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关注“语文英语教学”,驻足这里就能学习和进步!)

语文人称作用(各种人称使用有什么作用)(1)

不同的文学作品会采用不同的人称来叙事抒情,那么各种人称的使用有什么作用呢?历届中高考语文试卷中这类题已经出现过多次了,如何答这类题呢?以下逐个说明:

第一人称:

以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内容的可信度,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进行心理描写和直接抒发思想感情。

如鲁迅的《社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第一人称“我”。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方式拉近与作品形象或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而且更具亲切感和富于抒情性;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例如我们写作文时,把文中的妈妈或同学等人称做“你”,或者把文中写的一株植物或一只小动物亲切地称为“你”。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公正,不受时空限制,更直接自由地反映现实,表现生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语文人称作用(各种人称使用有什么作用)(2)

例1:(2000年全国卷《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1)在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1)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2)以对话的方式拉近与作品形象或读者的距离,使得抒情主人公与描述对象之间更有亲切感。

2)而在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例2:(2017年全国卷11卷《窗子以外》)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

(1)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你”“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视角,观看自己生活的视角和观看他人生活的视角。“你”“我”也就代表了大家,人人都隔着“窗子”,更显出“窗”对所有人的无所不在的约束。

(2)以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内容的可信度,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进行心理描写和直接抒发思想感情。

(3)第二人称: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以对话的方式拉近与作品形象或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易于心灵深处的交流;而且更具亲切感和富于抒情性;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语文人称作用(各种人称使用有什么作用)(3)


(请关注点赞转发,便能天天阅读精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