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赞美句子(人间正道是沧桑)(1)

1.

知名作家刘震云早期是以官场小说著名,其中《官场》,《官人》,《一地鸡毛》广为人知。他的文字有着男作家通常的严丝合缝的逻辑性,语言干练,关注点总是在普罗众生,但是展现出来的氛围却是小人物身后的一张庞大复杂的关系网,于是他的一个个主人公们就像是网中的鱼,总是想往上蹦跶一下,让自己透口气,或者干脆摆脱被网住的命运,而结果往往是蹦跶之后,发现原来这张大网无边无际,再怎么用力,也不可能逃脱出去,顶多换一种被网住的姿势而已。

在这本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中,那种小人物挣脱不出既定命运的宿命感更为浓重。但是相反的,语言却时常温暖,以至于看了好久才慢慢体会出其中的苍凉之意。待到体会完整时,已经深陷其中欲罢不能。大概每一个经过沧桑的人都会在书的一半时候悲恸掩泣,因为书中的情感早就随着文字的流动润物无声,和读者的情绪混为一体。这本书被称为刘震云迄今最大气最深沉的作品,的确不是过誉之辞。

2.

整本书都是讲的农村低层小人物的生活历史。主人公杨百顺是个豆腐坊的长子,但是父亲偏心,看准了他老实可欺——当然在农民父亲心中,老实可欺也是可托付的意思,将两个弟弟做了更好的安排,而希望将他留在身边来继续自己的豆腐生意。“上学是得脑子好使,但要说值得着,还得那个脑子笨的。人就像鸟一样,脑子好使,翅膀一硬就飞了;脑子笨,撒出去才能飞回来。”杨百顺当然不服气。乡下少年的不服气无非也就是离家出走,反正就是混口饭吃,在哪里吃和吃什么都没有太大差别。

读者跟随着杨百顺接触了一系列农村的底层人民的谋生手段,从剃头,到杀猪,到染布,到砍竹子,到挑水,到种菜,到后来卖馒头和卖葱,每一样都写得自有妙趣。但是那妙趣不是夸张的传奇,而是运行着的事物本身自带的美感,动作,心态,语言,细细看来,就是一张风俗民情的画卷。

而真正被作家写成传奇的却是不能够给杨百顺带来稳定营生的事情。一项是喊丧,他喜欢喊丧人罗长礼嘹亮宏阔的嗓子,大概更喜欢的是喊丧人能在那样一种悲壮气氛中的威仪,这种隐藏的小小的对局面和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在杨百顺心里一直懵懵懂懂,没有得到催化和发酵,只知道喜欢,一直也说不出个子丑寅某。还有一项是社火,脸上涂着油彩扮成另一个人在重大节日时热热闹闹欢天喜地的舞一回,也符合杨百顺自己在通常的状态下放不开的本性。只可惜社火和喊丧一样,都不是寻常日子里常有的事,他们都是寻常日子里的点缀,是炮竹点燃的那一刹那的划破黑暗的声光,是大白馒头刚刚揭开时扑面而来的带着麦香的热气,美好是美好,但是如果光凭着这一点欢喜就此沉迷下去,那这个故事就变成另一个样子了。或许更加唯美和励志,但是那不是作家希望表达的真实。

人间正道是沧桑赞美句子(人间正道是沧桑)(2)

杨百顺因为社火被县领导看中后,专门给县长老史种菜,算是人生的一大飞跃,至少是他前21年颠沛流离生活的一个安抚。而且好事一件接着一件,连颇有姿色的带着一个女儿的寡妇吴香香因为他是县政府工作的人招他入赘,他一下从一个成天操心吃住的无产者变成了一个拥有馒头铺的半掌柜,的确还是实现了人生的跨越。但是人生的跨越如果就是满足吃住,那么这样的跨越显然并不吸引人。杨百顺的日子过得别别扭扭。

明白不是明白吴香香,而是明白自己;既然遇事跟她计较不得,计较也计较不过她,不如像老高对待老白一样,干脆不计较;或者,反正与她说不明白道理,这时再计较道理,反倒是不懂道理了。”这是他自己劝自己。

一个人总顺着别人的心思来,自己心里就有些别扭;但一个人自己别扭,也比再让别人别扭自己强。”这个是作者站在圈外的叹息。

别扭的日子谁都过不下去。人在别扭自己的时候,往往也在别扭自己身边的人。吴香香是第一个受不了这个别扭的人。她和杨百顺好友老高的奸情被发现以后,杨百顺感受到的应该是对生命的悲凉多过对失去妻子的伤心。而且,他被大家被闲言碎语裹挟着,不得不出门寻找这对私奔的男女时,读者应该和他一样感叹为什么就不能让他过几天安生日子。

带着吴香香的孩子巧玲寻找吴香香,看上去不靠谱,但是好在杨百顺和巧玲一直投契,所以并不是一件为难的事。本来杨百顺准备两人随随便便在外面晃荡个十几二十天再回去,挺轻巧的一件事,但是偏偏巧玲被人贩子盯上,趁着杨百顺一个疏忽,拐带走巧玲。这个打击来到猝不及防,又像是前面所有苦难铺垫的总和,一叶本来就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此时终于完全遭遇覆顶。前半生的苦都没有这一次的苦来得揪心。如果说以前吃苦心里至少还存着指望,知道自己虽然在谷底,但是抻一抻,挺一挺,也许马上就可以抬头,但是这次不一样。杨百顺知道自己最好的时候不过是在县政府种菜,次好的时候就是一边在馒头铺卖馒头,一边心里想着社火,一边和巧玲逗乐。最好已经没有,巧玲这一失踪,他的次好也完全的灰飞烟灭。原来以前发生的所有美好都是幻象,人生很快就被强大的灰暗底色湮灭。杨百顺的故事就此戛然而止。

人间正道是沧桑赞美句子(人间正道是沧桑)(3)

书的后半部分好像是作文做到一半时另起一行,套句老话说就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只是暂时还不知道这一枝和那一枝的因果。故事已经在几十年后,讲的是一个参军归来的懵懵懂懂的小伙子牛爱国。他和杨百顺一样单纯,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也是随波逐流的时候多。

他在众人安排下,娶了县里工作的庞丽娜。后来在大家风传庞丽娜和照相馆的小蒋有私情的时候,他跑到千里之外去找以前的战友,在以前战友的开导下,开始对庞丽娜施以怀柔政策,话拣好的说,事拣精细的做,但是无论语言还是行动,其实人们审视的都是后面的说话和做事的那个人。

牛爱国的热心没有得到反馈,庞丽娜索性横下一条心和小蒋私奔,历史终于在这里团了圆。牛爱国的母亲就是当年被拐卖的巧玲,而在命运阴错阳差的安排下,当年杨百顺不顾一切的走出困顿住自己一辈子的延津,而到了牛爱国这里却是不顾一切的要回去寻根,仿佛知道冥冥中先辈走出的地方蕴藏着自己命运的密码。这一场逃离和一场回去,就是两个人的半生,是家族基因的闭环,是人类发展的简史,总以为自己要寻找的答案很简单,它就静静的待在在某处,一旦抵达就可以解决困扰自己半生的苦楚。

其实这后半部分场景和现在更加贴近,但是读起来并不觉得亲切,反而有种更加灰暗和压抑的感受,因为读者已经清楚的看到了命运既定的轨迹,担心着新的主人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温顺的走进命运早已布好的陷阱。

人间正道是沧桑赞美句子(人间正道是沧桑)(4)

3.

就整本书而言,像我这样的读者可能很多,对于前半部分十分偏爱,几乎就是一个农村草根少年的成长史诗。在作者故意模糊了时间和历史感的叙述中,始终鲜活的是那一个个营营役役生生不息的人。而且作者一再的提醒大家,这不是一本传奇,作为主人公的杨百顺并没有肩负重大的使命或者才能,他是芸芸众生里最普通的一分子,他是我们大多数人。所以我们接受他的不完美,接受他的木讷,他的不通融,为他一次一次在命运夹缝中的错过而惋惜。比如他跟着师傅学杀猪本来学得兴致十足,眼看就要出师, 结果师傅娶了师娘,他没有依附和根基的人生马上就翻了个。

过去师徒二人说话,都是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现在师傅说话,舌头也开始打弯了。出门不超过五十里,师傅本来是为了自己,但他反倒说:“早去早回,你回家也少赶夜路。

感觉不一样;在乎的不是下水,是拿和给的不同。生活中多了一个师娘,不仅是师傅变了,世界全他妈变了。杨百顺心里像长了茅草。

后来,杨百顺在染坊挑水,被人欺负,和谁都说不上话,结果心存戚戚的解开了老板豢养的猴子身上的铁链,以为猴子和自己一样,也逐渐被世事驯服,会审时度势的失去桎梏的玩耍一会儿就乖乖回来。可是猴子比他聪明的多,大胆的多,也自由的多。猴子一个筋斗飞跃而去,遍寻不见,杨百顺又丢掉了好不容易谋来的营生。后来,他不得不成了码头的挑夫,整个安生立命的过程十分的辛酸。哪一件都算不上是他的错,又哪一件都像是他做错了,让读者十分的感同身受的为他委屈。

人间正道是沧桑赞美句子(人间正道是沧桑)(5)

整本书对于情爱的部分其实着墨不多,但是一旦出现就是板上钉钉的容不得人反驳。其中好几段啼笑姻缘,比如被老鼠咬了耳垂的东家大小姐被说成是失去了整个耳朵遭遇退婚后钻了牛角尖,结果嫁给了穷得掉渣的杨百顺的弟弟,成亲那晚再一听他说话,几乎立时三刻昏死过去;

杨百顺最后在车站偶遇私奔的吴香香和自己的好友老高,两人看上去比他还穷比他还落魄,但是看上去就是比他快活,原来就像以前老高一直劝导他的“这件事上从根上就是错的”;

牛爱国遇到朋友之妻章楚红,本不该有事但是偏偏有事,有事之后,牛爱国第一个念头就是逃离,逃离回临终的母亲身边,去听她最后的叮咛。结果一路辗转到延津,一顿寻觅之后,决定不惜代价要将章楚红找回来。

甚至包括巧玲自己的爱情,算是书中唯一一次从女性视角对于爱情的描述,看上去十分动人。

侯宝山拉住曹青娥(巧玲)的手,带她走出胡同,绕到村后,一路跑着到了地里。拖拉机正在地头等着,两盏大灯,照出二里远。两人从地这头耕到地那头,又从地那头耕到地这头。四周一片漆黑,拖拉机白天是犁地,现在成了犁黑。前边的黑,像白天身后的泥土一样,在两盏大灯的照射下,翻向两边。虽然黑越犁越多,但犁掉一些,就少一些。曹青娥怕黑,但有大灯在犁黑,旁边又有侯宝山坐着,她看着前方,一言不发。

后来,巧玲怀孕了从家里跑出来,对好友说,如果侯宝山愿意离婚,她也愿意离婚并且打掉孩子和他一起,读起来带着十分的悲壮和无比的决心。后来自然是没有成功。而作者借着旁人的口,总结得更加的清晰和彻底:“过去能跑的时候没跑,现在不能跑的时候跑了,要说可怜,也就这点可怜。”所以,后来牛爱国想通了,不能让章楚红一个人再遭遇自己母亲一样的在黑暗中的苦,也算是作者对于世间身处感情漩涡中的男女的一丝怜悯。

人间正道是沧桑赞美句子(人间正道是沧桑)(6)

4.

作者写这样一本书是怀着比肩旧时明清章回小说的志向的,人不厌多,而且甫一出场,各有特色。比如刚开始的私塾先生老汪,失去爱女之后,突然觉得人生无味,一定要和东家告辞,然后没有目的,没有后路,一路向西,终于在不断的劳累和奔波的旅途中,慢慢找回心灵的平静。

还有杨百顺的妻子吴香香。她私奔的时候拿走家里所有的银钱首饰,却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巧玲留下给杨百顺这个继父。原因是她觉得,巧玲和杨百顺说得着,和自己反而说不上话。让读者感叹的一来当然是她敏锐的洞察力,二来也是她手起刀落的决心,她一下就看准了:留下女儿,保住了豆腐铺,也算对得起杨百顺。当然,她也知道杨百顺一定会对得起巧玲。其实,谁看谁都是明镜似的,除了在其中纠结不清的人。

还有把杨百顺的命运掀起小小高潮的史县长。他和一个男旦交往密切,经常喊他过来夜会。读者大致推断出故事的发生年代是在解放后不久,所以这样的习俗基本上可以理解并且一笑置之。但是老史的有趣之处在于他和男旦的夜会超出了人们的想像,他真的只是找他下棋,谓之手谈。情色的部分有没有?当然有,要不也不会让男旦妆容整齐的陪他一宿;但是过不过界?老史却始终没有过。他自己陶醉在超出周围人们认知的暧昧和崇高里,而且不屑和人解释,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给自足,不断升华。就像杨百顺失去巧玲后改名为“罗长礼”,是他少年时仰慕的喊丧人的名字,也是对于自己遥不可及的精神世界的一点点执拗的坚持。

话说回来,杨百顺最动人之处就是大部分时候他都不是一个有执念的人。为了谋生,他改过好几次名字,先是想和老洋教士老詹套近乎,谋到一份稳定的营生,他听从老詹的教诲,改名叫杨摩西,听上去马上就有一种柳暗花明人逢喜事的利落劲,可不马上就被老史看中谋到了新差事?后来入赘到吴香香家里,吴香香要求他改名,从“杨摩西”改到“吴摩西”,一定要让他时刻铭记自己入赘的身份,他又马上听任改之。小小挣扎也只是一会儿的事:

咱自个儿啥都没有,就不能怪别人有苛求了;咱自个儿说不起话,就不能怪别人有言在先了。”这是老詹劝他。

吴摩西降不住吴香香,老高降得住吴香香。这就不是一个把谁杀了能了结的事。就是把人杀了,也挡不住吴香香跟吴摩西不亲,跟老高亲。他们骗了吴摩西,但没骗他们自己。这么说,倒是吴摩西错了。”这是他后来在车站看到吴香香和老高亲亲密密在车站时的感触。

于是他最后也决定不再骗自己,就叫自己“罗长礼”,也算是铭记自己一路来走过的坎坷和对于好日子的一点追忆。

吴摩西一下觉得自己长大了。也一下发现自己的内心,还有闪亮的一面;原来闪亮的一面,就是狠毒的一面。”读者追随了杨百顺半生,终于发现他虽然相貌端正,干活勤勤恳恳,虽然被命运偶有眷顾,可是并没有出格的才能,魄力甚至狠心来更进一步,最后和我们自己一样,变成得过且过,常常缩在壳子里的普通人,对他的共情由此更深。

人间正道是沧桑赞美句子(人间正道是沧桑)(7)

5.

在这样一本讲人世沧桑的书中,除了两个主人公杨百顺和牛爱国外,仿佛其他人都更加的圆滑世故,带着一种尘世里面浸淫已久的精明和狠辣。

老汪他爹处事与人不同,同样一件事情,对自己有利没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这样斤斤计较的老汪他爹愣是把自己一点点家当盘没了,结果让老汪后来穷了大半辈子,从中层沦为底层。

第一句是:“话是这么说,但不能这么干。” 第二句是:“事儿能这么干,但不能这么说。” 第三句是:“要让我说,这事儿从根上起就错了。””这是杨百顺的好友老高时常挂在嘴边劝导他的三句话,结果他后来带着杨百顺的老婆吴香香私奔,回想起来更是字字诛心。

说起来也不是怕庞丽娜,还是怕离开她;也不是非跟她在一起,而是离开她,连她也没有了;或者,连怕都没有了;与她说不上话,离开她,连话和说也没有了。怕的原来是这个。一切不在庞丽娜,全在自己。”这是牛爱国冷静下来在审视自己的内心。

所有这些借着别人的口和自己的心说出的话,在不经过苦难之前都是闲言碎语,在经过了苦难之后,就自带一种苍凉和凄楚,就像是所有人的人生底色,等到完全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不是少年人。时间模糊了每个人的面目,但是模糊不了人生的孤独,而每个人都是怀抱着这与生俱来的孤独在人海中跌跌撞撞前行。

作者不断的强调“说得着,说不着”。或者人们一代又一代就是不断的在孤独中寻找那个唯一契合的人。也或许本来不是唯一,如果时间无垠,空间无限,人们都是宇宙中的粒子,和谁的相聚都是偶然,谁也不是谁的唯一,大家都有无限的耐心和勇气不断追寻下去。但是俗世中的生老病死是谁也逃不出的规律,人生过到一半的时候,仿佛就开始明白自己一生的情感和生涯的地图,追根究底下去,自己后半生的走向也大致明晰。

寻找是表明不放弃,而且寻找和寻找不一样,就像作者反复强调的人和人不同,就有人行走千里去为了一句话。虽然遗憾相同,最后那一句关键的话,杨百顺留给巧玲的,巧玲留给牛爱国的,都是遍寻不见,但是牛爱国对于后来遇到的章楚红的心理和情感,倒是越来越分明,他一定要也一定会找到她说给她听。

这次,那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奔跑在希望的路上,带着主人的希冀,终于有可能和应该收到那句话的人重逢,而不是再次被命运撕碎在风里,卷入到身后庞大无垠的浩渺阴郁之中。

我们带着无限的酸楚和希望同样希冀着。

人间正道是沧桑赞美句子(人间正道是沧桑)(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