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出自于《老子》一书,原句为:“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其中,大器指的就是大才,而大器晚成是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人数不胜数,今日瀚海跟大家说几个中国史上大器晚成的人物。
崔琰画像
一、首先,大器晚成有一个相关的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崔琰,他是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该人从很小时候就有一个爱好――喜习武艺,因此顾此失彼,忽视了个人的文学修养。跟身边的同龄人很不一样的就是,他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等经典,方求师学习。
幸运的是,他的辛勤付出并没有白白浪费,他慢慢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某次,他因为尽忠劝告袁绍不要纵容他的士兵胡作非为而被袁绍赏识,被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画像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荣升尚书。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大胆劝谏,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鲜为人知的是,曹植与他的关系更加亲近,曹植是他的侄女婿,但是他刚正不阿,绝不容许曹操废了规矩。
除此之外,其实崔琰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很有远见和慧眼。他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的堂弟,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他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姜子牙画像
二、讲完了袁绍的故事,瀚海再来说说姜尚的故事。
相信大家对他都不陌生,姜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吕望”。民间有两句与他相关的俗话,一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二是“太公八十遇文王”,这其中的第二句颇有一种他大器晚成的意味,传闻中姜尚72岁才被拜为国师。
他出身贫寒,但胸怀大志,欲要达济天下,于是乎一直勤苦学习,孜孜不倦、求贤若渴般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寄望着终有一天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为民解忧。他年轻时劳碌奔波,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直到垂暮之年,才遇到自己的伯乐,得到了施展毕身才华的机会。
他在辅佐周文王期间,运筹帷幄,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国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其为国师,尊称他为师尚父。而他也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姜子牙雕塑
三、再比如刘邦手下的顶级谋士郦食其。
郦食其本来在秦国有着微小的官职,类似于现在的基层管理员,主要任务就是给政府看大门,做着现在六十多岁老头的事情。
说他胸无大志吧,他六十岁的时候却突然扔了自己的饭碗,要出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于是乎他投奔了刘邦,成了刘邦众多谋士中的一个。当时有七十座城池的齐国国王田广就被郦食其的一张嘴给说服了,要投降刘邦。
只可惜,郦食其的这一功绩完全被韩信给破坏了,对于郦食其仅靠一张嘴就占领一个国家的本事,韩信很是不服,趁着齐国没有防备下令攻打了齐国。结果可想而知,齐王下意识地认为郦食其在欺骗他,命人将郦食齐烹杀了。不过郦食其确实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郦食其剧照
瀚海说:
正如孟子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器晚成的人往往都是经过无数来自于外界和自身的挫折和磨难,会受苦,会受委屈,等到时机一到,便以某种脱胎换骨的方式重生,完成自己的梦想与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