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清浅
《功勋》每个单元的服化道都十分接地气,给人很强的代入感。其中,感受很深的是康洪雷执导的《默默无闻张富清》单元,这个单元里张老解释自己不看抗战剧的剧情和他的三个家狠狠打脸当下的很多抗战神剧和主角设定为普通人家的现代生活剧。
当来凤县宣传部的同志做通张富清的思想工作后,张富清把接受采访、讲述自己的故事当成组织交给他的一项任务,终于接受记者采访,讲起深藏了几十年的战争岁月。采访过程中有记者问他——张爷爷,听说您不爱看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剧,是吗?这是为什么呢?
张富清说看到电视里的战士就总会想起过去的事。他们打仗的时候没有衣服穿,就是发了新军装也是给新兵穿,党员后面穿。当衣服不够穿时那他们穿什么呢?从战场上边找衣服穿,血水、汗水凝在一起,穿在身上臭臭的,虱子满身爬。他们到了酒泉时发了新军装,旧的军装不舍得扔放到锅里煮,虱子都飘上来了。大家都说战斗的时候穿那么干净怎么可能呢!战场上只有敌人死,我方没有伤亡,怎么可能!他们那个时候看到战士们都一排排倒下了,那可不是喊口号,冲啊杀啊就胜利了,不喊,他们不喊口号。胜利是用生命换来的……
张富清的回答不仅解释清楚了自己为啥不看战争题材电视剧,对比一下那些抗战神剧也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神剧的几大硬伤。一是衣服过于干净、崭新,像是在作秀,不是在打仗;二是胜利太容易了,两军对垒一下,一声冲啊杀啊,倒下的都是敌人,然后胜利,欢呼;三是手撕鬼子这样夸张的剧情都出来了,解放军还在豪宅办公……这样的剧情莫说打过仗的老兵不信,但凡有点历史功底了解解放前我军情况的都不会相信。
说到这儿不得不夸一下同是康洪雷执导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看第一集就被服化道吸引了。一个被遗弃的炮灰团一日三餐都没保障,那破烂的衣服、简陋的炊具就十分让人信服——这就是那个时候的某个历史场景,是炮灰团的日常。他们都是国民党某个被打散或打灭的团里存活下来的个别人,因连吃败仗,被安置在一收容所里,不闻不问,炮灰团要吃饭只能自己想办法,他们一不种田二没钱,穿成那样很正常。直到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虞啸卿想收他们扩充力量,这才有人管了。当然,虞啸卿虽有心干大事,但上峰无战意,最终若不是死啦死啦死皮烂脸去跟虞啸卿谈合作,炮灰团还是温饱成问题。而即便如此,也不过勉强解决生存问题而已。所以整个剧从头到尾,炮灰团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脏兮兮的,只有阿译和后期迷龙的衣服比较干净,那是因为阿译爱干净,东北佬后面有老婆了。这剧是把整体现状和个人性格特点经历结合起来体现到服化道里了,所以让人信服。
到了同是康洪雷执导的《默默无闻张富清》,不管是张富清青年时代的战争岁月还是转战基层时的服化道都十分吻合时代特征,让人觉得真实。涉及战争岁月的剧情里,张富清的衣服都是旧而破,还有点不太合身,跟他老年回忆起的缺衣相符。转业扎根基层后,他所工作、居住的地方也都把那个年代偏远落后地区的状况真实地呈现出来了。
张富清到来凤工作后,在粮管所和三胡区工作时的家都十分简陋,都是废弃好久没人住的破房子,要么泥土地面上凹凸不平、有青苔,凳子、木板充满岁月痕迹,要么不遮风也不挡雨,下起雨来可能在大树下还更能避雨。直到调到建设银行工作时,才有个像家的地方住,住进了钢筋水泥建的房子里,不过也不是太新的房子。随着张富清年纪的增长,那房子也在不断变旧,但里头的家具陈设还是多年前的样子。
前后三个家里,前两个家让人看到了他在基层工作时的艰辛,可他却没有任何抱怨,后一个家让人看到了他的朴实生活作风。就三个家,把道具、布景做好了,不需要台词去反复地强调他怎么艰苦、朴实,就让人看到了张富清的不容易,更看到了张富清高尚的品质。
而当下的不少所谓现代剧是怎么样的呢,明明主角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初出社会,收入不高,或虽工作多年,但收入有限,角色设置是普通人人设甚至穷人人设,可是住的却是宽敞明亮的豪宅,穿的衣服背的包至少也是好几千。不知道是导演、演员、服化道工作人员太有钱,不懂民间疾苦,还是剧组很有钱,就是要打造“精致穷”,让观众看得舒服就好,是否贴合角色不重要。
不好意思,作为一名观众,我还是追求真实的,果真要看精致、奢华,看主配角全是有钱人的剧就好了,如果看现代普通人的生活剧,作为一名普通人看着打扮、居住环境都不差钱的角色总觉得智商受到了侮辱。
希望往后制片人、导演们别再拍抗战神剧和现代“穷人”过的富裕生活剧了,多向康洪雷导演学习,向《功勋》每个单元的剧组学习,在服化道和剧情上都用点心,不要再把观众当傻子了。
本文由清浅之说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