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沈理职谈
字数丨7500字 阅读10分钟 加入收藏以后可能要经常阅读。
分类丨职场方法论
时间过得很快,再有一个月,第一批90后已经不能说自己快“奔三”了,因为你马上就是“真三”了。
不管你是职场精英,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只要你在这个年龄段之内,如果你认真的将我写的读完,你将起码少走五年的路,因为这是我用将近十年换来的感悟。
步入三十,职场生涯处于第一个五年上下的节点上,很多人都会拿孔子“三十而立”的说法来衡量自己。先不管“立不立”,但在周围人和自己的眼里,“油腻”是肯定的,“油腻”不仅是对一个人外貌的描述,更多的会延伸到个人的心态问题:你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感。这种焦虑不只是常人说的经济压力,更多的是一种“家未稳,业未定”的迷茫。
有人说:“我工作六七年了,公司中层,家有一孩,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是时常能享受到的。”
然并卵,扪心自问:在夜深人静或者觥筹交错以后,你必定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不仅是深夜带给你的孤独感,也不全是酒精麻醉以后的多愁善感,更多的是你发现自己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的以后的无力感,这就是中年职场人的痛处。
《伤城》里,金城武问梁朝伟,酒到底有什么好喝?梁朝伟答道:“酒的好喝,就在于它的难喝。”
我觉得这句话用到这里很合适,中年人有几个是容易的呢?崩溃无声,负重前行而已。就像之前武汉高铁站内一个加班了一个月的女士痛哭的一样:只能偷偷伤感,因为回家哭泣怕吓到自己年幼的孩子。但是当你想明白其中的逻辑以后,你会发现身处这个阶段,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长。
近来,在头条上经常会有人问:“三十岁了,感觉自己一事无成,该怎么办呢?”、“工作五六年了,感觉自己还是没有一技之长,如何突破自己呢?”、“马上面对职场中年危机,该如何处理呢”,等等,都是诸如此类的问题。
问题的背后,是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是一个个不甘于现状的职场人。
公司刚招了一个市场经理,90年人,7年工作经验,从业背景很优秀。
面试的时候,他对于各种业务逻辑非常熟悉,理论模型也是顺手掂来,对新岗位的理解也很到位,公司开出月薪12K的标准。
小伙子入职以后工作也确实卖力,几个项目做下来,成功的得到了公司的认可,也在公司站稳了脚步。
每次看到他,我就觉得现在的90后的确已经快成为职场骨干成员了,工作能力一点不逊于那些十来年从业经验的人,看来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可是最近几天我看到他闷闷不乐,工作很不在状态。
仔细问了问,原来是今年刚刚买了一套房,最近家里亲人又忽生重病,花费很大,加上之前的车贷尚未还完,孩子也才刚刚一岁,现在手中存款的抗风险能力瞬间降到了最低值,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问他:“小李,你对目前的情况有什么规划没有?”
他认真的想了想,足足过了5分钟,告诉我:“哎,哥,别的没什么办法,更好的工作也找不到,工作这么久了,现在忽然觉得自己好像也没什么能力,只能保佑现在的工作不丢了。上有老,下有小,这就是职场中年危机啊!”
我摇了摇头:“兄弟,整体虽说你现在的工作看起来还不错,能力也可以,但是到了30岁,如果不去多想几步,不认真的做好职业规划,再过个几年,你还是这个情况。”
他眼中有些迷茫:“哥,我没有系统学习过职业规划,给自己做职业规划难吗,要不要找专业人员咨询呢?”
看着这似曾相识的语气,我说:“职业规划其实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想明白以后,很多逻辑其实你都懂,只是你能不能系统化的将这些逻辑串联起来罢了,找个时间,我给你仔细讲讲。”
从小李的案例中,我看到了很多职场人在30岁这个门槛上迷茫的身影,有时候看起来混得挺好,其实职业规划的逻辑并没有完全的理解,也没有系统的进行规划,同时这也是越来越多想要实现“三十而立”职场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这个困惑下,一般会有几种类型的职场人:
第一种:有一定的学历,这几年的职场打拼小有成就,实现了“成家立业”的雏形,但是存款有限,个人抗风险的能力还很不足;
第二种:虽然有一定的学历,但这几年工作没有找到感觉,30岁了还没有定型,月收入也在5000元上下浮动,换了很多工作,始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目标;
第三种:学历不足,这几年也没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大多数时间从事的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没有真正的一技之长。
而这三种人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系统化的做一份在工作五年这个节点上的职业规划。
只有这样,年龄段在28-35岁之间的职场人,你接下来的职业“打法”才能做到步步为营。
我们首先分析处于这个年龄段的职场人有什么样的特点:1、工作五年左右,有一定的积累,但还成不了行业专家
30岁左右,职场生涯处于5年-10年之间。
如果这几年专心呆在某个领域耕耘的话,将会有一定的积累,基本的职业价值观和职场习惯已经形成,但仍然算不上行业专家,未来的提升空间和可塑性比较强。
2、精力和体力比较充足,能承担一定的责任和压力
这个年纪最大的优势就是正处于“大好年华”之际,此时的精力和体力也正是鼎盛时期,是能够重点发力的职场阶段。
3、职场的竞争压力非常大,所处的位置比较尴尬
90后要和95后去竞争,也要和80后去竞争,同时还得和处于自己同一阶层的人去竞争,这个位置上竞争很残酷,想要有所成就,压力也会接踵而至。
4、不甘于现状,想要突破自己,但没有非常明确的方法指导
“三十而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这个年龄的很多人都是不甘于现状的:想要突破自己,但鉴于经验积累有限,没有合适系统化的方法论做指导。
5、即将或者已经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来自生活的压力增大
这个岁数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了,身后有家庭的责任和压力,生活残酷的现实感扑面而来,并且将会逐步加深。
6、个人抗风险能力很弱,害怕失业,收入来源比较单一
很多处于这个阶段的职场人抗风险能力是非常差的,虽然可以保证生活的平稳,但是一旦出现某些意外情况,顿时会变得措手不及;收入来源也仅是本职工作的薪酬,比较单一,并且失业以后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如果你拿以上几点和自己逐一对照,是不是觉得就是现实的写照呢?
那么到底如何来做好一个系统的职业规划呢?你看完我接下来写的内容,将会有教科书般的感悟。
从这个现实情况出发,针对30岁的职场人,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来做好职业规划呢?
我会从系统性职业规划中职业阶段如何明确、职业方向如何确定、如何做职场增量、如何提升职业发展宽度、如何降低个人风险几个重要的逻辑点来进行分析。为了能够让所有人理解,我也会深入浅出的整体拆解,道理简单易懂,看明白后,你的职场认知将会有质的提升。
1、首先想明白自己这个职业阶段需要干什么?职业发展的关注点在哪里?
这个年龄段的职业发展应该怎么从整体方向上做定位呢?
我们先来看美国知名的职业管理学家萨柏(Donald E. 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是一种纵向职业指导理论,重在对个人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过程本身进行研究。萨柏以美国白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把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确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
萨柏(Donald E. 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根据此理论模型,30岁左右的职场人正在处于“确立阶段”,(25-44岁之间)。
而“确立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阶段:
职业生涯确立阶段的主要任务:获取一个合适的工作领域,并谋求发展。这一阶段是大多数人职业生涯周期中的核心部分。
a、尝试期(25-30岁):个人在所选的职业中安顿下来。重点是寻求职业及生活上的稳定。
b、稳定期(31-44岁):致力于实现职业目标,是个富有创造性的时期。职业中期危机阶段可能会发现自己偏离职业目标或发现了新的目标,此时需重新评价自己的需求,处于转折期。
而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30岁左右的职场人,接下来的职场关注点是:
评估自己的需求,确定合适的领域,并逐步稳定下来开始,致力于目标达成。
这就是系统化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先明确自己本阶段需要做什么,确定整体的职业方向。
如果你理解了这个逻辑,那么任何时候做职业规划都是一件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2、如何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整体的职业方向在哪里那么第二步,如何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确定整体的职业方向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么几年我经常换工作,也没有什么积累,并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如何确定自己整体的职业方向呢?
也有人会说:我虽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每天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不知道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哪里。
这两个想法很常见,但是没关系,看我接下来的分析:
这里我们需要认真理解两个概念:“最长从业时间中的成就感事件”和“深挖一口井”
A、最长从业时间中的成就感时间:
指的是在你之前的从业经历中,不管你换了多少份工作,想一想哪一份工作干的时间最长,在这份工作中有什么成就感事件,把这件事拿出来分析,你就能够找到自己的职业擅长点。
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理解深度跟你在这份工作中的从业时间是有很大关系的。干的比较久的工作,说明你对其适应性比较强,积累也相对会多一点。
而这段工作经历中,那些很有成就感的事件,就是你相对擅长的具体工作点。
想明白这个逻辑了吗?即使你之前的工作没有做出非常大的成绩,但你一样能够从这个逻辑中找到擅长之处,这就是职业规划者“定专长”的逻辑,是不是很通俗易懂呢?
我举个例子:
假如你之前从事销售岗位比较久,但你的销售业绩做得并不怎么样?那么你就要寻找做销售这段时间内你最有成就感的事件是什么。
可能你某次帮客户做的一场促销活动比较成功,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这就是成就感事件,说明你对“活动策划”这个工作还是有“个人见解”的,这就是你以后发力的地方。
诸如此类的事件,请你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认真的去回忆一下,这一点很重要。
B、深挖一口井:
这是一个比喻意:你想挖一口井,挖了一段不见水,你就换个地方,然后还是不见水,你又换了一个地方。最后都没有挖出来水,你觉得这是一片盐碱地。其实,不如你老老实实的深挖一口井,可能你把挖其他井的精力投入到第一口井上边,早就出水了。
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0岁了,你一定要理解深耕一个行业的重要性。
这就是职业规划逻辑中定方向的重要性,是不是也很通俗易懂呢?
这个年龄段开展做职业规划的人,一定要深入思考:你以后准备从事哪种行业了?这涉及职场发展的深度问题。
“行业”和“岗位”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可能你之前换了很多工作,有可能是行业变了,也有可能只是岗位变了,不管怎么说,未来一定要做到:可以换岗位,最好不要换行业。
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详细划分,如林业,汽车业,银行业等;每个行业中会有很多岗位,后者包含于前者中。
但是,从这个逻辑出发,并不是不让你换行,换行也是有诀窍的:
想换行一定去更换那些和之前工作相关和相近的行业,你之前的行业积累对下一份工作一定是能够有正相关作用才可以的,这样你的职业生涯才能“顺承”,而不是“断层式”发展。
我举个例子:
假如你之前从事医疗器械销售,有很多医院客户资源,但你觉得医疗器械销售以后的发展前途不行,想换行。那么,你一定要在“医疗圈内换”,比如你可以去选择互联网医疗,跟互联网挂钩,也跟之前的医疗挂钩,这样你之前的客户才能够无缝对接。
这就是职业规划中“相关性行业更换”的逻辑,是不是通俗易懂呢?
3、确立阶段,明确方向,接下来如何让自己的规划走的更扎实
在整体的职业规划中,前两步是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阶段,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接下来主要是如何将自己的规划走的更扎实。
主要从如下几点做起:
A、给自己的知识架构做增量
进入30岁这个职场节点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业务逻辑一定不能去做“点”,而是要去做“面”。
如果还是像之前那样做点的话,你只能做一个螺丝钉;
如果你有倾向性的去做面的话,你是可以去做发动机的。
如何理解这个逻辑呢?
30岁已经基本确立了基本的职业习惯和思维模式,未来肯定是要向职业经理人的层面发展,而成为职业经理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你要有系统化的思维逻辑。
说的更直白点,你想做管理层,不仅仅要业绩好,你还需要懂“全局”。
我举个例子:
假如你是做销售管理岗位的,可能你在30岁之前只是去做销售团队管理、业绩跟踪、客户管理这几款,但以后想要走的更扎实,更远,你一定要去理解“全面的销售管理”。
全面的销售管理指的是:指通过销售报价、销售订单、销售发货、退货、销售发票处理、客户管理、价格管理等功能,对销售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跟踪。可以帮助企业的销售人员完成客户档案管理、销售报价管理、销售订单管理、客户订金管理、客户信用检查、提货单及销售提货处理、销售发票及客户退货、货款拒付处理等一系列销售管理事务;可以通过内部的信息共享,使企业的领导和相关部门及时掌握销售订单内容,准确地做出生产计划及其他计划安排,可以及时了解销售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准确情况和数据信息。同时,通过减少订单准备时间,降低出错率及迅速解答客户查询来提供企业的服务水平
可能你说自己的岗位职责接触不到这个宽度,但是你在过程中一定要主动去了解每个环节的内容,这才是为自己知识结构做增量的地方。
这里就是职业规划中,如何在目标行业内做大做强的基础逻辑,是不是通俗易懂呢?
B、增大自己知识架构的存量
如何做个人知识结构的存量呢?
关键点只有几个:看、学、思、转。
看,就是找那些同行业、同公司比你更优秀的人看齐,学他们的工作方法、学他们的专业思路,只有先接触,才能去消化。
有不少职场人总会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没有别人那样的机遇,而实际上是你不愿意去放低姿态跟着别人的步伐而已,这是很多30岁职场人容易犯错的地方。
学,就是持续的学习,可能你一个经验用了十年,但是远远比不上人家十年内总结好几个经验。提升自己知识架构存量的重要一点就是持续学习。
你要去学两种内容:一种是宏观经济类的,对个人后期的投资理财有帮助;另一种就是专业知识类,对自己职业发展深度有帮助的,这是肺腑之言。
思,就是将你目光所及之处的知识点真正的理解;转,就是为己所用,不仅从理论层面知道如何去做,更重要的是你要能够将其变成生产力。
这就是职业规划中如何在目标行业内增大自己知识存量的逻辑,是不是一样简单易懂呢?
4、如何增大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宽度?对于30岁这个职场阶段来说,未来一个十分关键的点就是:你要去扩展自己职业发展的宽度,这一点甚至比你增强自己专业能力还重要,这是一个过来人的真心话。
职业发展宽度,从通俗易懂的角度来说,未来你要去“经营自己的人脉”。
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通过各种渠道所达到的领域。可以简答理解为:“经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人际脉络”。
有人可能会说:“我从事的工作很基础,也不认识几个人,周围也没有几个成功人士,哪来的人脉呢?”
其实你把这个事情想复杂了,人脉其实也就是:“当期你们熟悉,可能交情不深,但在未来某个时机下,大家能够一起实现共同利益的关系。”
对于30岁职场人来说,积累人脉的关键点,不仅是一度人脉,一定要拓展到二度人脉,三度人脉等,总有你可以用到的时候。
不管你现在认识多少人,但你一定要去梳理你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客户、合作伙伴等等,任何你曾有过“眼缘”的人,将他们大致的工作行业做简单记录,这个习惯将会影响你的一生,甚至会给你后期的发展带来爆发式增长。
这就是职业规划中拓展自己发展宽度的思维逻辑,是不是一样的通俗易懂呢?
5、如何增强自己职业发展道路上的抗风险能力?
为什么有些30岁左右的职场人看起来不错,但生活一旦有变故,瞬间就跌落谷底了呢?
因为你的抗风险能力很差,因为你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边了,这是我用十年的痛苦得到的感悟。
之前我很担心自己会失业,因为身后有很重的责任,但我想明白这个逻辑以后,现在再也不担心失业的问题了,因为我的变现渠道不仅是本职工作收入这一项。
这里我要说的就是:你需要培养起来自己的第二职业。一方面应对职场风险;另一方面将会充分增强你的职场竞争力。
我曾经和一位职场大佬探讨过这个问题,得到的结论是:一个职场人如果想要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那你自身必须要有至少两条能够和本职工作相媲美的第二职业。
英国管理哲学之父Charles Handy曾提出过“第二曲线”的理论模型:必须在第一个曲线峰值到达之前就开始,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资源来弥补初期的投入。
也就是说:人的职业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无远虑必有近忧愁;你必须在本职工作这个“第一曲线”快要到达成熟期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第二职业,也就是有“第二曲线”。这样的话,才能够持续性的去现实自己的职场价值。
如何陪自己的第二职业:
关键点在于:从自己可变现的兴趣爱好以及工作相关度出发,挖掘和第一职业有相关或者相近的职业。
举个例子:
很多做销售的人员都会自己开个淘宝店;很多记者、宣传工作者都会去写自己的自媒体,这都是跟自己平时工作相关的第二职业,并且能够逐步做大,甚至超越第一职业。
这就是职业规划中如何增大自己抗风险能力的思维逻辑,是不是也一样的通俗易懂呢?
这个版块小结:有很多人说职业规划是比较高深的逻辑,需要专业人员给你指导。作为一个职业规划师,我从以上的建议来告诉你:职业规划所有理论都是来源于现实职场逻辑,拆解以后是很容易理解的,关键是你能不能系统化的把这些点连在一起而已。经过我的分解,你是不是对于职业阶段如何明确、职业方向如何确定、如何做职场增量、如何提升职业发展宽度、如何降低个人风险,这些看起来不容易理解的内容了然于胸呢?这就是我想通过此文交给你的干货。
以上就是我和公司小李深度聊的内容逻辑,让一个很优秀但是有明确的方向的90后职场人豁然开朗。
作为一个职场领域的创作者,我的创作向来坚持两点逻辑:
第一、场景分析必须要做到面面俱到,让读者能够通过一篇文章了解所有关于30岁左右职场人如何做职业规划的整体逻辑,不仅去解决一个人的难点,必须要解决多数人的困惑,这才是授之以渔的做法。
第二、理论分析必须能够深入浅出,能够来源于实际,并且能够指导实际行为,这样的内容才叫做干货,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去收藏,细细品读。
想说的很多,鉴于篇幅有限,只能用将近8000字来从整体方法论上做出指导,希望我的这篇长文能够真正给处于迷茫期的中年职场人带来共鸣,找到未来的行为指导!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