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物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先生创办了观复博物馆,“观”是看的意思,“复”是一遍又一遍。对于文物收藏、鉴定专家来说,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细微地观察,才能正确地鉴定文物,以防看走眼。

“观复”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6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并作”指万物蓬勃生长,欣欣向荣的景象。

观,观察,洞悉。复,王弼:“复者,反本之谓也。”复就是回归到起点,是循环往复,与马未都“观复”的“复”有所不同。

看透事物的本质却会失去幸福其中有何深意 看透了事物的循环往复(1)

一般的人只看到了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景,为这繁盛的景象感到欣喜,而老子的观察与众人不同,他透过这些纷繁的现象看到了是万物循环往复的道理。

老子通过周围事物的观察发现,事物都依循反复的规律而变化。事物在一个方向上演变,但这种循环往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达到极度,不能再向前时,一定发生新的变化。

事物的循环往复有的是无限性循环,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尽春来又一年。

有的是阶段性递进,如树木发芽,开花结果,树叶由绿变黄,然后飘落,第二年树上又抽出新枝、冒出新芽。

有的是在无限性循环中实现阶段性递进,如果实离开了树木,发芽,长出了新树;老树会慢慢衰老、死亡,变成另一种物质。

看透事物的本质却会失去幸福其中有何深意 看透了事物的循环往复(2)

这种生灭变化永不停息,是由生到死再到生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吾以观其复”,就是观察万物周而复始、成住坏空的规律,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变化,从而认识事物循环往复的这一根本规律。

别人看到的是繁华,而老子看到的是事物运行的规律,怎么才能看清?在“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前还有一句话,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这是看清的前提。

《道德经》第1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只有心智达到纯一不杂的清明境界,然后才能深入了解天地造化之妙。

只有把自己清空,安静到极致,没有任何执著,变得非常纯粹的时候,才能观察到万物的生长,才能看清这个世界,才能心无旁骛地思考事情的本质,就能看清这个世界生灭往复的变化。

看透事物的本质却会失去幸福其中有何深意 看透了事物的循环往复(3)

有人感叹这个世界太复杂,如果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世界表面纷纭无序,实际上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世事纷繁万变,红尘滚滚,潮起潮落,聚散离合,但不管多么复杂,多少变化,最终都是生生灭灭。

人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是世界变化的一部分,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变化中的一环。

人逃脱不了生生灭灭的规律,人出生来到世上,由小到大,身体由弱到强,渐渐衰老,一直到死亡。一个人的发展过程,是“无—有—无”的循环过程。

看透事物的本质却会失去幸福其中有何深意 看透了事物的循环往复(4)

我们都只是世界的一个片段,窥破万物的本来面目,不再执著那些变化,要学会放下,只要把自己的片段过好就好。

“复”不只是讲从生到死的往复,也包括我们世间所有事的循环。

循环也好好的循环,也有不好的循环。

有一句话叫“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你发出善念,别人回馈给您的就会是善念,即使不能带来好福气,起码会使你远离灾祸,这就是好的循环。

看透事物的本质却会失去幸福其中有何深意 看透了事物的循环往复(5)

还一句话叫“冤冤相报何时了”,你发出恶念,别人回馈给您的也是恶念,你再报复回去,对方再报复回来,没有尽头,这就是不好的循环。

《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因为福祸相依,所以在遇到得意的时候不能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从而因疏忽大意导致失败;在失意时不要一蹶不振,而是要积极思考对策,努力走出困境。

洞悉了事物的循环往复的规律,明白了世间的事福祸相依的道理,对世间的很多问题也就会看得通达,不再纠结,过好自己的此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