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人物评述(功勋无名英雄于敏)(1)

作者/天马

图源/网络

哈喽,我是天马

好久不见,之前都埋头于升级

最近,大家有没有看完《功勋》这部大热剧呢?

这部记录了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故事的剧集,在看第一位能文能武的李延年指导员时,天马就已经在朋友圈宣布「入坑上头」了。

理智稍稍回笼、学习脑上线后,又发现《功勋》中每个主人公,原来只有6集的出场配额。

这么有这么紧张的限制性条件,难免要开始思考该如何说好故事,才能让剧情显得短小又精悍、生动又丰富呢?

这个答案,在第二个单元剧《无名英雄于敏》中我找到了。

主线是科学家于敏,决定放弃出国留学,投身国防参与氢弹的理论研发。

雷佳音饰演的入木三分,但是这个单元中的群像更加出彩。

群像配角的作用,让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研究情节, 令普通人也能代入其中的酸甜苦辣。

配角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主角的。

简化为两个字,就是「关系」

01 第一段关系

发生在于敏和同事陆杰之间。

故事一开始,两个人的关系就是针锋相对的。

陆杰代表的是研究院里面的留学派,于敏则是没有出国的本土派。

两个人刚开始就意见不合,甚至从科学的讨论,引发到生活作风的问题。

转折点就在一场「吃饱饭,还多拿萝卜干」的误会中,两个人从原本的针锋相对,到陆杰推翻自己的计算,第一个主动支持于敏的运算结果。

于敏人物评述(功勋无名英雄于敏)(2)

这段变化,不仅体现的是于敏的不善言辞一面,也体现了陆杰。

两个人都是在寻求真理,陆杰的身上更能看出当时的研究人,不会为自己争一口气,而撒气在科学的探索上。

之后,他们领头完成了所有理论部分的工作,直到陆杰得病后不得不退出。

陆杰本身没有原型,但是两个人宛若是“镜像人物”,透过不同的两种命运,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科学家,在当时投身研究的缩影。

其中,陆杰身上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独立感情线,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咦?

大家可能要吃瓜了,为什么呢?因为陆杰和于敏,在事业上基本都是相同调性的。

这时,如何体现出科学家这个群体的多样性呢?

编剧告诉你,我们不再说事业线了,而是去看看感情线,对方是怎么对待与处理的?

陆杰在上海的研究所,偶遇了之前留学的女同学。

有一晚,对方邀请他再跳一支舞,暗示发展可能性时,陆杰用「家里已经订亲」给拒绝了。

这拒绝的是一段感情吗?是,但不仅仅是不仅是在说明陆杰的感情观,也反映了他深层的价值观,有一种「契约与承诺」,有一种慎独与担当。

试问,只是订亲就拒绝了有心人的好感暗示,在当下这个社会也是极其难得的。

这一点是说陆杰,同时也是在说所有科研人员。

看日严肃冷静的外表之下,做着常人无法理解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内心却有一份充满理想注意、又浪漫与深情的心。

02 第二段关系

发生在于敏和领导老赫之间。

老赫这个人物形象,在整个单元剧中集中出现在三个关键时间点上。

于敏决定加入氢弹研究,研究陷入僵局,理论研究成功。

老赫所代表的是一种「见证」,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更多的是一种支持力量。

于敏人物评述(功勋无名英雄于敏)(3)

比如,开篇老赫与于敏看了一出京戏《空城计》

这段京剧的锣鼓声,在之后的每次灵感顿悟、研究有重大突破时,都成了于敏脑海中会响起的旋律。

长篇的故事里,我们可能还有时间花功夫,交代支持主角的势力都有谁?因为何种原因?是利益,或是情感?

但是在短篇幅的小说里,想令读者快速感受到的,最好是能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象征」

在当时年代甚至没有手机、极少能通讯,所有人的期待或支持,如何在主角身上体现并且助力他突破?

这里参考了一个旋律,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配角应该如何写,有个生动的反面例子

如果你花了大篇幅,在写主角回忆小时候和奶奶相处的一段时光,而之后又没有和奶奶的相关情节,这个配角人物就是多余的!

在老赫最后出场的一段情节中,这一点得到充分体现:

得知理论突破,老赫专程前往上海,和于敏彻夜长谈,两个人秉烛夜谈,再次聊到「当时一起看的那场《空城计》」

所以,保持配角出现的「连贯性」并不难,关键在于是「不停重复」配角与人物之间的重要回忆。

于敏和老赫的回忆,就是那曲《空城计》

老赫的形象,是融合多个人物。

在遭遇飞机事故时,第一反应是将装有宝贵资料的公文包紧紧抱在怀里,则是在致敬“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一位烈士,科学家郭永怀。

听说当时现场,郭永怀和警卫员抱在一起,就是为了装有热核导弹研究资料的公文包,可以不被摧毁和破坏。

于敏人物评述(功勋无名英雄于敏)(4)

这么做的意义,无非是紧跟主线,真正摆脱“空城”,造出底气!

03 第三段关系

发生在于敏和边军老马之间。

这两个职能完全不同的人,在氢弹进入到测试期间发生了交集,矛盾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呢?

因为双方都吃了对方没有吃过的苦。

至于「苦」的是什么,一定要用事件具体说出来。

老马嫌弃科学家都是精细人,喝点有味道的水,这种「苦」都受不了。

于敏嫌弃对方是一根筋、直肠子,压根不了解科学实验,就是要按部就班「苦」过来、熬过来。

这么写两个人物的形象就立住了,我们对双方爆发的冲突也有了代入感。

那么,如何让两个行业完全不同的人,坐下来好好聊聊呢?

于敏人物评述(功勋无名英雄于敏)(5)

与于敏和陆杰同行之间的突破点,运用的是「理解、内疚」不一样,不是同行之间的关系,之前是朝着互相看不惯的点,现在就要朝着「崇拜」的点去。

剧情中,就是在两人一次夜深人静的对话。

老马问,氢弹实验你们失败了多少次?

于敏说数不清了,反问对方你开枪杀敌人多少回,还记得吗?

老马回答,至少有千八百回的时候,于敏说我们三天两头就要塌房,起码是十几倍。

和真实生活中一致,不同行业的人都有自己能力榜,对于顶端强人的衡量标准。

当我们互相拿出来,不论逻辑,单说数据都会有共鸣。

因为这些数字上发生的「苦」和「难」,每一次大家心里都清楚。

04 最后

这部剧中的群像十分丰富,不止是这三人,还有于敏的妻儿、姐姐、邻居、老赫的领导、其他科学家同事与亲属等等。

有些角色一句话,我们就知道对方的性格特征

还有些角色身上藏着「秘密」,比如另一个科学家原瑾泓

如果写主角是在写理想,写配角就是在写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是在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定位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功勋》中还有哪个配角的表现,令你印象深刻呢?

欢迎写在评论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