,听到的信息量就会变少甚至走样,因为频响隆起的地方会把平直的一部分听觉掩盖掉。所以真力的性能,无疑是不想被功放和喇叭线材之间搭配玩弄的最好选择,让我可以静下心来欣赏音乐,而不是“被音响玩”。
作为Hi-Fi狂热者的我遇到什么音响展、唱片展,肯定恨不得多兜几圈多看点器材都不愿意去吃饭。平时也很喜欢在耳机论坛、hifidiy论坛灌水发帖分享经验和看别人的经验。也加入广东少有名气的Hi-Fi群,认识了一群“同志”偶尔互相家访取经。
对于影音器材的选择,如果在国产和进口品牌之间选择,依我个人感觉,还是进口器材比较兼容性百搭和性价比方面高一点,毕竟要成为一个国际品牌是需要历练的,并不容易。这一点,做过一些国产产品白老鼠的烧友会深有体验,有比较才有伤害,当然不是说国产器材不好,国产器材里面也有精品,不能一概而论。但作为用户,选择知名的进口品牌,无疑是比较保险的选择。
我觉得作为年轻的烧友,和传统老一辈烧友最大的区别是对于音乐载体的变化,老一辈比较喜欢磁带、黑胶、CD等富有仪式感的载体去播放欣赏音乐。而我们年轻一辈会更看重便利性,当然黑胶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现在也有复兴的趋势和条件。网络时代发达的现在,获取数码流变得更加容易,把CD通过专业CD机转换成数码流文件也方便存储,播放也变得更加便利,只要拿着手机或者平板就可以控制选择播放自己喜欢的曲目,还可以搜索。数码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解决了以往一大群朋友过来家访反复更换CD播放时候失误导致CD损坏刮花等等的问题,烧友对自己珍藏价值昂贵甚至稀有的唱片也会比较耿耿于怀,数码流刚好免除了这方面的担心。年轻一代会更加喜欢数码流这种播放方式,其实播放方式并无好坏之分,搭配得当的器材经过好的调校,一样和CD是很难分出胜负的。
未来一两年,会比较关注4K或8K的80-100寸液晶电视的产品,毕竟激光投影使用不是太方便,只是一个过渡性的选择。大尺寸的液晶电视产品无疑是更加优秀的选择。
HIFI常相伴,音乐永相随 一位90后烧友的自白
张丹蕾(生于1991年)
作为一个卡在80后和90后之间的91年生人,总感觉自己玩的东西就跟自己的年龄一样尴尬:从老一辈烧友玩的CD,到新一代烧友玩的随身,从老一辈烧友听的古典,到新一代烧友听的ACG,我似乎统统都有所涉猎。大概也是因为这样,自己才可以和各个年龄段的烧友都相谈甚欢,交流密切吧。私以为,HIFI不应该是一件孤芳自赏的事情,从不同的人身上,我们总是能学到新的东西,总能有新的收获,甚至到了后来,我们交流的就不仅仅是Hi-Fi和音乐,还有我们的人生。
我的发烧之路的启蒙,是来自于家庭。虽然我的父母年轻时并不富裕,但他们却从未放弃对音乐的喜爱,并且一直影响着我。小时候,家里就有一套老旧但品质还不错的二手音响,还有父母在各地出差时买回来的行货CD和打口碟。我的童年,是在蔡琴,邓丽君,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古典曲目的浸染中度过的,直到现在,我还会唱很多父辈人喜欢的老歌。虽然我家是在一个四线小城市,但只要有机会,父母就会带我去广州观看现场演出,让我在尚且年幼的时候,就有机会接触了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天鹅湖这些当时还似懂非懂的“高雅艺术”,也为日后我对音乐会现场的喜爱打下了基础。
虽然我父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烧友,充其量只能说是“音乐爱好者”而已,但我感谢他们为我创造的条件,让我的人生路上可以拥有音乐这个最好的朋友时常相伴。也是得益于他们的支持,我从小就可以比别人“听得好一点”:小学和初中在家写作业,旁边永远都在用CD机和音箱放着音乐,高中住校的时候,也要带着OPPO的MP4去听歌。再到后来,在香港念书,以及广州工作的几年里,只要一有机会,有点闲钱,我就要去音乐厅体验一次现场的魅力。
受到家庭的影响,这些年来,尽管玩过的影音产品不在少数,但自己最喜欢,玩得最多的却始终是CD——这个与时代已经有点脱节的音乐载体。小学的时候,我会拿零花钱到盗版店铺买很多8块10块的碟回家听,到后来,慢慢有了“正版”和“盗版”的概念之后,我开始慢慢攒钱去买正版CD,支持自己喜欢的歌手。高中来到广州,才发现原来还有“二手CD店”和“打口CD店”这两个用少量钱就能淘到自己喜欢的CD的神奇地方,自此堕入疯狂淘碟的深渊不能自拔。如今家里已经堆了四位数的碟,从欧美流行、华语流行、J-POP、新世纪音乐到古典,应有尽有。虽然现在各种高音质格式层出不穷,CD已经越来越无人问津,但我依然固执地只听自己买的碟和自己抓轨的歌。不为别的,只是想守住那份听歌的仪式感,守住这份回忆和情怀。
然而,CD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办法带着到处走。对于高中、大学、研究生和工作一直在换地方的我来说,带着这几千张碟迁移显然是不现实的。退而求其次,只能把歌曲抓轨后放在播放器里。于是,从高中开始,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MP3,直到现在,我手上听得最多的还是随身播放器。也正是这些播放器,带着我进入了更深的Hi-Fi坑。
除去普通MP4,ipc这些消费级播放器不谈,我的第一台便携HIFI播放器是韩国的Calyx M便携播放机,虽然这台播放器已经被我出掉了,但它对于我发烧之路的意义却是其他器材所不能比拟的。一方面,作为我的第一台高端播放器,它让我体会到了原来随身设备也可以拥有这么细腻又不乏大气的声音,可以听出如此丰富的细节;另一方面,在买了这台播放器并加入它的售后官方QQ群之后,我结识了许多同好,从此不再是一个人孤独地听音乐,而是可以和朋友们在线上甚至是面对面地交流。
后来,在另一位同样玩过Calyx M的烧友的带领下,我们在广州建立起了自己的烧友圈子,这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Hi-Fi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让我们这群在陌生城市各自打拼的人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一起组织了很多次烧友聚会,我也有机会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器材,逐渐加深了对声音,对Hi-Fi的理解。而且,广州作为“发烧重灾区”,每年都会有好几场大型音响或耳机展,那几天可以说是发烧友的狂欢节了。从04年到现在,广州的展会和活动我基本都没有错过,因为在展会上不但可以听到许多难得一见的器材,还可以和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来自各地的朋友相聚。
慢慢地,我已经不仅仅是因为喜欢音乐而玩Hi-Fi了,每种器材给我带来的新鲜感,有时已经超出了音乐本身。而且,与烧友们交流的过程,既是分享,也是学习。在这几年里面,我得到了很多前辈的指引和帮助,我希望,自己在这个圈子里能够做出一点贡献,像别人帮助过我一样,去帮助那些后来人。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加入了百度贴吧论坛国砖吧,以一位核心吧友的身份,参与组织了许多器材巡回试听、烧友故事分享等活动,后来更是成为了这一平台的官博娘,将我们的理念和资源与全国各地的发烧友一同分享。
如今,Hi-Fi可以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只要有空有闲钱,我总忍不住打开淘宝买几张喜欢的CD;家中有唱片和音响常相伴,外出的时候可以听塞子和便携播放器;打开手机和电脑,总能收到圈内好友发来的各种消息……
至于新老两代发烧友之间,那恐怕永远都是有代沟的,因为大家坚持和偏好的东西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以至于很难产生共鸣。以我的了解,老一辈的发烧友大都还在坚持听着音响设备、CD和黑胶,他们喜欢的音乐,也是以老歌和古典音乐为主。而从小看着动漫长大的年轻烧友,兴趣点大都集中在ACG上,和老烧友在音乐领域自然很难有共同语言。更重要的是,比起已经有了稳定住处和收入的老一辈烧友,像我这样的新一代烧友由于求学,工作等原因,往往没有条件添置自己的一套音响设备,故而方便、小巧和适宜的价格成为了我们对于器材的首要要求,在此基础上,才会去考虑音质。因此,便携播放器往往更加受到年轻烧友的青睐。
然而,不管是静静在家听音响的老烧,在地铁上插着耳机悠然自得的年轻烧友,或者是像我这种双修的“中烧”,其实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爱音乐,并且想听到更好的音乐。发烧,是我们的生活态度,音乐,是我们人生路上永远不离不弃的好伙伴。
足够的热爱,才让人生如此的美好
沈浩
我是199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市的烧友,而对音响发烧有多少也有十几年了,从小我家里就有不少音响相关设备,比如:黑胶唱机、收音机、收录机、组合音响到后来的家庭影院等,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很小就对音响以及相关设备倍感兴趣,记得读小学时候,同班的同学都是喜欢儿童玩具、零食等,而我却喜欢音响,记得读小学期间,家人也给我买过不少收录机,品牌具体不清楚了,家人说,三洋、天鹰、燕舞、力桑等等,爸爸妈妈为我买过不少。
这张相片我还很小,我家人说:只要我哭闹的时候,把我报到家里当时购买的这套组合音响旁,播放我喜欢的音乐(儿歌),我就很安分了,家人特此拍了照片作为留念
家人说:1997年家人带我去逛电子市场,我爸爸买了套我家第一台家庭影院,记得是奇声AV-388F的前后级功放机、三碟VCD。音箱就不记得了,好像是惠威的。然后我只要有时间,我整天都会在家听音乐,当时能有这么一套设备,确实不容易了,家里人还买了很多CD、VCD
当时我也对音频电子倍感兴趣,家人还特意买了一些书给我《无线电****》具体名称记不清了。认识了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可控硅……等作用,当时也按照这类书上的电路图,试图做出能作音频放大的放大器,简单的拿着喇叭做视听,一弄就是很晚,最终还是成功了
我热爱影音,也许是从小家里就有这些设备,并对这些设备感兴趣吧,我至今也珍藏着(天逸古董级AD66A、天逸AD86/收录机/磁带。其它太多就不一一发图了)。
对于音响这种兴趣爱好,可能当时很多身边同龄的朋友无法理解,但我却依然坚持着,有什么自己看中的设备,会跟家人说我想要……
而家人一直以来的支持,并没让我失望,那年我才15、16岁,家里已经有不少音响设备啦,天逸、八达、湖山等功放,还有惠威等音箱。当时都是我手头上的“玩具”只要一放学回家,我会第一时间与他们接触。
我还手工制作过STK4***厚膜IC、LM1875、LM4766、TDA7293的功放机,虽然手工粗糙,但做出来的成功能出声,当时已经是很满意啦。
天逸AD-86功放机,我人生中第2台合并式Hi-Fi功放,而第一台是天逸AD-66A。最记得家里人说只要我表现好,学习成绩不错,就给我买一台天逸AD86,当时这台功放对于我来说,欣喜万分,小学时候家长给孩子买的玩具,顶多也就百来块,而我这台功放机,可以买几十套普通玩具了。所以在我接触这些音响时候,AD-86功放机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
这是我小时候“玩”过的收录机,第一台为力桑牌,第二台为纯进口的三洋牌。家人说我小时候也非常喜爱收录机,买回来听几天我就会把它们给拆了,然后变压器、喇叭、磁头、机芯等,四分五裂。而我不会这么给丢了,而是研究里面的电路,虽然当时完全看不懂……为什么小时候家人会给我买这么多收录机,这也是原因之一吧。而“幸存”的这两台,意义珍贵,至今都保留着
初期我也DIY过功放机,记得是2005年,投入也不算小,买了成品音调、功放板,然后把上面的功率输出管拆了,换成了三肯大管,这三肯大管、滤波电容大水牛(环形变压器)等,可是家里奇声前后级功放机拆下来的,因为当时逛过不少论坛,说原机的管,配对好,所以二话不说拆了,就为了DIY一台功放机,可能大家会认为这种破坏性行为会被家长挨骂甚至挨打,可我家人一直支持着!(部分相片):
后来觉得感觉很成功,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为了追求更完美,还做工纯后级、前级、Hi-Fi合并式功放等,而DIY这些功放机,也是自己在网上购买功放机箱、电子元件、PCB等。然后进相关音响论坛学习、按照电路图上做,当时都是用的万能洞洞板,纯手工制作。虽然失败过很多次,也非常幸苦,而最后也成功了。当时也是很高兴的!成品相片如下:
这一整套设备DIY好了,但最终觉得DIY对于我来说只是悬花一现,虽然其过程能够体现其中乐趣、能学习到不少知识,但最终效果确实不如成品的厂机。所以之后再也没DIY过
我一年中在影音设备所花的钱,这个没有具体统计过,但按照最早的购买计算应该就是以下这两台设备吧(厂机),第一次自己购买的天逸功放机(AD66H/AD86SED带解码器版本,当时还是大学期间,并无工作收入),家人对我音响发烧态度表示默认,并未反对以及支持。
最让我难忘的应该是天逸AD2SE,其原因是,该台功放机是天逸的旗舰大作,好评如潮。但是太重了。当时还请了小区的三名保安帮忙一起从车库抬回家的!
下图为天逸AD3-D和AD86SED,这是我第二次买AD86SED(上次买的不带解码器),音质也很不错,比x雅的实在好太多,AD3D虽然是AD2SE缩小版,但各方面并没缩水,当时非常喜欢!
以前读书期间,在Hi-Fi DAY论坛、ART-AUDIO论坛经常交流和学习,近年也在天逸音响中与各位同仁交流,并结识了几个朋友。
至于国产品牌和进口品牌,没有具体比较过,但进口、合资、国产设备我都有,感觉国产比较堆料,但部分产品综合性能和参数并不输给进口机。比如我所购买和拥有的天逸AD66A/AD66-H/AD86SED全/AD3D/AD2SE/AD68等系列。
在未来一两年,我会关注:马兰士、天逸、安桥、达尼、PMC等品牌,合适的产品也将会投入资金购买。
上图为目前在玩的一些器材
一切都由于热爱,“发烧友”不好当
小燕子(生于1993年)
我是93年出生的,大学毕业一年多,目前在一家影音杂志做编辑,算起来大概是在上大学之后,也就是五六年前,才有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影音方面的一些资讯和知识,不过那也只是停留在音乐和电影的层面,对大部分的影音器材还是一窍不通的。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才自然而然开始接触各种影音器材,了解它们的性能结构。
对于我来讲,音乐和电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喜欢音乐电影,自然会想听到更好的声音、看到更棒的视觉效果,所以从爱好影音到关注影音产品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当然职业需要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如果要说受谁的影响,我爸爸本身就是半个发烧友,从小家里也都有很多影音设备,只是他都不带我玩,我看着黑乎乎的一堆器材也没什么兴趣……进入影音行业之后,我们之间倒是多了很多话题。
现在生活中接触到最多的就是影音类的资讯了,一般都是看杂志、上影音类的网站,或是京东这些购物网站了解相关的信息,发帖交流比较少,出于工作关系,有时候会参加一些影音器材的发布会、鉴赏会等活动。像每年的广州白云展或是北京CIT,这些比较大型的,能看到各个品牌新品或旗舰产品的展会会比较关注,另外对专业的耳机展也很感兴趣。
国产品牌与进口品牌的区别,像我爸那一辈,还是根深蒂固地认为进口品牌会更好,不管是出来的效果还是器材的质量,我曾经和我爸逛过我们当地的影音器材二手市场,确实发现很多外国经典牌子的器材过了二三十年,质量依然杠杠的。而且它们有着多年积累下来的口碑和名气,对于老一辈发烧友而言,他们可能就只认这些经典的品牌。所以也不是说国产品牌就不好,只是它们整体在认可度和知名度上没有进口品牌那么高,不过它们普遍价格比较便宜,而且很多产品在外观和功能设计上会特别迎合年轻人这个市场,质量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
我一直觉得想成为一名发烧友,时间和钱缺一不可,90后目前年龄最大也就27岁,大部分人工作刚刚起步,可能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如果真得热爱影音,喜欢捣鼓影音器材,也买不起那些太贵、体积太大的产品,跟老一辈发烧友只关注影音效果不同,外观是否时尚、安装调试是否便捷、使用起来是否方便、功能够不够齐全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像我就不会买一对不能连接Wi-Fi蓝牙的音箱,因为现在流媒体当道,很多歌手新歌都是直接在音乐播放平台首发,而一些经典专辑的CD版要不就是找不到要不就是贵到让你下不去手,我身边很少朋友会购买CD了。
未来一两年重点关注还是耳机和投影机,我是耳机重度使用患者,不带耳机出门浑身不舒坦,希望能找到一副音质音色都喜欢,而且佩戴起来舒适的耳机,至于投影机,目前市场种类很多,而且动不动就能投100到120英寸的大屏幕,调试也越来越简单,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对我这种没事恨不得长在家里,又喜欢看电影的阿宅来说,实在颇具吸引力。重要的是它们可选择的价位很多,属于捂一捂钱包就能顺利拿下那一类,不挑剔使用空间,我也不用花更多的钱去买配套的设备。
源于父母,一个被音乐毒了20年的小孩
冰红茶
我生于1994年,玩影音差不多十多年了。最早开始玩耳机,MP3,等等。玩过的设备很多了,从几百块的MP3到前几年沸沸扬扬的艾利和AK320,国产的国砖也是一堆,C4,飞傲X3 X5,凯音斯巴克 I5,等等很多播放器,大概有二三十个。耳机部分也是一开始从最便宜的漫步者 M210 。然后基本上玩完了铁三角2013年以前的塞子,大耳机W1000X W3000纪念版 W5000。森海赛尔的HD系列,600 、650、800这些东西基本都玩过,身边也有土豪朋友被我带入坑,所以这些东西有些都是他的,然后他出给我,跳楼价给我。或者就是一些产品最起码听过200小时以上,因此对这些声音还是有不少感觉的。初次接触家庭影院是2013年,从BOSE C5 开始。陆陆续续的听过JBL的L系列,真力8系列,劲浪9系列,杰士RF系列。Hi-Fi箱子,在朋友的带领下 听过斯巴达,AE,月影3,猛牌GOLD系列。后来终于在2017年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在客厅搞了一套7.1影院系统。
热爱的缘由来源于父母,父亲在90年代,买了两台爱华的随身听,磁带能装下三个24升行李箱。母亲喜欢唱歌,97年家里花了小一万块钱买了一整套5.0家庭影院系统。所以从小耳濡目染。爱上这个东西。
花钱投资家庭影院谈不上多少比例,在有闲钱的情况下,就入手了 ,没结婚一个人,男人的巅峰正是这时候,SO随便玩。以后结婚了就不能这么玩了。家人对我的兴趣爱好,全力支持,因为他们也爱,父母思想超前。所以随意折腾。
达尼的欧典6号喇叭入手比较难忘。现在家里的主力就是它,好听耐听,而且作为全进口的入门箱子,声音素质做工确实很好,也符合我的口味。自己认为玩这些一定要多听,找对自己的口味后,然后用心去折腾。再有一个产品,SONY大法的HW48ES 1080p投影机,性价比,性能最佳的平衡点。确实非常好。
平时会从媒体关注影音咨询,现在是一家影音网站的编辑了。最早关注的是绿坛,(耳机大家坛),然后关注影音新时代HD199,当地的圈子也有交流,大家只是惊讶我的年龄之小。
老一辈的玩家更多是玩玩一些软体,比如线材,比如脚钉,比如各种珍藏碟片,年轻玩家更喜欢一些新的产品,乐于尝试新鲜的事物,对超短焦投影机,卧室投影机,无线音箱,等等研究的更多。在保证音画的情况下,更注重方便好用,并且现代年轻家庭,很难接受满屋子音箱的情况出现。
未来一两年,重点关注超短焦投影机,虽然我是传统投影党,但是新的技术总得是去关注,并且对新型的无线音箱系统更感兴趣。资金的投入那是必须的。年轻可以随意折腾,也许等我30岁,成家后再想去整体折腾就不现实了。
附 目前在玩的器材
影音系统 7.1家庭影院
SONY HW48ES 1080P 投影机
瑞普 100英寸 电动拉线幕布
先锋 LX901 11.2声道 AV功放
达尼 欧典6号
达尼 E-9F
曲泉 A6 II 中置
曲泉 A6 II 主音箱 侧环绕
曲泉 A6 II 环绕 后环
开博尔 L 15米 HDMI 2.0线材
高登尚 2M HDMI 2.0线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