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需要理解和迁移应用,不适宜做成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的流程进行学习。
首先,我们要明确很多对的名词概念,这些概念如果还不清楚,先看课本明确一下,包括:
自花传粉/异花传粉
自交/杂交(测交)
正交/反交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相对性状、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开始学的时候用的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两个词,后改为基因)
纯合子/杂合子
等位基因
表现型/基因型
符号:P、F1、F2、×、⊗
基因的分离定律应用了假说演绎法,是本章节的知识框架,其过程是:
1)提出问题:为什么F1只有一种性状而F2却有两种性状,且比例为3:1呢?
(2)做出假说:即孟德尔的对分离现象进行的四个解释。(课本第5页)
(3)演绎推理:如果上述假说是正确的,那么F1与隐性个体杂交(即测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
(4)验证假说:进行测交实验,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实验结果与推理的结果完全一致。
一、提出问题
课本图1-4
提出问题环节可以用课本图1-4高度概况一下,其实有很多同学容易忽略这一张图,觉得没太多用处,实际上这一张图是很多遗传题的基础。很多遗传题会让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方法就在这张图中,具体有两种情况:
1.相对性状亲本杂交,子代只有一种性状,该性状为显性,亲本为纯合子(对应图中亲本到子一代这个过程)
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中生有”,出现的“有”为隐性性状,该性状在亲本中隐而未现。(对应图中子一代至子二代的过程)
二、做出假设
课本图1-5
三、演绎推理
图1-6
以上两个遗传题解可以解决遗传题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判断纯杂,其实就是判断个体基因型,因为判断完显隐之后,隐性个体基因型就可以确定,而显性个体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常见的两种情况是:
1.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若子代只有一种基因型,亲代显性为纯合子(图1-5亲代至子一代);若子代有两种基因型,比例为1:1,亲代显性为杂合子(图1-6)。
2.显性个体自交,子代全是显性个体,亲本为纯合子;子代有显性个体,也有隐性个体,比例为3:1,亲本为杂合子。
四、得出结论。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注意:分离定律发生在个体形成配子的时候,最体现分离定律的过程如图
但是杂种子代是不是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直接观察很难做到,但是配子的作用是携带基因形成子代,因此通过观察子代的比例,我们就能知道配子的种类及数量,所以杂合子自交子代会出现1:1的比例;测交子代会出现1:1的比例。
高考中少有单独考查分离定律的题目,大多是与自由组合定律,或者是伴性遗传结合考查。
(2019年)5.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B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