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经过好望角。葡萄牙人利用当时印度内部的分裂在西海岸建起基地,控制了欧洲与印度的贸易通道。十六世纪后期,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各国纷纷赶往印度。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 年,法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4 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731 年……
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是主要通过东印度公司实现的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
从1595年至1602年间,荷兰陆续成立了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为了对抗英国,荷兰将这些公司进行合并重组成为东印度公司——正式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
东印度离欧洲太远了,如果事情发生之后都要逐一向本国请示,这根本来不及。于是,一种国营公司应运而生,它依靠军队保护商业活动,以此来促进交易。英、荷两国东印度公司能够成立,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两个公司都有军队,虽然要接受本国的领导,但它们有权在不向本国总部请示的情况下独自行动。
荷兰东印度公司
当代欧美经济史学家热衷于研究政府利用军事力量努力推进商业活动这一现象。在众所周知的经济学中,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是以没有扰乱市场机制的外界干扰为前提的。但在现实世界中,总有各种因素来阻碍市场的健康运转。例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商人在为了交易而四处奔波的时候,不得不自己保护自己,或是出钱让别人保护自己(保护费),以免受到海盗的掠夺。此类费用被称为“保护租金”。
无论是英国还是荷兰,为了保护商人,东印度公司都免除了当地商人数额相当可观的保护租金,因此商人们可以放心地进行交易。这种体系的创建,是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最大特征。
1623 年,发生了荷兰杀害英国商馆人员的安汶岛(安博伊纳)事件。事后不久,英国撤离东南亚,将印度作为其亚洲贸易的根据地。此后,荷兰以印度尼西亚为中心,英国以印度为中心进行活动。
当时能够从欧洲向亚洲出口的国家极少,英国、荷兰以外的国家很难参与和亚洲的贸易。因此,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从亚洲进口的商品。在17 世纪,从亚洲进口的最重要商品是香料,而英国、荷兰则出口武器。中世纪的时候,香料从摩鹿加群岛经印度洋,通过红海,运往埃及亚历山大港,然后由意大利商人运抵意大利,之后再运送到整个欧洲。因为1600 年和1602 年东印度公司的出现,到了17世纪,欧洲的船舶慢慢地担负起在亚洲的运输任务。亚洲的物流逐渐落入欧洲人手中。这绝不仅仅是军事成功的结果。
明末郑氏集团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之间的料罗湾海战
最先来到亚洲的欧洲人是葡萄牙人,但他们没有建立巨大的公司,国家也没有保护商业活动。与此相反的是,利用庞大的公司组织来保护远离欧洲的商人的活动,这无疑是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革新性。除此之外,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还有两个重要的革新之处。
一是通过私贸商人的活动扩大了亚洲范围内的贸易。这也意味着他们加强了与率先进入亚洲的葡萄牙商人的合作关系。英国、荷兰并没有驱逐葡萄牙商人,超越国家界限的商人网络是非常强大的。
第二是与当地商人特别是亚美尼亚人合作,联通了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贸易网,形成了更大的贸易网络。
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都允许员工在公司贸易以外,在亚洲区域内进行自己的贸易,即从事私人贸易。通常而言,私人贸易比在公司的事业更赚钱,为了寻求私人贸易的利益,在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中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对于多数员工而言,或许那才是主要目的。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郑氏集团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之间恩怨的继续
商人可能本就拥有独自前往印度进行贸易的能力。但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被国家授予了好望角以东的贸易垄断权,那么在现实中无视这样一现状绝非上策。因此,商人认为,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员工,在亚洲继续进行自己的贸易,这才是明智之举。这是葡萄牙始终无法做到的事情。葡萄牙没有这样的公司,到达亚洲的商人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网络来从事商业活动。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8 世纪时大约共有2 万名员工。随着时代的变迁,公司不仅有荷兰人,德国人的比例也增加了。当时德国人不得不在相当恶劣的情况下工作,甚至可以说该公司是德国贫民的救济机构。很多德国人涌向印度尼西亚,在这里工作,在这里死去。乍看之下,可能会被认为是鲁莽的尝试,但即使在欧洲,这些贫民将来也不稳定,死亡率也很高,所以他们的行动绝对是合乎情理的。
另外,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不仅垄断了与亚洲的贸易,还进行领土扩张。不久,由于在与英国的竞争中失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8 世纪末解散。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解散是在1857 年。之后,印度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因为蒸汽船和电信的发展,即使没有东印度公司,英国也可以直接统治亚洲。
英国东印度公司设立的销往中国的鸦片仓库
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组织,在现在看来是漏洞百出,弊病随处可见。它们没有形成能够将公司意图渗透到所有员工的体制。员工和当地人合作经商,可能也背离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即使违背本国的命令也很简单。员工是否遵守公司的命令,大多是由他们自己决定。当时国家的力量还很弱。在此情况下,18 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向英国出口印度生产的棉织品——印花棉布。“印度·印花布”受到很多西欧国家的欢迎。
在英国和荷兰以外,还有名为“东印度公司”的公司,它们不像英国、荷兰的公司那样拥有强大的军队。
与英国、荷兰一样,法国也于1604 年创设了东印度公司,1664 年将该公司转变为国营公司,1719 年改名为印度公司,同东、西印度进行贸易。但在1731 年,因为非洲和路易斯安那的路线被切断,其再次专注于东印度贸易。之后,该公司于1795 年被清算(破产)。法国东印度公司在茶叶进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8 世纪布列塔尼的南特市不仅以奴隶贸易城市而闻名,其从广州进口的茶叶也十分重要。甚至,作为法国东印度公司的进口物品,有时茶叶比咖啡还多。
维京人来到中国: “哥德堡号”的故事
近年的欧洲商业史研究中,小国发挥的作用成为关注的重点。对大国来说即使是很难获利的贸易,对小国来说也可能是巨大的利润。许多小国在当时保持中立政策,并大力发展海运事业。瑞典就是这类国家的代表。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31 年得到特许证而成立,于1813 年解散。其根据地在瑞典西海岸的哥德堡。
在该公司活跃的80 多年中,进行了132 次前往亚洲的航行。前往广州的有124 次,同时前往广州和印度的有5 次,只前往印度的有3 次。特许证授予该公司与好望角以东所有地区的贸易垄断权,但现实中这意味着瑞典东印度公司与广州的贸易。
而且,瑞典出口到中国的货物极少,可以说几乎就是专注于从中国的进口事业。进口的货物大部分是茶叶。在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进口额中,茶叶的比例在1770 年占69%,1780 年则达到了80%。尽管该公司在广州有驻外商馆,但是它没有海外领土和殖民地,员工人数保持在250 —300 人的程度。该公司将从广州进口的茶叶在哥德堡进行拍卖。
欧洲人全球冒险航海图
正如本书所指出的那样,无论是印度洋还是东南亚的海洋,即便存在各种宗派的商人,但长期以来穆斯林商人是最强的。然而,这些海洋的物流先后由葡萄牙商人、荷兰商人和英国商人等欧洲商人承担。
17 世纪东南亚的香料,18 世纪印度的棉花,都由欧洲商人进行运输,前者由荷兰人运输,后者由英国人运输,甚至印度和中国的茶叶也用欧洲船运输。另外,即便是在东南亚内部的贸易中,欧洲船的比例也提高了。亚洲的物流体系逐渐落入欧洲人手中。但这种局面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欧洲人和亚洲人处于敌对关系而欧洲人取得了胜利。
经历了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具有远胜于亚洲的航海技术。没有亚洲人绕过好望角航行到欧洲。欧洲人运用指南针进行远距离航海。另外,由于中国实行海禁政策,虽然竞争对手没有了,但是中国的航海技术也停滞不前了。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不管怎么说,军事技术的优越能够在战争中获胜,但并不能改变物流体系。物流体系因为有了从国家独立出来的商人阶层而发生了巨大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