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赖正直

十恶不赦如何处置(三分钟读懂十恶不赦)(1)

一个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人们往往会用"十恶不赦"这个成语来形容。但在古代,"十恶不赦"是一个法律术语,有特定的含义,可不能随便用哦。

1.什么是"十恶"

简言之,"十恶"就是古代律典中把十种最严重的犯罪放在一起罗列规定,以起到警示、诫勉、威慑的作用。

最早这样规定的是《北齐律》,当时叫作"重罪十条"。隋代《开皇律》沿用了这一立法形式,并改称"十恶"。

据我的硕士导师、厦门大学法学院周东平教授考证,《开皇律》的"十恶"之名,来源于佛教《增一阿含经》。佛经中的"十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十种"业"。隋文帝时佛教兴盛,借鉴佛教术语为法律规定,但只是借用其名,实际含义不同。

因《北齐律》《开皇律》律文今已不全,关于"十恶"详细规定,目前主要见于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即:

十恶不赦如何处置(三分钟读懂十恶不赦)(2)

(1)谋反。指"谋危社稷",即企图推翻当朝的政权。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室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指背叛朝廷,投奔敌国、伪国。

(4)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姐、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及父母等尊长。

(5)不道。指杀人全家(非死罪3人以上)或用蛊毒、厌魅、肢解等方式杀人。

(6)大不敬。指冒犯皇帝、皇室尊严。通常为偷盗皇帝的祭祀器具和舆服等日常用品,偷盗或伪造皇帝御印等。甚至包括"指斥乘舆"(当面骂皇帝)、"对捍制使"(当面骂皇帝的使者)。

(7)不孝。指告发、咒骂祖父母、父母,或祖父母、父母在世时另立户口、分割家产,不进行供养,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释服等。

(8)不睦。即谋杀、拐卖缌麻以上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

(9)不义。指平民、吏卒杀害本属都督、刺史、县令等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作乐,或在服丧期内改嫁等。

(10)内乱。指强奸小功以上亲属、父祖妾,或与上述人员通奸。

十恶不赦如何处置(三分钟读懂十恶不赦)(3)

"十恶"的主要特征是违背封建纲常伦理,因而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最严重、最恶劣的犯罪,不仅单独归类进行警示,而且规定了极重的刑罚。

例如《唐律》对"谋反"的刑罚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姐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到了《大清律例》,更狠:"凡谋反及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代刑法的轻缓化、去伦理化,古代"十恶"罪名在现在看来已没有那么严重。例如守孝期间结婚(不孝)、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不义)已不属于法律调整范围,不供养父母(不孝)、近亲通奸(内乱)也不作为犯罪处理。颠覆国家政权(谋反)、叛逃(谋叛)虽然仍是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但已罪不至死(我国现行《刑法》第105、109条均未规定死刑)。

当然,"十恶"那些严重触犯人类社会基本准则和底线的行为,即使在现代也同样要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比如谋杀父母祖父母等尊长(恶逆)、杀人全家3口以上(不道)、学生杀老师(不义)等犯罪行为,按照我国现行《刑法》也有很大概率要被处以极刑。

十恶不赦如何处置(三分钟读懂十恶不赦)(4)

2.什么是"不赦"

古代律典对"十恶"的严厉态度,除了刑罚特重之外,还表现为不允许适用八议、上请、减刑、赎刑、赦免等减免刑罚的制度。"十恶不赦"中的"不赦",即来源于《唐律》规定的"犯十恶者,虽常赦犹不原。"

古代因皇帝登基、过生日,册立皇后、皇太子,或逢重大喜庆、重大节假日,常常会赦免罪犯。但一般的常规性的赦免,不能适用于"十恶"罪犯,此即"虽常赦犹不原"。

然而,"常赦"一词表明,还存在"特赦"。也就是只有经过皇帝特别批准,才能赦免"十恶"罪犯。不过,即使是得到了特赦,也要"会赦犹除名"。这是针对有官位、爵位的人而言的。这些人犯"十恶"罪名,即使得到皇帝特批,赦免罪刑,但也要从吏部名册中除名,不能再当官,也不能再享受官员的免税、免徭役等特权了。

参考文献

宁汉林:《中国刑法简史》,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

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周东平:《隋〈开皇律〉十恶渊源新探》,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