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高的文言文翻译题 不走寻常路的文言句式(1)

@高考蜂背

都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汉语的发展也历经了N种变化。虽然现在我们都讲普通话,写汉字,但在遥远的古时候,人们说话可不像我们现在一样。虽然有些文言话是能用今天的语法规则去解释的,但更多的,都需要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在高考语文中,出现次数多的,自然也是典型的文言句式,而不是那些和现代汉语差不多的句子,否则啊,翻译就没意义啦~

没错,出题者就是这么阴险,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然题目不走寻常路,我们也要学着用不同的法子来一一攻破。

一、翻译出句中的隐含关系

古代汉语的意译成分较浓,很少使用关联词,不像我们现在的语言,分句之间总是有关联词来连接,一看就知道上下句的关联。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我们需要找出文言句中的隐含关联,补充完整句子间的关系。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里隐含了一个因果关系,我的妻子认为我俊美,是因为她偏爱我。

二、有些特殊句子,翻译时需要合并或扩充

例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这里的“小学”和“大遗”,其实是两个句子,翻译为“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三、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的翻译,要符合现代文的习惯。需要增补的词语要增补,有些字词在文言中只作为结构助词使用,如倒装句中的“之”,只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判断句中的“者”,用在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之后,是为了语气停顿,并引出下文;“也”表示判断,可不译。

四、固定句式的翻译

这些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积累。如“不亦……乎”,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又比如,“……孰与……”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五、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翻译

在文言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说,比喻、互文、顶真等,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呈现这个意思。

比如说,“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又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本文出自高考蜂背APP蜂背日报栏目,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