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热:那场改变日本国运的地产泡沫

文/于大头

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将军成为了日本的“太上皇”,双方经历了数年的血战,如今胜负已分,惩罚和削弱日本成为美国对日的主旋律。

日本东京房地产泡沫(那场改变日本国运的地产泡沫)(1)

麦克阿瑟

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地缘政治均衡,美国人意识到日本在东亚的重要性,在天量军需订单的刺激下,日本的工业体系迅速重建起来,从此元气日增。

此后,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拥有美国驻军的日本始终没有波及其中,拥有了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

战后婴儿潮随之出现,为后来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日本的经济表现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国际游资海量涌入日本。

日本东京房地产泡沫(那场改变日本国运的地产泡沫)(2)

在经历了一连串经济景气和投资热潮之后,70年代后期,贸易立国成为日本的国策,出口成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同时实行1美元兑换360日元固定汇率政策,保证了日本出口的稳定。

随之,索尼、松下、丰田等一批富有竞争力的跨国集团登上历史舞台。

由于日元的价值被固定汇率严重低估,在低成本的优势带动下,1970年,日本汽车出口达到100万辆,到了1980年,达到了近600万辆。

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日本工业制造能力开始称霸全球,“日本制造”以其低价位,高质量受到全球消费者的追捧。

八十年代,日资企业大量收购美国企业和房产,包括著名的洛克菲勒中心和帝国大厦,还有好莱坞最为知名的影视制作公司,都成为日本人囊中之物。

日本东京房地产泡沫(那场改变日本国运的地产泡沫)(3)

买下美国,是当时日本的流行话语。

美国人慌得一比,好容易赢得了对日战争的胜利,眼瞅着日本人又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上攻城掠地,指哪买哪,如入无人之境。

日本人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债主,没事儿就过来收点租子。

美国人决定出手,一方面解救自己于水火,另一方面解决贸易巨额逆差的问题。

太阳底下无新事,你今日所看到的,历史上都会有类似的剧情上演过。

美国人开始发起贸易战,个别激进者开始抵制日货,砸美国人的日本车,差点被美国车主拿枪轰了。

日本东京房地产泡沫(那场改变日本国运的地产泡沫)(4)

日本也意识到,这样下去,朋友也做不长久。

于是,在各方努力下,1985年,在纽约的广场酒店,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签署了协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世界几个主要货币的汇率有预期的下调,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日本东京房地产泡沫(那场改变日本国运的地产泡沫)(5)

这个协议,曾经背了世界上最大的锅——它是日本泡沫破裂的罪魁祸首。

从此时,到1990年日本东京地产泡沫破裂,还有五年的时光,要不是随后日本政府的步步失误,日本地产未必会有后来的滔天巨浪。

所以,广场协议,只是一个故事的开端,你猜到了开始,不一定猜到了结尾。

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日元升值,有利于日元的国际化,增加日本海外投资的优势,改善日本国际形象,增强日本人的购买力,不是什么城下之盟。

日本开始大量卖出美元,买入日元,配合日元升值。广场协议之后,美元兑日元从1985年的1:240,逐渐升至1:120。

考虑到日元升值的元素,出口受阻,日本政府制定了相配套的内需拉动政策,放松国内的金融管制。

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5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为日本历史最低,也是当时世界主要国家最低,没有之一。

这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货币政策,是日本政府第一个决策的失误,从此日本遍地资金,金光闪闪放银光。

日本与土地转让相关的税收,也做出了相应调整:1971年,土地转让收入2000万日元以上,采取75%的税率。1981年税改,4000万以下采取20%税率,4000—8000万采取50%税率,8000万以上采取75%税率。

这是日本决策层面的第二道失误,这个政策一出来,连街上的二傻子都知道,捣腾地是个好生意。

1987年5月,日本政府出台了“晋级经济对策”,该政策总共增加了6万亿日元的年度财政支出:

增加4.3万亿日元资金用于公共建设项目;

减税1万亿日元;

增加7000亿日元资金,以期通过住宅金融公库强化住宅金融制度。

至此,房地产已成燎原之势,连索尼、丰田、松下等大公司亦未能免俗,全部杀入房地产领域。

整个经济脱实向虚,举国上下,街谈巷议,开谈不说房地产,不是傻逼是傻蛋。

1987年末,日本的股票市值已经占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1.7%,超过当时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87年—1991年,5年间,东京都的土地资产总值超过了日本全国GDP总值,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日本东京房地产泡沫(那场改变日本国运的地产泡沫)(6)

股市和楼市的疯狂,造就了举国若狂的财富,那个时候的日本人,彻底从战后的节约简朴中走出来,开始了挥金如土的土豪岁月。

一名日本家庭主妇可以花上500美元喝着一杯点缀着金粉的精致咖啡;

最普通的男人也可以跑到最高端的银座红灯区去呼酒买醉纸醉金迷;

每到入夜,满街都是挥舞着万元大钞的人在打车,有人为5分钟车程支付几十万日元的车费,因为公司车补好几百万,花不完;

男多女少,女孩子很受重视,圣诞三件套礼物包括蒂凡尼的心型钻坠、卡地亚的三连环戒指、东京赤坂王子酒店法国料理,一个平安夜下来基本40万日元就没了。

日常请女孩吃一顿正餐不能少于5万日元,20万属于正常消费。小礼品不能低于1万,一个月三场演唱会,一周一场电影属于常态化。

那时候是毕业生的黄金年代,每个人至少5个offer,来面试要送你钱,如果计划录用你,那赠送10万日元现金礼札或者40万日元的购物券、福袋是标配。

如果是重点人才,阿玛尼、劳力士、进口车,外国旅行,都是可能的,有的公司还打出亲情牌,如果录用者出身农村者,甚至会给老家的亲戚送牛送马。

当时一栋美国大楼打算卖给日本人。美国人报价4亿多美元,双方谈妥就等付钱了。

日本人忽然拿来了新的合同书,价格是6.1亿美元。日方解释说,他们的老板昨天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看到,历史上单个大楼出售的最高价是6亿美元。他们想要打破这个纪录。

……

上帝欲令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到了1992年3月,房地产相关的贷款总额,已占全国银行贷款余额的35.5%,数字达到150万亿日元,国际游资充溢其中,赚得盆满钵溢。

终于,政府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手纠偏,扔出三个王炸:

提高贷款利率;

控制房地产贷款总额;

提高土地保有税。

本来是看到一屋子的人沉睡,日本政府想唤醒他们,但是采取的手段是扔了一个手榴弹进去,结果是所有人都醒了,四散逃命。

嗅觉灵敏的国际游资开始大肆做空日本股市,1990年日本股市断崖式下跌,暴跌40%,近乎腰斩。

那些持有日元资产的银行、投行,因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直接缩水。为了保住自己,他们抛出了自己名下的所有房地产资产,断臂自保。

房地产市场也随之崩盘,羊群争相踩踏出场,遍地鲜血尸骸。

系统性风险爆发了, 于是真正的流动性危机到来了,延迟支付屡屡发生。公司因业务萎缩不得不进行裁员,那些昨天还月薪100万日元的高级白领,一下子就还不起房贷了,房子被银行收回,流落街头。

日本东京房地产泡沫(那场改变日本国运的地产泡沫)(7)

银行收回来大量的房子无处变现,遂破产,一时间哀鸿遍野。

菊与刀,是这个民族的性格两面,他们面对不断高烧的经济,采取的方法是把大象直接关进了冰箱里,结果是烧退下来了,大象死了。

自此,日本进入萧条二十年。

与此同时,中国的GDP增长了36倍,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场轰轰烈烈的房地产泡沫中,无数人一生的积蓄灰飞烟灭。

其后诞生的一代日本人在萧条中长大,他们深知生存的艰难,渴望大公司的安稳,缺乏挑战精神,他们开始了更为严重的少子化旅程,有的甚至是丁克,不生孩子,他们喜欢宅,窝在家里,不去消费,哪怕商家门口写满了血拼。

日本东京房地产泡沫(那场改变日本国运的地产泡沫)(8)

危机消融了财富,同时也摧毁了一代人的精神和信念, 这样的危机,对任何国家来说,代价都过于巨大。

人类是没有记忆的,人类接受的最大教训就是不接受任何教训。

17世纪30年代的荷兰曾发生盲目投资郁金香热;18世纪初的英国发生过殖民地开发投资热,以致科学家牛顿也曾卷入其中而饱尝亏损之苦;20世纪初期,一战后经济空前繁荣的美国,在1929年10月24日经历了所谓“黑色星期四”的股市暴跌,由此引发世界性的恐慌;半个世纪之后,日本爆出迄今最大的经济泡沫……

历史最大的悲剧就是,同样的悲剧一再上演。

主政者自然深知得失,本文不再探讨,对于普通人来讲,学点哲学,阴极阳生,否极泰来,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人起楼台,有人宴宾客,最后他们的楼都塌了,你能做的,就是在繁花似锦、烈火烹油时,提前撤出,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挣钱本身不是易事,当隔壁的二傻子都知道买房子只赚不赔时,你最好的选择是出手你所有可以出手的房子,最起码,不要再掺和进来。

富贵险中求,这句话害死无数人,但愿不要再害到你,尽可能不要加杠杆,你是普通人,承受风险的能力自己心里应该有点逼数。

假若你有钱,最好要有全球视野,资产尽可能多国配置,这样除非是遇到全球性大萧条,一般不会有灭顶之灾。

如果只有1000多块钱,怎么全球配置?建议你买个地球仪,看着地球仪想想就行了,不用那么费劲,划不来。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但愿,你永远不是那个后人!

,