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年以前,北京市还有一个区叫崇文区,不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并入了东城区。

1960年的永定门(消失的古城门曾经在)(1)

曾经的崇文区

在崇文区,曾经有一座巍峨的古城门,名字叫崇文门。

崇文门的名字经历了明清两代,有500年左右的历史,不过要说有这座门的历史,就要往前回溯到元代了。

元代的时候,这里也有一座古城门,名字叫文明门,这座元代的古城门在什么位置呢?

1960年的永定门(消失的古城门曾经在)(2)

元大都平面图,最下面靠右的,就是文明门

在崇文门拆除的时候,人们赫然发现,在巨大的青色墙砖掩盖下的,是一座夯土的古城门,城门前额牌匾上写着的,就是“文明门”。

元代的城墙是夯土筑成的,什么是夯土呢?

就是把一层层的土,用石头夯或者木头夯压结实。中国古代用这种方法筑城墙的历史有四五千年了,我们今天依然在追慕的大唐,是用这种方法筑造的城墙。

1960年的永定门(消失的古城门曾经在)(3)

夯土古堡

要想用土筑造出好大厚实的城墙,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个是要用夹板把土固定起来。春秋时期一篇名文《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与秦国一起进攻郑国,郑国的烛之武想离间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就说道,秦国对晋国国君上位有很大功劳,晋国国君许诺给您几座城池作为回报,结果呢,“朝济而夕设版焉”,就是说,早晨渡过了秦国和晋国之间的界河,晚上就指示这几座城用固定好夹板开始筑城墙。

做多人可能有疑问,土做的城墙,那能多高?这就涉及夯土筑城墙的第二个条件了:用粘合剂。

古代没有什么化学功业,粘合剂也是很简单的米粥之类的胶体,不过呢,还是挺管用的。

土城墙有两怕,一个是怕高,一个是怕水。

说土怕高恐怕很难理解,人才会恐高嘛。换一种说法就是,土城墙不能堆太高,否则自己的重量就把自己压垮了。现在能够确认的夯土古城墙都不太高,最高的也就18米左右。

说土城墙怕水就很容易理解了,土能不怕水么,那怎么解决呢?

1960年的永定门(消失的古城门曾经在)(4)

这是延庆的双营古堡,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夯土城墙,一层一层很清晰

元朝的崇文门,在雨季是有“雨衣”穿的。每年政府都要采购大量的蓑衣席子,连接成大块的给土城墙“穿上”,这样雨季的时候,雨水就能顺着蓑衣流走,城墙就不会直接被雨水冲刷了。

这个“笨”办法坚持了元朝100年,也是挺难为这群古人的。

1960年的永定门(消失的古城门曾经在)(5)

这是穿蓑衣的人,穿蓑衣的城墙可以展开想象

即便这么辛苦地给城墙穿“雨衣”,也抵抗不了土城墙本身怕水的特性,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城墙垮塌的事故,朝廷要专门拨款维修。

到了明朝,直接就换成了青条砖修筑的城墙,也许是元朝的文明门选址太好了,也许是周边的人走惯了,反正新建成的城门直接把旧城门修在了里面,这也就造就了“城门套城门”的古今奇观,历史真是奇妙。

建成的新城门改了名字,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崇文门”。虽说位置相同,崇文门可比元代的和义门高大威猛多了,换成了青条砖,高度不是问题了,崇文门高度达到了39.1米。

1960年的永定门(消失的古城门曾经在)(6)

崇文门

这在两层小楼都不多见的明清时代,这座按照现代3米1层的单元房,那可是13层的“大厦”,俯瞰半个半个北京城那还是妥妥的。

我们今天很多人都熟识这个地方,名叫崇文门,但是在在古代,崇文门这个名字反而显得过于文雅,而很少为人所知,大家熟识的名字叫哈德门。

1960年的永定门(消失的古城门曾经在)(7)

哈德门香烟

东门为什么也叫哈德门呢?据说元代在崇文门内有一座王府叫哈达大王府,那哈达大王是谁呢?现在已经不可考,也就是说查不出来他是谁了,但是这个名字却流传了下来,大家叫他哈大门,然后以然后口误的话谐音的话以讹传讹也就成了哈德门。有一些文人墨客也觉得哈德门不够文雅,改为海带们书写,但是这个名字毕竟没有哈德门之名,大家熟识的话还是哈德门。

时事变化岁月变迁,当初的崇文门,元代的文明门已经不复存在了,只变身成一个地名,我们只能从照片中去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